|
致敬理由:
用静如止水的感情来激动人心,看似平淡却悲天悯人,在港产片普遍低潮之下,这是具无比勇气的登峰造极之作。
感言:
谢谢,谢谢,非常感谢!“天水围”的获奖,是对这部电影拍摄过程和认可度的肯定,并重新建立了我对电影、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许鞍华
【网络投票分析】电影榜:更爱主旋律
在投票率最高的电影榜,两部未在内地上映的电影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海角七号》获得全场最高票数,而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则明显看过者寥寥。前者“性价比”最高,超过一半网友认为看它“赚大了”,后者尽管“原创性”受到好评,但“性价比”最低。
实况足球等养成类游戏有“妖人”一说,指某些名气不响但潜力巨大的角色,在电影榜投票早期,就出现了这样一位选手——《千钧。一发》,这部“主旋律”作品在5项指标上都获得了齐刷刷的好评,让人瞩目。
顾长卫的《立春》在“艺术性”和“原创性”上获得高分,很多人打出“耳目一新”的分数,但如果要到电影院看的话,大家似乎更愿意选择有精彩武打场面的《叶问》,后者尽管“原创性”得分不高,但在可看性上,超过一半网友觉得这部片子“出人意料”。
在讨论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前,得先要对香港天水围的地区性有点见解。
自从1990年代起,香港政府开始发展新界北部天水围地区,在那里兴建大量公共屋苑,形成一个新的卫星城市。居民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或新移民,在数年间,天水围人口突然密集起来。可是由于那里公共设施不足,天水围仿佛像被香港孤立出来的一部分。加上天水围近年发生了不少伦常惨剧和家庭纠纷,某些屋苑更连续出现多次跳楼自杀案件,在传媒大力的渲染下,天水围仿佛成了香港的一个悲情城市。
刘国昌执导的《围城》,主要探讨现今香港的家庭纠纷和边缘少年问题,电影基调跟他二十多年前的首作《童党》,没有明显分别,只不过把舞台搬到天水围再度重演。
可是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明显拒绝与本地传媒一伙,巩固天水围是人间地狱的悲惨形象。她反而另辟路径,描述天水围光明正面的一面。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很容易落入政府宣传片的那种调子中,仿佛是政府投资拍摄,用以粉饰太平的宣传片。
而许鞍华却做得恰到好处,在描述天水围市民生活琐事之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人间有情的一面,绝不矫揉造作。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主线贯穿,从头到尾,都是围绕张家安、其单亲母亲及独居老人梁欢之间的生活琐事:老人为省钱买打包促销油,又担心油太多吃不完,张母主动分担多余的油;张母让儿子帮老人搬电视,老人觉得欠人情,送张母一包冬菇。透过这些琐事,呈现出一种从陌生人开始逐渐建立起的相濡以沫的邻舍情谊。
对创作人来说,要走出这一步绝不容易。在港产片市道低迷的今天,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北上拍合拍片才是王道。没有起用内地演员的港产片,不但要低成本,还要努力在本土市场内收回成本,才得以生存。于是硕果仅存的纯本地港产片,定必扭尽六壬,什么奇情黑帮、香艳动作共冶一炉,或是说些似是而非的爱情道理,用上说十个字有六个懒音的青春偶像挂帅,希望在本地市场能斩它一个一千几百万,否则就得博某个海外影展的垂青,才能另找出路。
选择在这个噱头掩盖内容,速度代表一切的年代里,用如此手法去拍摄一个这样的题材,许鞍华确实有着走窄门的勇气。当然,走窄门就要耐得住寂寞和寡,也得面对制作条件的限制。
虽然看得出制作人已尽最大努力去构思画面,但仍难掩它的粗糙。幸好这种粗糙简陋,跟低下层生活有着巧妙的协调。《天水围的日与夜》仿佛象征着璀璨过后,洗尽铅华的香港,沉淀下来的一份朴素真情。
人际关系原来可以远比我们想象的简练深刻,一反香港电影那种以大格局诉说的浮夸故事。像老千电影,骗的永远不是一万几千,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亿;神偷电影偷的,永远是伪钞电镀版,要不就是可以毁灭世界的计算机程序。这种浮夸的格局,突显出我们创作人的无知。
许多时候,事情并不一定要在大环境下,才能显得重要;对角色重要的,并不一定是实在的外在价值,一些生活上的破事儿,还是让人看得入神。君不见报章的时事版,报导那些什么谋杀伤人时,许多时候往下读,就会发现死者可能只不过是欠人家八千一万。价值是相对的,对我们无关痛痒的事,可能于对方而言,就是生死攸关。
这次许鞍华交出了她近年的登峰造极之作,比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更见完整。倒想看看她另一个以天水围为题材的《天水围的夜与雾》,站在岸的另一端,又是怎样的风景?)》
此外,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这部电影的投资者,是在香港一直以商业电影挂帅的王晶()。也许王晶永远不会拍这样的电影,但他却有投资这类电影的胸襟和眼光。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