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金像奖看香港电影走向 留守小电影是出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01:45  信息时报
从金像奖看香港电影走向留守小电影是出路(图)

许鞍华留守香港有点无奈,不过也拍出了佳作

从金像奖看香港电影走向留守小电影是出路(图)

陈可辛无疑是北上最成功的导演之一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周昭

  今年的金像奖终于有了些香港特色,影帝影后的热门人选都是本地演员。女演员方面,虽然有大S(徐熙媛)和周迅入围,但皆是点缀,并没有人看好她们拿奖。影帝之争则将完全在香港演员中进行,金像奖今年颇有香港演员扬眉吐气的感觉。资金方面的窘境今年也有明显改善,不像去年还差30万只能去找华谊兄弟拉赞助。今年,金像奖主席陈嘉上说多了很多投资者愿意资助金像奖,可见,香港的电影市场多少有了一点起色。然而,港片已非港片的争论仍不绝于耳,几乎每年金像奖前后,香港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都会被拿来讨论一番。从最近几年的尝试来看,以前“大电影”(大小电影根据制作成本划分)北上已成定局,不过北上只是香港导演的出路,并非香港电影的出路,从今年金像奖提名看来,或许留守“小电影”才是保有香港特色电影的真正出路。

  “大电影”北上成定局

  代表人物:陈可辛徐克、陈嘉上等

  “大电影”因何北上?因为超过600万投资的港片要想不赔本就只能依托内地市场。陈可辛的《金鸡》投资1500万,因为题材问题进不了内地,仅靠香港1000万的票房不要说赚钱,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陈可辛的另一部电影《投名状》内地票房占到它全球票房的九成。

  对于大多数导演来说,“大电影”始终是一种诱惑。有多多的钱可以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尽量做到完美。然而,以香港电影如今的市道,想要完全靠本地的资金,不考虑题材、不考虑市场、不计回报地拍摄一部大电影,那根本就是空想。所以,陈可辛、陈嘉上、徐克想拍大片就都跑到了内地。陈可辛在内地组建工作室,陈嘉上来内地拍《画皮》。刘镇伟去北京拍了《机器侠》叶伟信《叶问》有超过两个内地投资方,徐克则干脆担任了吉安永嘉的创作总监。唐季礼更牛,已经是云南省的政协委员,还在云南建了影视城。

  今年年初,“中国电影家协会”更新成员名单,首次出现了10名香港电影人和3名澳门电影人,包括成龙刘德华、陈可辛、陈嘉上、尔冬升、徐小明,以及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英皇电影国际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利雅博、寰亚电影集团高层庄澄和银都机构董事长宋岱等香港电影的投资人。这么多香港电影人为何积极加入内地中国电影业组织?这绝对不是为了拍摄具有香港情调的小片。而是着眼于内地电影市场,都是以“大电影”为前提的决策人,力求在内地市场追求最大利益。

  迎合,北上的最大雷区

  北上的香港电影虽然以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为主旨,并事实上没有得到内地观众的一致认可。事实上,内地观众并不一定那么需要香港导演跑过内地来拍内地人的故事。反而,内地观众更喜欢看到是香港导演拍的香港电影,内地观众津津乐道的港片始终是从前的港片。现在的“港导合拍片”则让人们感到困惑,激进的人说港片已死,温和的人道港片迷失面目全非。

  事实上,香港导演在拍摄大片时努力迎合的不过是审片人和投资人,这就是问题所在。在生产的环节是努力对应上层的,然后到了出品的环节却是面对下层市民真金白银的检验。“大电影”北上,如果放弃了香港电影的精神,放弃了香港影片原有的幽默、叙事方式和原有的文化特色,那么,北上之路也许不过是香港导演纯粹的淘金之旅,而不是香港电影精神的延续。

  “小电影”留守保港味

  代表人物:杜琪峰许鞍华、尔冬升、黄真真

  与大电影北上相对应的是小电影的留守。事实上,市场也决定了留守的必须是小成本影片,因为太大的投资就需要内地市场,只有小电影可以凭借单纯的香港票房收回成本。可是留守就算是成本低也一样艰难,就连许鞍华这样级别的导演想要拍一部留守的小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也苦于无钱差点流产。

  然而,并不是每个香港导演都愿意接受各种制约,吸纳内地资金去拍摄大片。所以杜琪峰、许鞍华、黄真真都做了留守香港做小电影的代表。而林超贤则属于边缘人,希望最好是能够找到更多自由度的外来资金拍摄不一定非要走内地市场的影片。

  当然,留守的原因各不相同。杜琪峰始终想要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想要保留香港电影的精神。许鞍华则是无奈居多,她说:“第一,其实女导演原本就比较少,现在只是更少;第二,女导演比较难被信任,也比较难去拍商业片。我就很羡慕陈可辛这样从文艺片转到拍商业大片的导演,但是我不觉得自己也做得来。当然如果有资金,有人信任我,我也可以尝试,只是没有这种机会,而其他女导演恐怕更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叶念琛的爱情片选择了以进口片的方式进内地,因此也就完成了港片情节的留守。而尔冬升,似乎是有些心灰意冷的。《新宿事件》根本没有送审。对于港片的未来,他觉得为内地观众所乐道的那些经典港片3年之后也许就会消失。

  口碑,留守电影的出路

  留守虽有无奈,但亦有甜头。“大电影”尽管风光北上,但并没有多少人认为那些电影还是港片。《画皮》被口诛笔伐,《投名状》虽然在金像奖上大丰收,但依赖的仍然是与内地版有差别的港版。反而“小电影”有口碑,今年金像奖上被称道的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不卖身,我卖子宫》都是留守小片。事实上,真正的港片,以小片的方式留守或许是唯一的希望。

  留守小片为什么口碑好?首先它题材多样。放弃了内地市场的留守小片涉及到各个领域,且保持了题材的多样性,且能真正表达了导演想说的东西。其次,它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是香港的民生。真实才是让观众获得共鸣的前提,很多港片为了进内地市场而“妥协”,但尔冬升说:“现在合拍片,警察都是好人,坏蛋都被抓住,就好像其他导演也说,我们现在拍的戏不是真的生活,是理想中的生活。”一语中的。内地观众不是傻子,没人要掏50块钱去戏院看虚伪的意淫。

  对于成为潮流的“大电影”北上,闯荡过内地市场也放弃过内地市场的尔冬升认为:“大概半年前,我还觉得内地市场太大,能包容很多电影,纯粹的港片还能坚持5年。《画皮》之后,我觉得香港特色的电影3年后就没有了。如果广东的院线建设得好,粤语片可能还会留下来,但以前你们喜欢看的那种香港电影,以后可能就真没有了。像我本身喜欢看僵尸类型的喜剧,多好看,现在基本没有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金像奖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