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南京》:黑白画面如匕首 精致细节如投枪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01:10  金羊网-新快报
评《南京》:黑白画面如匕首精致细节如投枪
除了明星、主角外,每一个群众演员在片中的表演都很到位,令人佩服导演工作的细致。
评《南京》:黑白画面如匕首精致细节如投枪
陆川

■新快报记者 刘嫣

  电影从默片时代进步到有声年代,从黑白片进步成彩色片,人们喜欢用华丽的镜头语言和立体的音响效果去震撼心灵。殊不知这种“震撼”只是感官上的,很少能触动内心的深处。而陆川用一种看起来像是倒退的手法——黑白的画面、极少的对白——却达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

  不仅如此,在他的镜头语言下,几乎所有明星的光环都被卸下,他们变回了普通人,而群众演员的表演也绝不输于这些明星们。这一点,也是陆川的过人之处。

  不花哨不华丽 冷静的镜头震撼人心

  从电影《可可西里》开始,陆川“冷静的镜头语言”就成了他的导演风格。这次《南京!南京!》不仅延续了这一风格,而且还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的第一段表现日军大规模屠杀战俘的时候,有多处段落没有台词、没有音乐、没有音响效果,只有黑白的影像记录:成群结队的官兵如何被活埋、如何在江边被机枪扫射、如何被大火烧死……一片沉默中,只看见蚂蚁一样的人群一排一排地倒下。影院里寂静得连邻座人的呼吸声都一清二楚。陆川就是不想要声音、不想要色彩去干扰视听,他就是想用直接干脆的画面记录下真实,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拍给观众看。而历史仿佛一下子穿透了时空,投射到银幕上,真实地来到我们眼前。

  这两年,看惯了商业大片中花哨的包装和华丽的场景,也习惯了从俏皮的台词中去寻找电影的乐趣。可是只有像《南京!南京!》这样不花哨不俏皮的电影,反而让人的心灵深处为之一颤。

  明星完全洗尽铅华 只有高圆圆在“演”戏

  使用明星,这对于一部历史片来说是件冒险的事,用得不好,观众就很容易“出戏”。而《南京!南京!》却成功地把刘烨江一燕范伟秦岚等明星洗尽铅华,湮没在人群里。

  刘烨一出场的时候,虽然观众一眼就可以认出这个俊俏的面孔,但是当他混迹在一众官兵的队伍中时,已经完全融入其中了。

  江一燕,很多人也许还对她之前的纯情角色念念不忘,但是《南京!南京!》中她一出场,大家都会“哦”一声——这是一个妓女,谁都能看出来,因为她浑身上下都是风尘味。

  范伟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人会记得他曾经是《非诚勿扰》里面的暴发户,没人会记得他“卖过拐”,也没人会因为他的脸而发笑。他在片中是一位普通的丈夫、父亲、秘书、“汉奸”,是最普通的“狡猾”的中国人。范伟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片中唯一还有“星味”的就是高圆圆,她完全不在状态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她在“演”戏,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群众演员个个有戏 陆川成就细节的完美

  与明星的洗尽铅华不同,群众演员在片中变得非常出彩。但凡镜头所到之处,没有一个表情是穿帮的,没有一个表情是浪费的。无论是大家高呼“中国万岁”的时候,还是被关在房子里等待被烧的时候,又或者是在难民营里排队的时候,所有群众演员都带着戏,而不是像之前某些电影那样在凑人数。在这样一部很多镜头都需要表现群像的电影里,这一点尤为可贵。

  要每一个人都能演戏,这不是聚集大家开个会商量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导演一张张面孔地去留意,一个个地去交代。在电影如此“快餐”的年代,这样花心思的事可不是哪个导演都愿意做的。但陆川做到了,而正因为这些细节的完美,也成就了影片和他自己的伟大。

  ●导演的话

  ——黑白能将血化成庄重的黑,这样更有力量、更纯粹,在影院放映时更有一种真实感。《南京!南京!》的信息量非常大,故事性也很强,给人很紧的压迫感,我想正是黑白有这种力量吧。至于没有使用历史影像材料,是因为我们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复原那段历史,而且资料片和实拍的影像风格衔接不到一块。

  ——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让中国人的脸不再模糊。因此从摄影、美术、化装到服装等部门,在对待群众演员的造型上,给予了他们和主演一样的对待,他们的服装其实和主演一样考究。每次在现场,我们都要按照历史照片,在一千多名群众演员里仔细去挑脸,挑我们认可的中国人的脸,每次都要挑上两三个小时。

  强大的人文关怀

  从《寻枪》到《南京!南京!》,陆川一直用“心”在拍戏。执导了《南京!南京!》这样重量级的电影,陆川本人也注定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再到《南京!南京》,陆川的三部电影中都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线索——人文关怀,而且是从现实关怀到自然关怀,最后又到历史关怀。

  作为陆川导演的处女作,《寻枪》从高度现实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一名警察酒醒之后发现枪丢了,在寻枪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信任、责任、家庭、社会、情感、潜规则等考验,这是一个人寻找自己“外套”的过程。而偷枪者也值得同情,他只是想亲手毙了那个害死了他家人的假酒制造商。导演对现代社会中人类多重角色、属性以及社会地位这一问题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哀。而结局可理解成解脱后的畅快淋漓,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悲哀的嘲弄。

  《可可西里》是真正使陆川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他悲天悯人情怀的升级之作。《可可西里》中陆川用近乎纪实却有些矫情和煽情的镜头,把可可西里那种残忍的美丽展现得让人止不住地颤抖。可可西里苍茫的大地不需要任何的渲染便直抵人心,干净、壮丽而又充满了自由的味道。在这样的土地上,藏羚羊堆积的尸体是那么的触目惊心。但死亡,在可可西里又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当那个叫做刘栋的巡山队员陷入空无一人的荒漠中,无力的挣扎然后是麻木的等死,最后只剩下一张脸木然地望着蓝天。面对大自然的“翻脸无情”,人类的生命是何其的脆弱,其实主宰这世界的根本就不是人,而是自然。

  《可可西里》之后,陆川就一直在筹备《南京!南京!》。在艰难地等待了四年之后,影片终于得以上映。关于这段坚持,陆川说是因为他想让观众在想起南京大屠杀时,能够更多地去思考一下战争的本性,去真正地关怀那段历史。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仅中国就拍了几十部,但大多数的影片都是将南京受害者的形象大肆渲染,并未对战争本身进行思考,也从未将战争中的反抗加以表现。《南京!南京!》最不同的就是让所有的观众看到中国人在那场战争中的反抗和不屈的民族气节。那段历史为何会发生?那场战争除了死亡之外,对整个人类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南京!南京!》站在一个特别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的本性——战争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包括侵略者。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陆川,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更加深入思考与精神层面相关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面色彩华丽与否、服饰是否有中国特色的表面。他通过不断变化影片中人文关怀的视角,来讨论中国人共同的伤口,而且希望大家能团结一致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银幕上充斥了一段时间的大片之后,在这个大家争相以好莱坞为标准拍大片的年代,在导演们都在互相模仿和抄袭的年代,陆川的特立独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野心,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大片的出路。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