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南京!》《拉贝日记》正面PK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15:58  深圳晚报
《南京!南京!》《拉贝日记》正面PK

《南京!南京!》主创来深

  昨天上午,同为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拉贝日记》在深圳举行了媒体看片会,该片将于今起在深公映;下午,电影《南京!南京!》剧组主创,包括导演陆川和演员秦岚江一燕、中泉英雄一行到深宣传,并在新南国、嘉禾等影城与观众见面。

  两部同题材影片同期上档,吸引到不少媒体和观众的关注,不由地纷纷做起了比较文章。而在《南京!南京!》上映、《拉贝日记》点映之后,这种比较已经从纸上谈兵变成了真刀实枪。

  《南京》剧组昨来深宣传

  陆川:影片遭受争议,挺好

  本报记者裴军运 冯明摄影报道 据了解,《南京!南京!》首周票房超过7000万元,这与影片前期和剧组的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在深圳参加了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后,陆川还是抽了一点时间给本报记者,他对《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的正面PK,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争议能让更多人走进影院

  记者:《南京!南京!》公映后,票房飙红,但质疑声也不断。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质疑的?

  陆川:很感谢争议。在我们特别需要争议的时候,争议出现了,挺好的。一部没争议的电影,是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的。对我而言,争议也是借鉴与学习的机会。我自己也在网上看了观众的反应,我看到了愤怒,也看到了支持,我挺高兴。这些争议能让更多人走进电影院,也能在社会上引发关于那段历史的思辨,这是好事儿。

  对于争议,我接受所有的赞美,因为我自信,我的电影没问题;同时,我也欢迎所有的批评,我相信那些批评都是善意的,但我也要说,电影本身不是给答案的。

  “拉贝”的作用应尽量客观

  记者:《南京!南京!》与《拉贝日记》几乎在同一个档期上映,客观上形成了一次硬碰硬的PK。有人说,在《南京!南京!》中,拉贝跪对难民表示无力挽救难民,不是史实。而相反,《拉贝日记》里表现拉贝离开南京时,民众举牌送行确有其事,你怎么看这一情节的处理?

  陆川:我从来不评价对方的作品,这是行规。但是他们的宣传人员和投资方却一直在评价我们的电影,我觉得这个做法不是特别好,关于某些历史细节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留到日后作为学术问题去讨论,但在发行期内,就对对方作品进行批评,这很不好。

  我对《拉贝日记》很熟悉,关于拉贝本人在那段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觉得应该尽量客观。这场战争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两方面的事情,还得从这两方面去解决问题。一味夸大拉贝的作用,是对公众记忆的一种侵占。

  “南京”不是从日本人视角拍摄

  记者:很多人看完电影之后,觉得影片贯穿始终的第一主角是中泉英雄扮演的角川,而且有观众觉得影片是以日本人的视角拍摄的,请问导演怎么看?

  陆川:首先我要说,这不是一部从日本人角度去拍摄的电影,日军视角只是拍摄中的一个结构,一个叙事的策略和姿态。我看了很多东史郎的日记,那上面说,他们在作战前的思维是很清楚的,有的日本兵写的日记,甚至还有对天气的描述,这说明,一个在清醒状态的人,能做出那样残暴的事情,这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如果按照我们一贯的思维,把他们描绘成魔鬼,效果反而会不好。打个比方,精神病人杀了人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我觉得这样评价我们电影的人,是故意在把这部电影往火坑里推,片儿不是这么聊的。再打个比方,就好像我们都爱吃麻辣烫,可那麻辣烫都是竹签串的,但我们显然不是爱这个竹签才去吃麻辣烫,竹签只是把料串在一起而已。

  不要用传统来套我的电影

  记者:有观众觉得《南京!南京!》缺乏一个自始至终的故事主线,电影开篇的巷战与后面人物的故事,没有一个紧密的逻辑,有些情节难以让人理解,你是怎么看的?

  陆川:故事主线问题,那是传统的故事片拍法,是好莱坞的拍法。而我是尝试用新的结构。这是一部超越传统故事片规律的电影。这个电影的线索和结构,是藏在里面的。我们里面其实有很多呼应的地方,比如举手,教堂里的举手有2次,一次是市民的投降,一次是小江的举手,女人们站出来主动去做慰安妇。再比如屠杀,我们电影里其实有两次,但一般人可能只看出前面的一次,事实上,祭祀那段舞蹈,表现的正是对中国文化的屠杀。直到现在,他们都跳这种舞蹈。至于效果好不好,我觉得要相信观众的屁股,为什么他们从头到尾都不觉得沉闷?是因为我们的信息量在那儿,我们这电影就是靠信息量取胜的,不是靠别的,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你们不能再用老的电影规律或者好莱坞电影的那套,去套我们这个电影。这是一部凭血性拍的电影,不能太理性。

  想给电影一个光明的结尾

  记者:电影结尾安排了日本军人角川释放小豆子的一场戏,小豆子不是惊恐逃命,而是天真地笑了起来,感觉和电影整体调子不协调,你怎么考虑的?

  陆川:不能简单地看小豆子是日本人放走的。小豆子是被3个人救下来的。他先是被陆剑雄救下来,而后又被姜淑云救下来,最后又是以姜淑云的死,换回了他的命,姜淑云的死,彻底震撼了角川,让他最后自杀,放走了小豆子。孩子的生命是像薪火一样传递这么传下来的,我想给大家一个光明的结尾。  

  《拉贝日记》深圳试片

  阴霾下的一抹暖色

  本报记者黄蕾 实习生曾盼婧报道 有媒体评价说,“在《南京!南京!》里,历史事件成了主演,导演想全局地展现整个南京这个绝望之城,而所有人物都成了配角”。不过在《南京!南京!》中的配角拉贝却成了《拉贝日记》中着重刻画的部分。昨天,记者在深圳嘉禾影城观看了《拉贝日记》媒体场。与《南京!南京!》力图重现“南京大屠杀”惨状的黑白冷色调不同,《拉贝日记》全片用偏黄的暖色表达,无论是剧情、配乐,还是镜头语言,都向观众展示了当时在死亡气息笼罩下的南京,还曾有过这样一丝温情,从而带给观众“暖”里的震撼!

  观众感谢拉贝

  电影《拉贝日记》中以不多的篇幅,描述了日军当年在南京屠杀战俘、进行砍头比赛、强奸妇女等惨不忍睹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除此以外,影片将重头戏落在了拉贝如何为保护每一个生命所做的努力上,其中不少大爱举动让观众动容。有观众表示,影片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之一是当日军轰炸南京,拉贝打开自家院门,拉开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让难民躲在下面避难,日本的飞机因此渐行渐远。看完电影后,观众大都表示非常感激以拉贝为首的国际友人当年给予的救助。“在《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救了1000名犹太人,被犹太民族铭记在心。而拉贝救了20多万中国人,当他回到德国后,又受到了冷落和误会,最后死得很凄凉。我们应该对这些人,永远怀着感激之心。”一位观众表示。

  德国人的视角

  很明显,《拉贝日记》是在用德国人的视角看“南京大屠杀”,主要的脉络是描述拉贝以及一群国际友人,如何尽他们的力量来保护难民的故事。而之前有观众认为,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更像是以日本人的视角来看此历史事件;早前美国人投资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又是以美国人的视角在描述这段历史。“那么,纯粹以我们中国人视角来表达的电影哪里去了?难道在那段历史里就没有出现过一个中国英雄吗?”这是一位观众在观影后向记者表述的看法。无疑,去年和今年接二连三上映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具备了很高的关注度。而《南京!南京!》的高票房,以及《拉贝日记》的关注度,也说明了有很多中国人非常想通过电影来阅读这段历史。相对这些其他人的视角,观众仍希望有一部真正中国视角的“南京”能呈现给大家。

  部分剧情“失分”

  影片前半部分主要讲述拉贝的故事。拉贝和妻子的感情线也处理得相当重,从两人在南京近30年的相依为命,到误以为妻子坐船被日军炸死,直至最终的团圆结局,还包括女校校长杜普雷女士对拉贝的暗恋情节,都给影片增添了浓重的文艺味道。不过,很多观众对下半部分张静初扮演的女校学生,和德国犹太外交官乔治·罗森产生的暧昧感情线表现出“反感”,还有观众认为张静初所扮演的中国女孩的角色“很多余”。

  据相关人士透露,考虑到张静初是内地炙手可热的新星,又多次接拍外国电影,所以她的那部分脉络是用来吸引内地观众的。也有人认为,虽然张静初的角色并不讨巧,但她本人的演出则可圈可点。

  造势力度较小

  和《南京!南京!》上映前就铺天盖地的造势不同,《拉贝日记》的宣传显得相对低调。和出品方华谊兄弟以往的作品《集结号》《非诚勿扰》等相比,《拉贝日记》的宣传都显得很不突出。据悉,在德国劳拉奖的颁奖现场,也没有看到中国出品方的面孔。

  记者昨天对深圳嘉禾、新南国、中影今典等影城的观众进行采访,观众普遍表示,对南京题材的影片很感兴趣,并表示会去看“宣传得很火”的《南京!南京!》,而当记者问起《拉贝日记》时,不少观众却表示,并不了解这部影片。

  昨日看片后,记者也在几个大型网站统计的数据中了解到,和《南京!南京!》首日上映就已平均过万人次的观影人数相比,《拉贝日记》的受关注度并不算高。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陆川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