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完《天安门》的成片,有什么感受?
删的挺狠,剪掉了很多好戏,因为拍了四个多月,剪出两个这个长度都不难看,很多戏都在最后被拿掉了。南京的戏,讲我和女孩是怎么认识的,电影里原来有一场演的是我第一次见她感觉似曾相似,然后回忆起我曾经在南京救小孩儿,拍的时候也是冒着生命危险拍的,镜头是从远处拍的,小孩儿站在路上,有马车从过来,我赶在马车前把小孩儿抱走,特别紧张,视觉冲击力也极强,看过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看之前非常期待,我没有演过这样的电影,有些理解和尝试都是根据导演的要求,一边摸索一边演,出来以后感觉有些地方理解和发挥的不太足,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戏应该是更好一些。导演告诉我要坚决一些,拿主意的时候不要优柔寡断,这个人是一个经历了很多的军人,经历过战场,在战壕中生活过,换了地方还是保留了战场上的性格。如果大家看过以后,能够觉得我摆脱了以往富家子弟或者是城市气息,这样我就满意了。
人物个性似乎与你本人也有很多相近之处,真诚直爽。
对,我觉得真诚肯定有,但是也要克服一些问题,比如说北京话,像我以前演陆学长导演的作品,要求强调京味,《租期》、《非常夏日》都很强调地域色彩,在《天安门》里面我也是想尝试方言,但是研究以后发现里面已经有人说方言,如果我也说方言会显得比较乱,还是讲普通话好一点。我在表演中要把现代的气息拿掉,可能大家看得舒服的时候,恰恰是我最较劲的时候,反而大家看得磕磕绊绊的地方,可能是我没下了好功夫。演员就是如此,整部戏很宏大或很激情,那是剧本的功劳,演员除了完成塑造人物的需求,还要有一些控制场面、镜头的细节,比如说眼神的发挥,适时的闪一些光,尽量做到最好,用表情细节提供更丰富的内容。观众看的是整个故事,可能不会注意到细节,但如果每个细节都能做位,对角色和整部作品都有好处。
您刚才说自己没演过这样的角色,具体指什么?
就是指抗战的解放军,我演过军人,但那是98年抗洪的军人,演一个连长,还是大学生,还是不一样。
对你来说,田震英算不算得上是表演事业中一个比较特别的角色呢?
非常特别,找我拍《天安门》的时候,我都想不明白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这个片名太大了,肯定想不到,天安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宏大的标志,把天安门变成一个故事来演,很难想象。叶大鹰也是一位比较有想法,比较有激情,也非常另类,非常孩子气的导演,这样一个导演来执导这样一部片子,一定有很独到的碰撞。事实也是如此,田震英就是一个很另类的人物,他没做过这么大的事,虽然打仗的时候枪林弹雨很危险,但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事,当时战争情况下也没有什么专业的美术团队,只有在战争平息了以后有这样一个任务,领导才委派了一群有特长的人,而且其中有国民党的逃兵、大学生、日本人,还有民间的艺人,甚至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但是大家却共同把事情完成了。所以这个事也就变得好玩了,如果是正面表现的高大全,就会失去一些兴致。我非常希望观众能看到这种主旋律电影,题材新颖还能够讴歌国家的伟大。有很多好莱坞的娱乐片是在宣扬这种爱国的精神,中国也应该多拍这种既能娱乐也能爱国的电影。
可以说《天安门》也是一部娱乐片吗?
不能说《天安门》不娱乐,娱乐有好多种,有一些是挠人笑,有些是不刺激感官的,它是把一些平时很难开启的感觉激发出来,良知、很深的底蕴,或者是浅浅的暖流,我认为只要是达到了这种效果,让忙碌的人群感受到似曾相识,或很久没有的亲密或酸楚,我感觉都是好作品。
您在塑造角色的时候也做了很多功课吧。
大概有三点吧,首先是要了解导演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剧本,剧本在在环境里会有一些要求,第三点就是个人,如果换一个人演就是另外一种状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我接到剧本以后,我觉得自己是有特定条件的,我的形象、工作节奏和我对表演的理解,目前这个阶段在谋求和突破的时候,还要符合剧本的基本要求,不可能让它演砸,把胶片演演砸是很难的。首先符合了剧本的要求,然后在导演铺好的平台上面,自己再放上去一些自己理解到的,有信心可以拿出来的手段。
您进组比其他演员要晚一些吧。
对,我是7月份就在横店拍一部电视剧,导演到横店布景的时候见到我,在那就定了。《天安门》是9月6日(2008年)开机的,电视剧也是9月6日关机的,我又回北京给《梅兰芳》配音, 9月7日晚上我回到横店进入剧组。因为叶导的作品是挺响的,《红樱桃》、《红色恋人》在上大学的时候都看过了,有些片段还被当作教材,我演电视剧比较多,接电影挺慎重的,因为很多低成本片也经历过,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肯定要上的。我拍完电视剧原本是要结婚的,当时也是得到了爱人的支持,留在了横店,在那呆了五个月,结婚请了两天假。
这个经历和原型人物苏凡很相似。
今天看电影我也很紧张的,因为有原型人物,不可以乱演。如果演一个古代的会自由些,原型人物是没有力度的。苏凡老师看完了没觉得别扭,开心了,得到了认可,有种解脱的感觉。因为有参照的人物,表演就出现局限性。导演设计得也挺好的,就是删的太多了,当时拍得再苦再累,也是开心的,相信导演比我还有感触,信息量太多。
据说拍戏的时候受伤了。
受伤是上一个戏拍打戏,左手的骨折,现在长错位了。因为一拍戏就得把绷带和夹板拿掉,一拿掉以后它就复位了。没办法,一定得拍,结婚都可以往后拖,这不算什么。(出车祸以后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上次拍《天安门》最后一场戏好像还没好利索。现在已经好了,那时候还没好。肋骨折了把肺扎破了,太危险了,23米的高度、斜线高度是32米,七八层楼,侧翻,车都摔成麻花了,人要是不甩出去就完了,当时很多人还以为是炒作呢。
您今天是第一次见到苏凡老师吗?
是的,以前没见过,我们都是表演协会的,以前影协做活动的时候应该见过,但对不上号。田华老师见得比较多,大家都熟。叶导采访苏凡老师的资料我都了解过,理解得还算是到位吧。
拍摄期间和其他主演相处得很好吗?
非常好,都是男人戏,电视剧里面是女孩儿多一点、是非多,我们没有,叶导就像大孩子王一样,叶导喜欢收完工号令三军杀到饭馆,哪好吃去哪,他是酒肉穿肠过的人,嘻嘻哈哈的特开心,但是工作起来特集中。
徐啸力演得怎么样?
非常好,他会演可能就演不了这么好了,直接的理解可能是最准确的,再深入进去分析可能就乱了,让我去演小马列可能还演不好。就像我演老年装,首先形象要像,传达的直接信息要对。
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戏,像喝酒、吃葱把人物的情绪激发得很好。
还行,喝酒是假的,葱是真吃。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发牢骚不行,不能冲老百姓发牢骚,喝闷酒又太老套,只能吃葱了。当时桌子上吃有黄瓜和大葱,吃黄瓜肯定不对,黄瓜不冲,像吃黄瓜那样吃葱会大家感觉到有些异常,能够形成一种肢体语言。吃得太难受,拍很多遍,恶心得不行,而且都是长镜头,导演喜欢一条长的拍下来,我也喜欢这么演,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导演的要求。看完这一遍,我感觉还是要回去沉淀沉淀吧,过一段时间可能会知道哪里有问题,想象的和看到的一定有区别。
从架子上摔下来那场戏是亲身上阵吗?
是的,吊威亚是自己来的。最难的是大布掉下来那场,布和地上都是厚厚的水泥,摸上去还烧水那种,和一般的灰尘还不一样。接下去还有大段的戏,想象和毛主席握手,对着阳光感慨万千,满脸是泪。拍了好多天,因为要赶傍晚的阳光,还要赶广场上劳动的人,每天也就一个多小时,镜头很多,但后来都删掉了。
结婚、生子以后,对工作有没有影响?
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多了一些甜蜜的东西,工作还是要工作,可能会更努力的工作。出来能不想孩子么,习惯了每天抱一抱亲一亲的,爱人也希望自己多陪在身边,如果赶上拍电影一出去两个月,那种感觉也不好受。会考虑接一些离家里近一点的戏,但对剧本的要求不会变。
《为你而来》已经完成了吗?
没有,拍到一半了,我现在可以工作了,还要等女演员康复。应该是八月底接着拍,再拍一个多月就差不多了。
到横店看到做旧的天安门场景时有什么感受。
我们印象里的天安门都是崭新的,花团锦簇的,我看到横店的天安门,层次感、厚重感一下就出来了,我很佩服叶大鹰导演的,他说布景的钱够建一座真天安门的,很厉害。只要能够达到心中最深层的感动,每一份付出都没有白做。
表演对你来说是,更多的工作还是艺术上的追求?
我觉得工作和追求应该可以画等号吧,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些坐办公室的工作还可以出工不出力,但演员的工作会被胶片放大,用没用功做大家心里都有数。我既是是在工作,养家糊口,也有在尝试,在探索,达到这种并行的状态,就是一种追求。
有了孩子以后,人生经历对演戏会有帮助吗?
现在还感觉不出来,我以前没孩子的时候也演过爹,可能比以前会演得好,理解得更感性一些吧。就是这样,不会有太大变化,以后演待业青年也没有问题。主要还是层次吧,把人物的命用通过理解入戏,表达出来,层次更分明一些,这可能是工作的一个方向吧。演人物的一生或一个阶段的时候可以更细致,把层次、厚度演出来,特别有乐趣。如果葫芦吞枣,也能完成工作,但被人看出来没有进步,甚至生活态度更加模糊了,对于演员本身来说是一大悲哀。
您在《梅兰芳》里面的形象的反差就很大。
我对《梅兰芳》挺遗憾的,本来后面的戏很重,全都拿掉了,最好看的都在后面呢,有三四场戏,我指着黎明和章子怡破门大骂,撒泼打滚,得一个好又受宠若,那种反差演得时候特别爽,开心的要命,杀青的时候大家站起来鼓掌,都期待那场戏。可能导演也有衡量吧,最后被拿掉了。《天安门》里面也有反差,角色和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性格、做事的态度都很不一样。多尝试一些思考问题的节奏吧,慢慢尝试突破吧。
在《天安门》中和郭柯宇的感情戏并不多,被删的多吗?
简炼了不少,但是这条爱情线本来也不是很明显,因为没法着重描写,不能跑题。那是一种淡淡的,朦胧的幻想,很美好,看到穿白衬衫、裙子,梳着辨子拉手风琴的女生,是那个年代的人对青春的一种情怀吧,很美好的衬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