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影时尚》特刊之《天安门》十年一觉天安梦(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06:12  新浪娱乐
《影时尚》特刊之《天安门》十年一觉天安梦(2)

《影时尚》特刊之电影《天安门》

  当时,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把城楼的布置装饰任务下达给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宣传部长张致祥对此很重视,亲自到天安门考察了一番,把设计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舞美队。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建国后改名为战友文工团。

  当舞美队长苏凡从张致祥部长那里受领任务时,距举行开国大典只有20天时间了。张致祥感到时间紧迫,问苏凡对完成任务有什么困难。苏凡显得胸有成竹,原来他手下有两个身份特殊的“才子”:一个叫肖野,年纪40开外;另一个叫森茂,年龄30开外。他们俩人原来都是日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城楼的布置装饰来说,称得上是科班出身。肖野是一位左翼美术作家,30年代日本法西斯统治日益猖獗,他遭受迫害,被迫漂洋过海,逃亡到中国避难。森茂走出校门以后,当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宣传部的一名士兵。阅读了马克思、毛泽东的著作后,投奔了八路军。

  两位喜爱绘画艺术的日本美术家,发挥自己的专长,使他们在进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的美术设计能够得心应手。他们分秒必争地分头忙碌着。苏凡拿出大皮尺,到天安门测量各种需要的数据;肖野和森茂则开动脑筋忙于构思。为提高工作效率,两位日本美术家的工作室,就开在天安门里面的西厢房,各种数据、资料和图纸都汇聚、堆积在这里,日夜赶工下很快设计出了20幅各式各样的草图。

  张致祥连夜把这些草图送到周恩来办公室。最后,周恩来看上其中的一张图案:8盏太阳般宫灯的设计,并对这幅图案的局部作了一些删改。抹去金水桥栏上扎满彩球的设计,对张致祥说:“把城楼突出表现出来就行了,其他地方不要搞得太花哨。大会会场的设计,一定要保持一种既喜庆欢乐又严肃庄重的气氛。”末了,周恩来要求张致祥,一定要在开国大典前两天就把8盏大红宫灯挂到天安门城楼上。

  张致祥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周恩来亲自下达的任务,这就是军令状。舞美队长苏凡这些天享受起了宣传部长的待遇,他坐着配给张致祥的小车,在整个城里满世界地跑。然而,一次次的希望变成了失望。人家一听说这么大的宫灯就惊惊咋咋的了,见都没见过,更甭提制作了。时间飞快地流逝,眼看离这个期限只有10天时间了。

  肖野见状出了一个点子:“北平城里过去不是经常制作小宫灯吗?找一个扎灯艺人来帮忙,我们自己干。”队员们立即去故宫检索清宫档案。清宫档案史料浩如烟海,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史料中发现了一位扎灯老艺人,按档案记载推算,此人已经七十出头了。

  张致祥和苏凡在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找到了这位健在的老艺人。老艺人接过图纸一瞧,吃惊不小,他干这一行几十个年头,从来没见过如此大胆的设计图。可他没有回绝,亲自赶到天安门城楼转了三圈。他对陪同他的苏凡队长说:“这么大的官灯,我这辈子甭说做过,就见也没见过。让我做可以,不过你们可要答应我一个条件。”苏凡见老人没有拒绝接活已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听他说要提一个条件,他当即痛快地答应:“老师傅,你说,什么条件,我可以答应。”老艺人略一沉吟道:“你们要的这8盏宫灯,我可以找我的徒弟一块来做。但是,这么大的宫灯就是做成了也抬不上去。所以,宫灯只能到天安门城楼上做。但宫灯的云头和制作金黄的流苏由你们做。”苏凡当场满口答应下来。

  中日艺人和美术家开始联手制作大红宫灯。老艺人找来徒弟,叫苏凡买来绿竹、红布等材料,他自己亲自找木匠定做宫灯圆托。几天几夜老艺人、他的两个徒弟、苏凡和两位日本美术家吃住在天安门城楼上。离开国大典只有一天多一点时间时,制作大红宫灯总算大功告成。宫灯挂好以后,需要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守,以保证绝对不出问题。苏凡自告奋勇,晚上搬到城楼上值班,把新婚不久的妻子独自留在洞房里,自己陪伴着这些来之不易的大红宫灯。

  50年代,肖野和森茂两位日本美术家回到了祖国。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尤其是为新中国开国大典设计制作宫灯的经历,成了一生中最自豪、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节选自《开国大典6小时——大典背后的秘闻》于江著,有删改)

  值得赘述一笔的是这些大红宫灯45年后的下落。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为了庆祝共和国的诞辰,天安门城楼进行装修。城楼上的8盏大红宫灯被折叠式新灯笼所替代。8盏宫灯取下来后,其中6盏分别交天安门管委会和有关博物馆收藏,原挂在东二和西二位置上的2盏宫灯,交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所得款项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

  2月19日,拍卖如期举行。它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具政治影响的一次拍卖。这次拍卖限于境内机构。当时,整个拍卖大厅座无虚席。

  有人对此作了详尽的记录:

  9:15.拍卖开始。首报价10万元,第四次报价30万元,第5次报价50万元,紧接着是100万、150万、160万。这时一个瘦弱的中年人,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报出了18号300万! 300万之后,330万、350万。手举18号牌的报出500万,持38号牌的喊出了680万。18号牌立即跟出800万,随后又追加到1000万。38号牌位不甘示弱,报出1280万。拍卖场一片寂静之后,18号牌位又报出了1380万的天价。拍卖师高德明高声问道:“1380万。有没有再叫价者?”连声追问了几遍,终于敲下了拍卖捶。

  此时,时钟是9:21。从9:15拍卖到9:21结束,前后不到6分钟,从10万元起价,在6分钟之内升到1380万元。这在嘉德拍卖公司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手持18号牌位的中年男人叫宣国宜,农民出身,在拍卖场的身份是“中华百亭鱼乐园”总经理。

  点石成金与披沙拣金的故事

  ——编剧王兵访谈

  艺术门类许多都是触类旁通,《天安门》的编剧王兵原是学美术画油画的,现在还在艺术家聚集的北京宋庄居住,数年前,机缘巧合之下为叶大鹰写了一集电视剧的剧本,自此转型成为成为编剧,同叶大鹰开始长期合作。《天安门》算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剧本,从最初和叶导聊天谈起,磨合创意情节、直到影片杀青,这个剧本花费他两年多的时间,期间随着故事的深入和拍摄的条件不断增删剪裁,将故事化作戏剧,最终呈现出一个接近完美的结果。

  由革命爱情到百姓传奇

  您加入剧本创作是什么时候?您和叶导一起创作了多久?

  2007年,叶大鹰导演和我聊了聊这个事,感觉挺有意思的,但是当时的故事太小了,元素也不多。故事太简单了,尤其是对这么宏大的一个题材来说,拍成电影是挺困难的。最初的故事不像现在电影拍的这么曲折,就是做一台晚会的感觉,——故事里舞美队他们设计了十几个方案拿给领导看,选择了一个,就是大红灯笼这个,还系着很多彩带,后来周总理就指出说太花哨了,没有必要,也不够庄重,后来就布置成了现在咱们看到的样子。其实也没有重建,只是布置了会场,上次天安门的重建是六十年代。一年多前开始动笔,之前聊得比较多,我们俩一块拍别的戏的时候就经常说这个事。后来电影剪得比较多,故事就更干净了。我和叶导两人没有明确的分工,共同创作出来的故事,我来执笔,写稿的时候我们就住在一起。

  后来怎么扩充的故事?

  我们找当年舞美队长苏凡聊了三次,找他提供一些资料,了解当初的人物和故事,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他对这件事的记忆还是特别深的,田华也提供了一些故事,于是第一稿剧本就比较大了,是一个爱情故事,从他俩的爱情故事写到天安门。故事变得丰富了很多,而且叶导也比较擅长这种风格。

  苏凡和田华在建国前就结婚了,电影里的舞美队长是还没结婚的。

  电影里的角色不是田华,没有这个人物。他俩是1945年认识的,田华是剧团里最小的红小鬼,12岁就加入,苏凡是北解放区的学生。田华那时候是年纪小,也没什么文化,对洋学生挺崇拜的。1945年苏凡到张家口会演,俩人一照面就互相喜欢上了。但是,剧团当时不许小演员谈恋爱,因为她们培养出来不容易。1948年的时候,张家口要放电影但没有拷贝,苏凡就去北京找拷贝,当时也是不允许放好莱坞的片子,只能放苏联片,苏凡到了北京平后就要给田华买点东西,去了王府井,一看东西太多了,但是没那么多钱,只能买了两块当时看起来很洋气的巧克力。回来以后田华都没见过,吃完了也说不好吃,说太苦。她把糖纸随手扔在地上了,后来被人发现了,谈恋爱这事在当时可不简单,后果蛮严重。剧团把田华批评了,记了大过。也没放过苏凡,直接把他送到了前线当记者。从此生离死别的,田华只有靠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来了解他还活着。后来几经周折,两人在前线见了一面,当时张家口离前线并不远。后来两人在天津又见了一面,过程挺浪漫的,苏凡那时跟着报告团去做报告,两人在刚刚解放的天津看着万家灯火谈了很久。

  北平解放以后,苏凡又摊上个苦差,押送一批投降的国民党军人去平遥,这帮军人都没解除武装,但押送的共产党反倒没带一枪一炮。所以途中还发生了很多事,国民党军队中有思想转变的,也有想逃跑的,不断发生内部冲突,很危险。执行完任务苏凡就回到北京,在开国大典那天,苏凡和田华结婚了。后来这个故事就没有采用,因为已经明确了《天安门》是献礼片,开国大典以后他俩才真正的结婚,如果把这么长的故事拍进去,信息量太大,做电视剧还可以。

  从散沙到宝塔

  剧本后来是怎样修改的?

  后来决定改变剧情,写成比较文艺风格的,发现也没什么意思,开会研究提出体现情景再现。把很多细节扩充进去,很有意思,比如说烟花就是用信号弹代替的,旗杆是用自来水管焊接的。比如说礼炮只能响不能炸,27号第一次试验礼炮的时候天空突降大雨,那就是中国第一次人工降雨(笑)。因为时间比较紧,什么都是赶着做的。

  在拍摄之前多久剧本基本成形?

  一直到开拍前,中间送审过几次,上边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体现一下老北京的特色,比如说澡堂和茶馆之类的,还有人说是一群不靠谱的角色完成了一件大事,我说我要的恰恰就是这个感觉,这就是比较真实的状态。当时一群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要修建中国最大的舞台,

  所以用了无数的想象。还有很多人非常支持这部戏,说题材特别好,天安门这段历史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本子,创作中表现了很多自己的感受。

  在实际拍摄期间也做出过很多修改吧?

  是的,有些戏会受条件所限,比如说很多场面戏,军队进入天安门,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军队首次进入,我想让电影从这里开始,一个全景来表现。这场戏就没法拍,做特效也是太贵了。也有些是因为演员的问题。剧本和成片有很大差别,因为片长的原因又剪掉了一些戏,只能忍痛割爱了,成片更干净、更简单。

  您在创作中除了采访原型,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吧?

  查了很多资料,但很多都没有用,在剧本中都删掉了,很多揭秘、传奇的东西,后来发现内容多了,故事反而弱了。缺少情绪冲突,从电影角度来看没有意义。

  遵循史实拍摄的有哪些?

  灯笼这部份比较真实。除此之作,都做出了一些虚构和修改。其实做灯笼的部份也加了一些剧情,当年他们去买灯笼的时候发现没有够大的,就去查宫廷里的资料,然后找到这位师傅到天安门城楼上做,就这么简单,电影要符合欣赏的趣味。

  您觉得剧本是一个主旋律风格的吗?

  我不觉得是主旋律,以前主旋律太多说教,好莱坞的主旋律片就好看。主旋律和类型片结合的很好,我们的主旋律片就不太好,被观众排斥。

  那您认为《天安门》有哪些方面是比较吸引观众的呢?

  《天安门》除了开国大典的场,还用很多角度来看待历史,天安门是中国的象征,它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这对观众会很有吸引力的,也是我写剧本的出发点。我认为那个方案的修改很有意思,如果电影里面一个方案就做成了会很没有意思。电影里面就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对新中国的想象,对红色政权的想象,这点最有意思。

  您觉得改编这个故事最大的难度在哪里呢?

  还是深入吧,如何把一个故事变为戏剧。当时也想过别的叙事结构,比如说倒叙,还想过多线叙事,都研究过,最终只选择了这个相对合适的,这个故事有营养但是容易走偏,它的前因后果会有一堆故事,比如说这个爱情故事就很难加进去,一开始就是比较接近苏凡和田华的爱情故事嘛,还考虑过加入一个大姐,几条线叙事,都被否了,如果把这些故事说清楚了,重点就没有了。现在这个故事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难度是很大的。

  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现在到底是缺好编剧还是缺好导演,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觉得还是缺好编剧,好编剧太少。我以前是搞美术的,我写的剧本很少,喜欢电影,很偶然有工作找上门,我就改行了。我和叶大鹰认识的就很偶然,拍《西安事变》的时候,原来的本子就很没意思,没法拍,他都想放弃了。有个朋友就推荐了我,我俩聊了一个小时,我就先写了一集,他看后觉得值得一做,不能放弃了……后来就开始合作了,好像后来一共写了十几集。

  下一阶段有工作安排吗?

  有两个戏,两部电影。都是叶导的,我俩合作很默契,一部古装的,有一部是战争片,都在构思阶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