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二大字不识,是村上的光棍懒汉。八路军撤出村子的时候,将国际友人捐助的一头奶牛托付给村里的老祖爷和十三叔。牛二中签,被指定喂养奶牛,作为回报,村里人把外姓寡妇九儿许配给他。可是就在牛二希望和九儿过日子的时候,鬼子来了,九儿和全村人死得精光,偏偏牛二死里逃生。他和奶牛依次遇到了日本鬼子、饥民、游击队、土匪和解放军,一段哈哈镜式的抗日战争影像模式,以扭曲、怪异的群像,衬托出一个小泼皮的忠诚、奇特和荒诞的人生。
黑色:地雷、人头和嚎哭
《斗牛》的黑色总是突然之间扑面而来,没有铺垫,让你反应过来后忍不住心里一颤。
外村的人群在江湖郎中的带领下找到牛二,牛二为了救人命,只得把大奶牛牵出来,几十口人硬生生把大奶牛的奶挤光,挤到流血流脓。牛二心疼奶牛,但郎中却垂涎牛肉,被牛二斥责“连畜生都不如”,孤立无援的牛二哭喊着骂道:“你妈给你奶喝你杀她么?”在和牛二搏斗了几回之后,几个人从白天逗留到深夜,准备杀牛,牛二眼睁睁看着偷袭而来的同胞一个接一个被日本鬼子留下的地雷炸死。夜色中,血肉模糊让牛二松了一口气,也让看到此刻已经对奶牛有了感情的观众松了一口气。
另一个黑色段子也发生在夜里。几个鬼子带着伤占领村庄后,牛二潜回村子,用望远镜侦察奶牛的位置。望远镜的视角转来转去,突然远远望见树上两颗白白的圆东西,牛二吓得从树上跌落下来:那是老祖爷和十三叔的人头。当年杜琪峰在《大只佬》中才这样残忍直白地展示树杈上张柏芝美丽而苍白的人头,多年后管虎也这样做了,他的勇气可嘉。
对于习惯了还没开拍就乍乍呼呼的中国国产电影来说,《斗牛》是一部沉默的作品,从开拍到入选威尼斯再到内地上映,媒体上几乎找不到什么详细的报道,仅有的噱头竟然是“新一代谋女郎”闫妮。其实为了这部颇有诚意的作品,导演管虎甚至先在拍摄地拍了一部电视剧《沂蒙》,以熟悉环境,为电影找感觉;片子里的奶牛,是剧组花了四个月驯了7头牛才拍摄完成;而主演黄渤也不讳言这是自己入行以来拍得最艰苦的一部作品。
《斗牛》的沉默,并不代表作品的平淡。除了不断的闪回带给观众观看上的障碍和影片一头一尾的节奏出现问题外,《斗牛》中展示的导演的种种尝试,都值得肯定。事实上,看完《斗牛》,以“笑中带泪”来形容确实不为过;以“黑色幽默”来界定仍然显模糊。《斗牛》人物简单,黄渤扮演的牛二,闫妮扮演的九儿,还有一只外国来的怪物:黑白花大奶牛,这样几位主角,难免会让很多人做好大笑一场的准备。但是荒诞的电影往往不是搞笑,甚至看了叫人心里沉甸甸。五味杂陈,才是《斗牛》给人留下的滋味。
今天,这段关于人和牛的荒诞人生就将在中国内地和威尼斯电影节同时展开。
红色:女人、爱情和往事
红色是属于九儿的颜色。这个村里的外姓寡妇,一直被排斥和鄙夷着。但她却不依不饶地活着,而且活得生动而鲜活。
九儿总是穿红色的花袄,出场的时候嗓门总是最大。她是村里惟一的一抹亮色。在那个年代,九儿梳时髦的美人头,脏兮兮的一张脸上总是带着俏皮的神情,眼神里还有一股狐媚加泼辣的骚味。九儿总喜欢捉弄牛二,暗地里却心生情愫。她大声嚷嚷着把牛二送上了命运的另一端:替后者摸了颗红豆,被村里选中养奶牛。在牛二不同意养牛,村里人又拿她当筹码时,她半推半就地把自己许给了牛二。牛二悄悄摸奶牛的乳房,被九儿暴打一顿,还告发他拿村里的粮食偷喂自家的小黄牛,害得牛二戴着高帽在村里游行。牛二被派到山里给牛挖洞,半路上被九儿截住,硬要去了他手腕上祖传的银镯子。
九儿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引发一阵喧嚣,但第一次出场却是静默的:已经变成尸体的九儿,手高高朝天举着,腕上戴着牛二的银镯子。此后关于九儿的镜头都是闪回,闪回越来越多,不仅时空碎了,甚至电影过半,叙事的因果都被打破。一幕幕,一桩桩,关于九儿的往事在牛二的脑子里盘旋,每次想起九儿时那一声声凄厉的呼唤,像是牛二精神逃生时的氧气。
战争提供了一种极端的可能,但两个生命之间的相濡以沫总是一种美好。
灰色调:天空、生存和幽默
灰色,差不多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色调。当然,这个色调指的是镜头。
沂蒙山的村庄,被肆虐过后剩下焦黑,灰蒙蒙的天空下,脏兮兮的村民,裹着看起来都觉得冷的破袄。影片开头,是一场牛二的独角戏,躲过一劫的他跑回村里,却发现空无一人,牛二撕心裂肺地喊着:“人呢?人呢?”却突然发现所有的乡亲都变成了焦黑的尸体———即便这些尸体在有温度的时候喜欢欺负他,瞧不起他。这段独角戏也集中了大量牛二的特写:像是被炸焦的头发,浑浊的眼珠,黑黄的牙齿上沾满了唾液和食物碎渣,嘴角开裂,剩下的是乌红的血痂。他重重地呼吸着,用浓重的沂蒙口音叫骂着:娘的个脚。
这是一个生存在灰色村庄里的灰色小人物。他没有文化,没有抱负,甚至没有责任感,只有浑浑噩噩的生存要求。他因为想和九儿“生个一儿半女”,才答应为八路军养牛,但好贪小便宜的本性却驱使他偷偷把喂奶牛的粮食喂给了自己的小黄牛———小黄牛后来也以啃光的骨架的姿态出现在牛二面前,这又是电影中的另一笔黑色。
但就是这么一个“怂人”,被命运一步步推着朝前走,竟然一不小心成为英雄:因为一颗红色的手印,那头“外国怪物”逐渐从累赘变成了生命中惟一的寄托,一个曾经不愿意负责任的混混,在那个年代的荒诞情景下,变成了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另类英雄。多年过后,和奶牛一起在山里生活的牛二终于等来了部队,不过八路军已经变成了解放军,牛二的等待变成了一种另外的结果。这一段中黄渤的表演堪称经典,那种非笔墨所能形容的解脱感以及因为长期独居所带来的语言障碍被拿捏得恰到好处,将成为他个人表演史上的一段巅峰之作。
绿色调:人性、活物和生命力
牛二总是很倒霉。鬼子来了走了,讨饭的来了走了,土匪来了走了,八路军走了但再也没来,解放军来了却什么也不肯带走。牛二和奶牛就这样,被命运牵扯着,几乎融为一体。但倒霉的牛二却有着超级强大的生命力:村里人被鬼子杀光了,只剩下在山上为奶牛挖洞的牛二侥幸逃过;被日本人刺刀刺昏在地,游击队都为这个“死去的老乡”盖上了棉袄,没想到他又醒了过来;因为手枪走火暂时失明失聪的牛二扛着炮弹在村里发飙,正遇上两军交火,因为看不见也听不到,他毫无畏惧地在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
从第一次驯牛就已经看出牛“和九儿的脾气一样”,牛二开始对这个以前见都没见过的大怪物有了好感。在静悄悄的村子里,一切都是死的,只有牛二和奶牛是活的,两个活物之间的互相依靠,使得他们越走越近。
牛二身上有着一种动物性,这在那种环境下是种力量,现代人恰恰缺乏极端环境下迸发的动物性,比如坚韧,比如忠诚,但幸运的是那个年代的牛二身上还有所残留。他心疼奶牛,甚至为了救牛命而舍身和郎中搏斗。
除了对于生命的原始尊重,牛二的责任感还来自于中国农民普遍所具有的信义,以及对于宗法的敬畏。当初十三叔逼着他按下手印,就代表了全村人将奶牛交给他的嘱托。怀揣着八路军留下的字据,他还是回到了村子里,虽然那里有鬼子,但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奶牛。
除了牛二,那个声称从未杀过人,而且会养牛的鬼子角色也颇具人性。模糊战争的双方,只强调战争的背景,《斗牛》多少有着《南京!南京!》的影子。
本组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