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独家发现:《建国大业》背后的80后-董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3日08:56  新浪娱乐
独家发现:《建国大业》背后的80后-董哲
董哲

  董哲:从“唐粉”到第一个“文学副导演”

  9月18日,在有十多位研究院、教授等参加的该片研讨会上,坐在长桌“上座”的出品人兼导演韩三平。忽然向在场所有专家和媒体隆重介绍了一个坐在桌子一端的安静的年轻人。韩三平用他略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大声地说,“这个小伙子是个中共党史发烧友!”正是这个“发烧友”的加盟,才让《建国大业》有了王宝强葛优误将北平城当做地主大院、蒋经国赴沪“打老虎”的精彩段落。韩三平指着坐在长桌另一端,头发有些少年白,面貌透着憨厚的董哲感叹说:“没想到这个80后,比我们这些人还懂历史!”

  文学副导演:韩三平黄建新的“配菜工”

  董哲后来告诉新浪娱乐,其实中共党史并非他的最大兴趣,他是历史发烧友中的“唐粉(热衷唐朝历史的人)”,他其实也不是80后,而是生在1979年,今年整整30岁。在《建国大业》中,他是“文学副导演”。这个电影圈里,几乎没有人认识他。

  实际上,在电影创作中,并没有“文学副导演”这个职位。董哲这个title,是韩三平的首创。韩三平解释说,这个“创举”,是因为《建国大业》这样一部贯穿了从1945到1949年国共两党几乎所有大事件的电影,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他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让我叹为观止。”

  董哲自己说起来也觉得有趣,“设置‘文学副导演’这样一个职位确实是韩总的创举。其实我做的就是一个编辑的工作。导演拍电影要把文学剧本首先转化成他的工作台本,我需要做的就是协助他们把可能的方案、史料罗列出来,供他们选择。或者拍摄过程中有什么变动、调整——现场的置景、演员的台词,或者演员对剧本里一些背景性的东西不理解——我会协助去完成。”董哲说。董哲强调“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说从一开始的剧本到最后完成的《建国大业》,两位导演进行了大量的再创作。但大概还是可以这样打个比方,韩三平和黄建新是厨师,但一道菜要做成,先得把需要的食材准备好,切好备用。董哲就是这个配菜工。

  合作缘起:一部网络小说引来韩三平

  韩三平向新浪娱乐说起自己是如何发掘出董哲这样一个“中共党史专家”的:大约5年前,董哲写了一部网络小说叫《汉风》,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吸引了他。韩三平对新浪娱乐说:“我不习惯上网看东西,就把小说打印出来,足足有这么厚。”用手比了比,近半尺的厚度。

  董哲告诉新浪娱乐,其实是导演米家山首先关注到这部小说,然后下载下来拿给韩三平看。韩三平几乎是在等飞机和坐飞机的空当,把那部小说全部看完,觉得写得非常好。他几乎不太相信一个20几岁的“小娃娃”可以写出这么大格局的东西,于是想把董哲找来聊聊。

  “韩三平的名字以前只在电影字幕和新闻报道里见过,没见过真人,我那天完全是抱着粉丝的心态去见的韩总。然后就侃呗。临走时,我跟他要了一大堆名片,到处去忽悠人。”董哲得意地回忆。

  而后,董哲被邀请参与尹力导演的一部电影,但因为一些原因,这部电影中途搁浅,没有最后完成。去年10月份,韩三平拿到《建国大业》剧本并着手筹备拍摄。11月中,董哲被紧急召到《建国大业》剧组,参与第一次讨论会。“那时我太紧张了!韩总可能觉得我的一些意见还有价值吧,希望我去帮他一起弄这部电影。”那时,《建国大业》剧组已经定了摄影师赵小时,黄建新还没有参与进来。

  董哲说,韩三平特别愿意倾听年轻人想法的人,之前也已经了解了他的特长,加上觉得“年轻人路子野,可能很多想法会和传统不同”。就这样,董哲成了《建国大业》主创中的一员。

  充满成就感:两场好戏都有他的贡献

  因为得到韩三平的器重和赏识,董哲在《建国大业》剧组的工作进行得充满成就感,很多意见都得到重视和采用。比如陈凯歌导演的西苑阅兵那场戏,几乎所有道具,美术部门都是参考董哲提供的信息来准备:各种武器的型号,坦克和火炮的口径,哪些武器是美制的,哪些是苏制的……董哲几乎是信手拈来。

  电影中让观众印象最深的两段戏,一场是葛优和王宝强攻到北平城下误将城墙当做地主大院,一段是蒋经国赴上海“打老虎”,都是董哲为导演提供的备选中最后被使用得恰到好处的段落。

  “王宝强和葛优那场戏其实是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的,只是报告的人好像是个营长。我是从一本名叫《枪杆子1949》的书中摘出来的,那本书的作者张正隆老师是解放战争史的专家。当时是四野五纵从涿州方向向丰台方面进发,最后到了一个叫七间房的地方。但因为黑灯瞎火的,他们也不知到了哪儿,然后营长报告说前面有个地主大院,搭云梯够不着,手榴弹扔不上去,请求炮兵支援……”董哲说,“这只是解放战争众多故事中的一个,我只是觉得它很有意思,觉得那时的解放军战士朴实得可爱。”

  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的情节原来剧本也是没有的,董哲为导演提供了很多类似的史料,让导演挑选,然后塞到电影中。这才有了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建国大业》。“地主大院”的戏几乎是观众公认最有趣的一段,而蒋经国“打老虎”的戏则让蒋经国这个人物首次在中国的观众面前变得实在、立体起来,陈坤的表演倍受肯定也是因为剧本充分容纳了这样的段落,令其有了发挥的空间。

  文青变“电青”:《建国》之后剧本不断

  董哲告诉新浪娱乐,“其实我最感兴趣的不是中共党史,而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唐朝那一段,我是‘唐粉’。不过,跟《建国大业》让我好好地补了一把民国史。”在“唐粉”这样的身份之外,董哲是一个网络写手,在专门做军事内容的铁血网站供职。他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学的是工科。

  “当初高考选择工科完全是因为大家都说工科出来好找工作,但我文科的底子在那之前就形成了。我父亲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但因为当时社会的原因,他当老师,教了一辈子物理。”董哲说,“我们家有很多历史书,我从小就在书里面爬来爬去。”

  除了《汉风》,董哲还写过历史小说《玄武门》。他自称是个文学青年,之前完全不懂电影。而《建国大业》一路跟下来,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发现电影和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我觉得我好像变成了一个电青(电影青年)。”

  “《建国大业》之后我也接了一些与电影有关的活儿,也在写一两个电影剧本。都是中影的项目,刚刚在讨论项目、做大纲的阶段。内容方面也都是我擅长的军事、历史题材。我当然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与别的类型的电影。”董哲说。

  事实上,在跟《建国大业》的过程中,董哲已经暗暗留心,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储备能量。《建国大业》刚刚开机拍摄的时候,他每天去片场都不是跟导演的车一起去,而是跟出发最早的服化道组的车一起走,从灯光师布光,到其他各工种如何运转,几乎抓紧一切学习的机会“偷师”。

  他说,《建国大业》一开始筹备的时候,大家的期望值都不高,能够完成任务就好。但到南京拍的时候,媒体的关注就起来了。“我很喜欢跟着韩导、黄导每天忙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状态,虽然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做到现在这个样子,大家对这部片子这么肯定,我也有很大的满足感。”

  董哲说,从一个文学青年,跨界到一个电影工作者,他说自己才刚起步:“能够有机会参与《建国大业》这样一部电影,我想我总得为自己留下点什么。”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