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艺谋和张伟平:“三枪”之际的“双张”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0日16:19  mangazine/名牌
张艺谋和张伟平:“三枪”之际的“双张”传奇

张艺谋与张伟平组合

张艺谋和张伟平:“三枪”之际的“双张”传奇

张艺谋

张艺谋和张伟平:“三枪”之际的“双张”传奇

张伟平

  前言

  什么样的合作可以持续十三年毫不褪色历久弥新?正确答案是:这根本就不是合作,而只是情谊无价。张伟平张艺谋,一个山东男人,一个西北汉子,惺惺相惜,二十年的友谊,十数年的密切合作,终于演化为男人间的终极梦想——相扶相携之后两人事业的共同辉煌。

  在张艺谋为奥运会开幕式筹备和演出的三年时间里,张伟平愉快地歇业了。这并不需要觉悟,而只是出于情谊的“从一而终”。这个金牌导演和电影制片人的两人组合就这样被搁置了三年。当他们回来,突然不再有排山倒海的英雄组歌或者挥毫泼墨的写意造境,取而代之的是向全民娱乐精神的俯首。看似叛逆和疯狂,其实,这一巨大的转变的起因仍然是基于时代。时代既可以造就《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式的商业大片,也一定会需要其他类型片。而他们两个人这一次的选择,恐怕就是因为这三年间,灵魂被世人发起的草根崛起的娱乐狂欢所深深震颤了。

  于是,就有了这一次殿堂级与草根级的共同狂欢。

  世人都在看他们下面会出什么牌,世人都在等着去把他们捧入云端或者诟病如泥……

  而这一切,都是两个人的共同担当。

  张艺谋:一个人的电影江湖

  当他出现在公众眼前的时候,就从未年轻过——37岁,以导演《红高粱》出道,已经绝不属于少年成名的幸运儿了。脸上有如刀刻般的轮廓,仿佛自然而然书写着上山下乡3年、进工厂7年的人生经历,彰显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沧桑曲折的一代人丰富而复杂的足迹。

  而今,当他真的年过半百,你却不会觉得他老——岁月积累成身上睿智、通达、朴素、磊落的气质。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万众瞩目中,他永远和时代的节奏同步。

  于是,在北京奥运会后第一次重归电影创作之时,他又一次以《三枪拍案惊奇》出人意表,堆积出所有时鲜元素,玩起了古装搞笑,甚至发行配套的网络游戏……习惯于看他“玩大了”的观众和看客,又一次被这个“小制作”作品闪了一次腰,坊间顿时议论纷纷,众说纷纭,观众们也如愿以偿地被激起了全部好奇心。我却不由得慨叹他的年轻和任情任性!

  这就是那个永远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张艺谋吗?如果你真的见到他,听他说话,倾听这个看起来低调内敛的成熟男人,你就会发现,他其实永远在按照自己的牌理出牌。至于对方的反应,已经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这一刻以及永远,都只是他自己的电影江湖……

  《mangazine/名牌》:你现在做电影的标准是什么?完全是凭兴趣?还是会考虑市场需要?

  张艺谋: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实际上是这样:现在是剧本荒,不是有五、六个剧本你可以挑,而是有什么剧本你看得上。没有什么可选择的。只要满意,看得上,有冲动,就拍。至于这个片子能归在哪个类型,是其次。

  你如果碰上的电影类型是与市场有关的,你当然会考虑观众的口味、娱乐的元素。如果碰上的不是,当然不必更多地去考虑。但是不管哪种类型,都要为观众着想,让观众能理解、看懂。

  《mangazine/名牌》:《三枪》是否代表了一种向娱乐精神的迈进?是否融入了你对观众喜欢什么的理解?

  张艺谋:《三枪》更符合观众的喜好。奥运之后自己想放松一下,它在我的影片中属于轻松类型,娱乐元素比较多的,比较搞笑一些。

  电影归在娱乐圈中,导演不要把自己当做诗人、画家。电影是从杂耍发展起来的,与娱乐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全世界传播最广的媒介,其娱乐元素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放到每个导演的背景上,是可以考量娱乐性到底有多少:要不要娱乐?还是执意要去承载一个文化的大命题、一种人文精神?或者要反潮流?那都是导演个人的选择,实际上也很难有一个权威的回答。但是从大众看电影的心理来讲,可能对于电影所能提供给他的梦幻世界期望还是更多一些,所以不要完全任重道远,也不要媚俗到极致。

  今天的娱乐,或者今天年轻人所崇尚的娱乐精神,或许孕育着下一代的进步,下一个时代的更大的飞跃。不用太感慨世风日下。总之,电影是一种时令产品。因为它是时令产品,所以季节性很强,它不是永垂不朽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许多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俗文化的色彩,导演能认清这个就行了。

  《mangazine/名牌》:每个导演都有自己适合的类型,陈凯歌冯小刚都在打破这种类型时受到诟病。你自己对于打破类型化这个事情怎么看?

  张艺谋:我自己其实常常尝试一些新东西,类似《三枪》就是这样带有嬉闹色彩的尝试。每个导演其实都不愿意活在单一的类型当中,都希望去证实自己的能力,证实自己多元化的发展。似乎这就是一个人前进的标志。能不能做到?因人而异。有时候,别人不承认,我自己承认做到了,这没问题。所以其实也没必要去评价这些。电影这样的时令性产品也允许多样性。

  《mangazine/名牌》:你之前的电影中,有没有哪一部是你特别想拍的题材?你现在特别想拍什么?

  张艺谋:没有,都是碰上的,从《红高粱》开始就是这样。说自己花十年准备一部戏的导演,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我反正不是这么准备的。我让自己处在一个自由状态。正满世界乱找呢。但是如果要笼统地说想拍哪一类的话,文艺片我很想拍文化大革命,因为那是我的青春时代,从16到26岁。商业片我还想拍武侠。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武侠迷,那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电影类型。这是未来的范围,目前是什么都不知道,要看有什么感动的故事。比如说《金陵十三钗》,你看上这小说,不错,就拍。还真不敢说伟大到以此为己任,我只是喜欢那个故事,仅此而已。但是你要去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你要做许多功课,你要研究历史,你可能要培养新的历史高度。那是后边的学习,但是前边的选择常常是很感性的。我喜欢《金陵十三钗》的小角度,我就喜欢严歌苓的女性视角。我宁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放松的没有想法的角度。我喜欢被动地被一个故事感动。我觉得这样产生的冲动是非常即兴和原始的,可能那种原创性更强。

  《mangazine/名牌》:你是不是一个直觉比较准确的人,因为你的选择常常被证明是正确的?

  张艺谋:没有,其实不是证明是正确的。正确与不正确,在流行文化中是很难界定的,我自己客观的认识是:也许是今天你到了这个地位,可以影响某些流行元素,所以也许制造了某些正确性,但是它也不是唯一正确的。比如说《英雄》,别人都说这是中国大片的开始、商业电影大型化的开始。也许今天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可是当年我选择的时候是非常偶然的,一度要放弃。我的正确选择都是我无意中的选择,那么我无意中的选择如何成为中国商业大片的开始呢?你得说是那个时代到来了。是随着百分之二三十银幕的增长,中国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到来了。二十年前即使我把《英雄》拍得比现在还棒,那也不会影响许多人。所以你自己无意中做的事情,跟时代的需求恰巧对上了,就有了所谓的正确性。

  《mangazine/名牌》:还会继续商业大片的拍摄吗?

  张艺谋:还会。因为所谓商业大片,是一种类型。还可以做得更好,还可以进步。即便是拷贝西方的,你还可以本土化得更好。流行有时候是不分彼此。所有流行的东西都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尝试。比如说我还会拍古装动作片,我干嘛不拍呢?它本来也是中国非常好的一个电影类型啊。它也可以承载一些文化符号,又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可以拍得更好一些,我甚至可以把流行的车战枪战追逐高科技等流行元素都结合在一起。

  《mangazine/名牌》:到这份上,拍电影对于你是不是有一种玩票的意思?还有没有特别想做的一件事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