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航标》完全解密:“安乐”五十年风云正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3日19:36  新浪娱乐
《新航标》完全解密:“安乐”五十年风云正传

安乐总裁江志强热衷于电影推广

对话:魏君子  撰稿:阿蒙

  安乐影业创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业是戏院,至今已经有近50年时光,在同期对手纷纷衰落时,安乐却凭着独到的经营和管理越做越大,如今,安乐旗下的“百老汇”院线已经做到了香港院线的龙头老大,在香港电影市场占有率中独揽40%;还拥有香港唯一一家艺术电影中心……但即便如此,你在发达的互联网上,也找不到他们公司的官方网站。究竟安乐是如何崛起的?他们是一家什么样电影公司?不妨跟着我们一块去探寻它这五十年风云:

  壹 始创安乐:求生存海外选片(60-70)

《新航标》完全解密:“安乐”五十年风云正传
百老汇影院LOGO,百老汇现在是香港最大的院线

  作为香港电影发行人的翘楚之一,江祖贻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创立了“安乐影业”,从事影片发行及戏院经营业务,如今,已成为香港电影史上历史最长的独立制片公司之一。早年,安乐始终专注院线生意,并未真正涉及电影投资制作的领域当中。“当时我们没有拍过电影,只是经营戏院。80年代的时候我们也很少参与作品,因为电影多,戏院少,所以戏院可以挑,你可以演国片,也可以演西片,我们戏院多数放映西片。”

  虽然如此,当时在香港,要成功地在自己的院线下发行一部能够卖座赚钱的西片也绝非易事,“早年做电影院很困难,主要是好的西片他们不会选给你,往往都选其他人,好的戏院没有电影放的话会很惨,既然没有片,那我们就去买吧,买一些独立制片回来,所以从60年代、70年代开始我们做生意一直都有经营电影买卖。”

  1979年,由美国返港的江志文在安乐的试片间内观看在海外市场买回来的西片拷贝,当中摆放着不少纪录片。看完电影,江志文觉得这些外购片的质量并不能真正让他满意,当他再次翻看那些纪录片中的战争场面时,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将这些片断剪辑起来,合成一部全新的以战争为主题的纪录片呢?计划拍板后,江志文遂找回当初买片的电影发行商洽谈合作,并重新剪辑了多部纪录片中较震撼和出色的场景,亲手制作出了《惨痛的战争》(注:当年在香港放映时曾另名《战争的残酷》),安排在1980年公映,这也是安乐首部正式制作的影片,此时,兄长的亲力亲为都被江志强看在眼里:“《惨痛的战争》这个电影是我哥哥弄的,当年在美国买了很多的纪录片回来,然后剪接而成,上映后票房很火,是1980年亚军,真的很成功,其实他做了两部电影,另外一部纪录片也是很卖座。”《惨痛的战争》上映后,原本看似粗糙的题材竟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票房节节飙升,最终累计票房近千万港元,与同年成龙的《师弟出马》一同刷新了香港电影的历史纪录,非但如此,片中由于特别辑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场面,因此上映后一方面令香港观众震撼,另一方面更引起了日本影人的注意,甚至让少数右翼人士公然出面“否定”,在香港与东瀛市场都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对于一家初行制作影片的公司而言,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开门红!

  而江志强认为,《惨痛的战争》之所以成功,主要来源于香港观众的好奇心,“香港观众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喜欢新鲜,没有固定。比如最近武侠片好,他们就只看武侠片,总之只要是新鲜有生气的题材他们就会看,而且喜欢去探讨一些新的东西,所以香港几十年以来,不同国家也好,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也好,甚至什么类型的电影就好,只要它好看,观众就会喜欢,反观像美国观众,往往对外语电影就不太喜欢,因为言语不通,但香港观众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他们是非常好奇的一个群体,所以香港人一放假就去旅游。”

  贰 进军内地:继父愿初投电影(80-90)

  以小搏大的《惨痛的战争》让安乐进一步尝试将半只脚踏入电影制作的范畴中。1983年,江氏家族以“安乐影片公司(香港)”的名义在其院线公映了创业作《田鸡过河》,同属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反应固然与《惨痛的战争》毫无可比性,但总算未血本无归,也让江志强等人发现安乐自行拍片亦是可行之举。

  事实上,若安乐继续发展电影制作业务,其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占得一席之地也绝非痴人说梦。但安乐还是选择“背道而驰”,整个80年代仅制作出品了三部影片,除《田》,其余两部分别是《性,命知多少》(1983)及《冷血屠夫》(1985),后者的“明星阵容”不过陈惠敏和徐少强,前者也只是江志文继续《惨痛的战争》风格的纪录片,合计收入不足600万,但此时安乐已开始扩展西片进口、电影发行等业务,市场票房的吸引力对其而言始终居于次要。

  当然,能够让安乐在港片最易赚钱的年代反倒“嫌钱腥”,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取决于此时江祖贻正紧锣密鼓地筹划北上之路,在国内建立第一家香港院商投资的电影院。此前,江祖贻在北京出席电影活动时,与其中一位好友,中影集团总经理胡健再次碰面,寒暄间,胡健示意江祖贻回内地投资电影行业,一向爱国又在香港戏院业德高望重的江祖贻也非常赞同其提议,遂开始与各方面洽谈合作事宜。江志强回忆当年情形时道:“深圳的南国电影院是我父亲做的,他在83、84年跟中影谈合作,“南国”在1983年就成立了,当年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成立深圳特区,欢迎香港人去投资,而我父亲又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所以他马上跑过去了。”很快,江祖贻就答应胡健为合作计划投资一千万港币,兼且在对方的引荐下加入了当时位于深圳的“南国影联娱乐中心”,最终催生出规模甚大的南国电影院。对于为什么要沿用他人的名称,江志强谓:“用‘南国’做电影院名也是我父亲的想法,意义就在于这个名字寄托了他‘香港回归祖国’的愿望。”

  “‘南国’成立后我们跟中影合作,虽然当时在内地投资没有现在这么火,因为要经过蛮多国家单位的审批通过,但是我们都经营得蛮好,合作单位都是采取一个‘互相捐助’的立场,我们现在跟中影合作就是人跟人的关系,都是大家互相吸引。”南国电影院成立后业绩不俗,为安乐在内地市场的运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88年“南国影联娱乐中心”赢得四百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利润,安乐的幕后支持无疑功不可没,而江祖贻决定将投资予“南国”的资金本息捐献深圳公共福利事业,更让这位安乐的创始人受到一众国内同行的交口赞誉!

  1999年,接管安乐已十年的江志强,开始为安乐在国内开辟新的市场,于是就有了内地的百老汇院线,并在2000年12月开业了该院线旗下的第一家大型影城——北京新东安影城,此时正逢新世纪,安乐以另一个全新的面貌再次踏入内地,其实亦是江志强一个毕生愿望的缩影:“百老汇院线我们还是跟中影合作,即使现在很多电影院也都是跟中影联手,现在在内地发展电影院我都是秉承父亲的愿望,就是为了繁荣中国的电影市场,当年他第一个来到内地的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我一直希望能为他实现这个愿望,这个意念也一直被延续下来,没有什么其他的。”

  不经不觉,安乐在内地电影市场的足迹已踏过25个年头,在其致力在国内发展影院之时,中国大陆对绝大多数香港电影工作者而言还是一个神秘的符号,逞论投资如此巨大的电影业务?但每当江志强谈起父亲当年的行动,言语间仍流露出欣喜的认可,“在投资策略上,我们从来就没怎么担心过,因为电影院是一个很长远的投资,经营一间电影院往往都是需要20年、30年这个期限的,所以为什么当时一九八几年我父亲进内地,因为我们对内地市场完全没有犹豫。其实在90年代的时候,有些人对在内地发展影院比较犹豫,觉得中国电影市场是不是像房地产那样时高时低,但我们始终继续做电影院和“安乐”的发行工作、买卖电影,97来临前又有很多其他行业对前景犹豫,我们还是坚定不移,所以今天你看看市场,我们的戏院多了,其他人却少了,就是这个缘故。为什么十几二十年来我们都决定坚持?因为我们觉得市道一两年不好绝对不等于永远不好,今天明天观众不看电影也绝不等于他们放弃电影,所以我们永远都很坚定地相信:只要好电影登陆,观众就一定会来看!对我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信仰。所以在8、90年代,我们对电影院永远是以乐观的态度去经营,让观众永远都享受得到两个小时的娱乐。”

  90年代初,曾经历过往短暂电影制作期的安乐仍无心亲身上阵重新拍片,但身为总裁的江志强已在影圈中广结人缘,当中更不乏片商及编导,故此仍不时为义助好友出资拍片或负责发行。有趣的是,90年代后期前,安乐投资或发行的影片大多数都是国产片或台湾片,如王童的《无言的山丘》和刘怡明的《袋鼠男人》即是安乐发行的由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内地方面则先后将何平的《炮打双灯》、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等片发行入港,至于正式参与投资严浩的《天国逆子》及田壮壮的《蓝风筝》等,也都以文艺题材为主,当然还有首次与李安合作的《饮食男女》,在1994年《电影双周刊》评选的“十大华语片”中,由安乐参与幕后推手的影片就有三部,其中《背》与《蓝》更排行一二位,因此即使安乐投资这些影片赚不到钱,其显露出的艺术价值他人仍难出其右!

  但是,90年代香港电影市道开始急速衰落。江志强说:“西片在当时全港电影的比例中占得很高,到了 93、94年,港片本来占票房70%多的,结果后来居然倒过来了,是外语片占70%多!”莫非是“落井下石”?西片热潮在直盖港片后不断“吊起来卖”,加价声此起彼伏,此时江志强甚至试过被片商狮子开大口地喊出以100多万美金购买一部西片五年的放映权!虽说为维系院线的供片,仍不得不继续投入大笔资金购入多部港片、国产片及西片放映,但江志强却从中发现了一个更触目惊心的现象,无论走投无路抑或另辟蹊径,“拍电影”遂成为90年代后期安乐的必行之路——“其实就算到了90年代,我们也没怎么想过要拍电影的,但是当时虽然我们在香港已经有很多戏院,却没片可放,国产片不好,港片不好,美国电影也不好,而且戏院每天还要付租金和工资,所以等于是被逼着要拍电影,前后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什么“好机会”,往往都是现实所逼,毕竟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会生存不下去。”但任凭江志强怎么也没有想到,安乐此番实可谓“因祸得福”,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中投入电影行业的另一个领域,竟一举翻身缔造了另一段华语电影的传奇之路.......

  叁 多元发展:缔造华语大片时代(00-10)

《新航标》完全解密:“安乐”五十年风云正传
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外景

  2000年后,随着亲身参与电影制作的经验日趋提升,兼且进口、发行了数量在稳定中有序增加的中外影片,安乐已不再满足百老汇院线的空间比重,遂在2006年12月9日开幕了AMC Pacific Place,作为香港首家AMC影院,安乐此番的影院业务扩张得益于2006年一月AMC将其在香港的电影院转交其旗下的Suntech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Limited经营,其后安乐在九龙塘又一城及金钟太古广场增加了13家影院;与此同时,安乐又经营着另一个代表香港高档戏院设施的影院品牌PALACE,在与AMC各显千秋,兼由11家戏院分布在港九地区,从此,安乐由“独沽一味”变成“三线合一”,成为香港影院业的领军者。

  不过,虽然安乐屡次整合发展院线业务,它旗下最早的“百老汇院线”却始终没有另易其名,而每当影迷谈到百老汇,也往往对安乐当年取下此名的缘由颇感好奇。然而江志强回答得依然是轻描淡写:“1956年开始在香港旺角有一家戏院叫百老汇,当时我父亲在那边做副经理。80年代我们在旺角同一个地区盖一个新的戏院,当时想到底用什么名字好,我们就想起为什么不用百老汇,然后就用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对于戏院品牌的看法其实跟别人不同,因为我们跟麦当劳和肯德基不一样,虽然都是看电影,但不一定要叫同一个名字,麦当劳品牌有必要,但是戏院没必要,观众喜欢新鲜的,今天有新的来了,我们要去看看,观众看电影,不是看影院的,观众来电影院是看电影的,所以到了90年代、到了2000年,我们也还是叫百老汇,不去改变它。对于江志强而言,他更重视的是这些院线将如何“为人民服务”,这同样是安乐成了数十年来的宗旨,正如其所言:“安乐旗下的无论是百老汇、AMC、还是PALACE,这三条院线都会尽心尽力把老板服侍得好。”

  多年来扩充院线的成绩,是安乐最终将百老汇院线发展成为当前香港最大的院线,全港11家影院、54块银幕,这个数字已足以在香港电影市场占有率中独揽40%。待影院业务在香港蒸蒸日上后,江志强又奉行“两手抓”之原则,趁热打铁地转入内地继续发展院线生意:2003年8月,百老汇院线继“新东安”后再投入1800万港元在北京建立“新世纪影城”,是当时国内数量甚少的拥有六个放映厅的国际级影院,可谓安乐在内地投资影院的又一件经典作品;到了2004年及2005年,安乐再次投资建立“天汇影城”,但地区由北京转入武汉,两年两家高端影院共投资2500万港元,兼享受到控股70%的盈利政策,再进入2006年,安乐的影院业务已增至沈阳......影院频于内地扎根落户后,眼光一贯超前的江志强又将安乐的视角延伸至另一条新路:1996年11月在香港开幕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是安乐致力发展电影艺术的重要平台。“我们香港有一个叫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多年来拿了无数的奖项,现在已经变成一个香港的文化地标了。”十余年后,江志强眼见北京、上海等内地重要城市尚无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电影院放映非主流影片及进行专业的电影文化交流,不由得眉头一皱,“北京作为全球关注的一个地方,一个国际级的城市,不可能没有艺术电影院的,这个太过分了。我们都想做,但是成功不成功,要看很多东西了。”

《新航标》完全解密:“安乐”五十年风云正传
宽敞明亮的环境

  如今,在心里搁置已久的梦想亦终于得偿所愿,2009年12月29日,国内第一家艺术电影院“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在北京东直门万国城小区开幕,十多年前百老汇电影中心秉承的“拉阔电影空间,开拓文化国度”理念,也得以继续闪耀。“其实这个概念是来自于法文的,它是一个电影的图书馆这个题意的内容,所以我们这个概念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除了这个电影放映之外还有其他的配套去配合这个电影怎么去更有效的传达这个内容给观众,所以我们在这里,在香港也好,在北京也好,都有这个“库布里克”的书店、咖啡厅,我们觉得这个感觉是很统一的,这个搭配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就是想用,因为如果你只做电影的话,还有一些地方是缺乏的,所以就想到整体的一个概念,就是除了电影还有其他的配套去推我们想做的东西。”江志强很看好在北京开的MOMA百老汇艺术中心,他认为:“对我们做艺术影院的我觉得将来最大的挑战性就来源于风气,最大的障碍是这个地方。但是将来中国老百姓越来越多人会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你看将来很多的电影都会受欢迎的。我也不太担心政府的政策,现在的政府蛮开放的,最后政策还是会变的,政策还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问及江志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感言时,他如此回答:“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开始繁荣起来了。我觉得其实在电影院里放映的每部电影都一样,但电影院本身不同,因为比如你80年代进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到了90年代就不愿再进去同样的电影院看同样的放映设施放电影了,所以消费在进步,观众的要求也在进步,我们盖影院也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盖,应该懂得从观众的口味出发去盖。我觉得发展电影院业务一直有个很明显的理念,就是永远把观众当老板,我们不过是打工的,而且都要永远记住一句:给你50块、60块买票进场的这个是老板,我们盖的戏院最重要是老板高兴!为什么要不同的?现因为观众告诉我们:对以前的影院已经不满意了,我们看电影要求高了,要坐的舒服、荧幕要大、空调要好、戏院停车场要多,这些来自观众的要求我们都记得很清楚,你是老板,你要什么我们都尽量改,其实不单是做影院,拍电影同样要根据这个概念运作。”一语中的,无形中已高度浓缩了安乐几十年来的行业态度,相信这也是安乐在电影世界风云起伏50后非但屹立不倒、更屡登巅峰的制胜法宝。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