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顾小白:愤怒青年变身新锐编剧进化史(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4日16:08  新浪娱乐
顾小白:愤怒青年变身新锐编剧进化史(上)
顾小白小时候

  采访、撰稿\赵静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来源于优克李林的一首歌名,也是顾小白在2000年于当时最有名的文青论坛西祠胡同写下的第一篇帖子,它让顾小白在网络上名声大噪,后来还成为他电影随笔的书名。顾小白没有想到那一篇帖子的反响会那么多,他有时还会怀旧地去翻翻那个帖子,直到现在还有人把它翻出来跟帖。

  混迹网络 名声大噪

  顾小白现在已经写了6个剧本,其中包括蔡尚君的《红色康拜因》和《人山人海》、李少红的《捆绑上天堂》和《红楼梦》,以及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山楂树之恋》。他会说:“没有那个帖子,可能都不知道今天会干嘛”。那个帖子其实跟电影的关系不大,顾小白用略带惆怅的文艺口吻追述了70后和80后的青春经历,他是第一个将“私人生活和看电影结合在一起”的人。李少红不掩饰自己对顾小白才华的欣赏:“通过他,我看到了新一代的成长和他们的精神。”

  那时候,顾小白刚从北方交大毕业,在中国铁通的网络运营部上班,每天的任务就是往官网上发两条铁路新闻,“生活就像《一地鸡毛》里那样,闲的发慌,积郁成疾。”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没有电脑,有了电脑的人也是用拨号,速度奇慢地享受着“冲浪”的乐趣,但在顾小白的单位里,已经有了宽带。网络给他提供了全新的吸纳与表达的途径,他开始满世界瞎溜达,晃荡到了新浪和网易的影视论坛。起初,他在百无聊赖的办公室里很无心地用小说的笔法将港片里的演员和他们演的类型人物串在一起写了篇小小的帖子,这个帖子后来被编辑推得很高,但他发现作者的署名却换了一个人。他一时激愤,在网络上搜索这个人,追踪到了西祠胡同。他马上注册,给那人一板砖,掐完架才知道西祠胡同上文艺青年多,爱电影的人也多。

顾小白:愤怒青年变身新锐编剧进化史(上)
曾经非常青葱

  《苍老》算是抛砖引玉,混在西祠“后窗看电影”的网友们纷纷跟着顾小白写下自己的少年时光,那些虚度的年华,那些电影为伴的日子,那些一同看电影却不能长久的友人和爱人……这些强烈的反响进而激发了顾小白继续写电影随笔的热情,现实生活的局限和压抑也将他推向虚幻的电影梦。他也向很多大片轰炮,成为“网络愤青”。“单位就像一个小小的监狱,吃饭在里面,宿舍在里面,澡堂也在里面……写电影随笔就成了我每天真正的工作,写多了也就烦了无聊了应付了,但总归为飞逝的时间找到了还算令自己安心的相处之道。”

  顾小白在BBS里认识了一帮后青春期的朋友,包括后来成了演员和影评人的李霄峰(网名为“LIAR”或“公子小赖”),后来成了导演的陆川(时任新浪“影行天下”版主,网名为“愤怒的猪猪”),后来成了《读库》主编的张立宪(时任西祠“饭局通知”版主,网名为“见招拆招”)……在创作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传统媒体招安,这些人包括《南方都市报》的电影编辑虞晓毅(网名为“HOWIE”),《南方周末》编辑袁蕾(网名为“奶猪”),《南方周末》记者李宏宇(网名为“红鱼”或“andnot”)等。顾小白从“监狱”走进“饭局”,吃饭时二十多口子浩浩荡荡,大家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电影或胡喷乱贫,正是在那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由电影和文学构筑的世界。

  2000年之后,中国真正地开始日新月异,混迹BBS成了城市里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传统媒体受到网络的冲击,就直接从网络上找到新鲜血液,不光是从业人员,还包括写专栏的人。顾小白在网上的专栏,延续到了报纸和杂志上,他的文字成了《看电影》、《电影世界》、《21世纪环球报道》、《信息时报》、《青年时报》、《花溪》、《瑞丽》、新浪文化频道、网易娱乐频道……读者最期待的精神食粮。

  两年的专栏写作,让顾小白产生了厌倦感,“将生活与电影内容相结合的书写方法,掏空了我的生活,而现实是那样的单调”。现在他回过头来,看自己早期写过的很多东西,觉得“特别郭敬明,现在看自己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变身编剧 6年6个剧本

  顾小白站在交叉小径不知如何前行之时,获得了与第五代导演李少红合作的机会,是顾小白在写专栏时认识的一个朋友、湖北作家李修文向李少红推荐了他。李修文回忆起他们的交往过程:“我当时在《作家》杂志当策划,约小白为我们的《读看听》写些有关影像的文章。认识没多久,我和一个朋友要去甘肃旅游,小白也很迷恋那儿,他就先去敦煌等我们。我们在那儿玩了一个多月,成了好朋友。2004年,李少红导演要改编我的小说《捆绑上天堂》,我和小白是朋友了,我也了解他的水准,自然就推荐了他。”

顾小白:愤怒青年变身新锐编剧进化史(上)
与熊仔在一起就成熟多了

  顾小白第一次见李少红,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一顿狂喷,而仅仅就着小说聊了几句,而这些打动了李少红,认为他“实干,有想象力”。于是,就把小说改编交给了他,她只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将男女主角的性格尽量往周迅和陈坤身上靠一靠。第一次独立为一个长达二十集的剧本写作,写作期长达一年半,回忆起来,顾小白并不觉得孤单。“困难的是,要将小说里那些过于心理的东西外化”。

  剧本完成之后,没想到因为一些原因,难以付诸拍摄。顾小白也不过于惆怅,反倒因为有了与影视的初次体验,而备感兴奋。

   当时,有一些媒体也找过来,希望顾小白能够加盟其中,做一份细水长流的工作。权衡再三,顾小白选择了《精品购物指南》,一份针对白领,有都市生活气息的周刊。他在里边做文化娱乐版的编辑,和其他人相比,他的触角更偏向电影。

  到了2005年,一直与导演张杨合作的编剧蔡尚君也找到了顾小白,他被“麦客”的独特生活所吸引,想尝试做导演,也想找一个新锐的编剧合作。他和顾小白早已是朋友,也看过顾小白写的文章,认定“他有才,有生活的基础,也有感情”,就觉得他行。

  蔡尚君是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出身,他是《洗澡》和《爱情麻辣烫》的编剧,他习惯于剧本创作阶段聊得比较长比较透。好在顾小白跟他住得近,刚接触电影创作劲头也大,就由他带着,来回来去地聊。在电影的方方面面,无论从故事走向、人物设定、甚至每一场戏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对白都聊得特别细。顾小白对于这段电影初体验,感触颇多,“老蔡能在后边督促着我,如果换一个不熟的,或者特别模式化的人,跟你聊这个,聊那个,不停地改来改去,可能不太适应。”

  蔡尚君在《红色康拜因》里想要的现实感与顾小白很契合,顾小白自小县城来到北京,对于城市和县城的强烈对比,对于年轻人的青春梦想,包括城市十多年来的变化带给人情感上的印记,都深有感触。于是,在他执笔开写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感受放了进去。

  “这个剧本,我原创的不过10%,但好在有一个非常有戏剧传统的人带着我,让我知道电影编剧是怎么回事,大概什么方向的写作才会成为影像”。《红色康拜因》后来入围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获得了第12届韩国釜山电影节的“费比西影评人大奖”。和希腊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这部电影拿奖的同时,蔡尚君与顾小白已经开始了《人山人海》的创作。这个电影被顾小白视做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编剧处女作”,因为经由他想象并实现的部分至少达到百分之六十。他们想做一部追凶的类型电影,但他们有更大的野心,在电影里透出历史与个人的关系,漫射出社会层面的生存现状。“不止是追凶,更是对这个时代的追问。”(接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