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黄斌:欢迎大家来到由新浪娱乐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举办的“新浪潮--华语电影营销论坛”。在座的各位,一半是昨天晚上为了今天这个论坛没有看球的,还有一半是看了球以后,4点钟就直接来了的。看来,抵抗世界杯的诱惑,还只能是电影。
非常感谢大家,这么早就来参加我们今天论坛,但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因为今天在座的都是中国电影营销界的大腕们,在他们手中发行过、营销过、宣传过的重要电影非常多,他们可以说都有一些点石成金的“点金术”,主办方交给我的任务,其实就两个字“挑事”,这样论坛上的各种观点才可以正面交锋。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三位嘉宾:中国电影集团营销策划分公司的总经理蒋德富先生,欢迎您!蒋总很顺利地把《建国大业》推到了4.2亿的票房,还有《赤壁》,包括最近的《杜拉拉升职记》都是中国电影营销宣传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第二位是吴鹤沪先生,吴鹤沪先生也有“中国电影发行界三剑客”的称号,他说的很多话,都曾被传为美谈。比如,当时有几部电影在竞争,他说,刘德华赶不上一只“羊”,梁朝伟赶不过一匹“狼”,“羊”和“狼”指的是《喜洋洋与灰太狼》。去年在上海电影节论坛上,吴鹤沪先生关于“唧唧喳喳、打打杀杀、吵吵闹闹”的理论,也成为了中国电影营销界很多人引用的典范。再次欢迎吴先生!希望您今天再多给我们留下一些名言警句。今天这个论坛上,三位嘉宾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内地的北方、南方以及香港地区,第三位嘉宾文隽先生是前香港电影节金像奖的主席,也是非常著名的编剧、监制和导演,他监制的作品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的兄弟姐妹》、《风云》等,可以说我是看着您的电影长大的。文隽先生还持之以恒地撰写专栏,也是非常著名的专栏作家,他对娱乐事件和社会时事都有很锋芒、很犀利的点评,也成为了流传一时的观点。
蒋德福:电影营销就要少花钱多办事儿
黄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请问三位来宾,大家知道宣传营销这个词,但具体宣传营销是做什么的,是专门用来忽悠别人的,还是骗大家走进电影院的,还是烧钱的,其实都没有那么清楚。烧钱烧的最大的是蒋德富先生,我想问您,您一共烧了多少钱?您觉得电影营销到底是什么?
蒋德富:大家都说,这部电影营销的不错,但概念说得不太一样,有点儿混淆。电影营销应该是从一部电影的制片阶段就开始进入,直到最后的影院收回票房和市场细分的全过程,宣传只是营销的一部分。
现在很多讨论里说的,这个片子宣传做的不错,营销做的很好,其实是不对的。电影营销有很多方面,应该是涉及全过程的,一是宣传,二是推广,三是有很多关于电影票房以外的版权维护、版权收入,以及大型活动等。虽然在宣传上,我们烧了很多钱,但我们也收了很多钱,烧钱是值得的才去烧,我并不提倡烧太多的钱。
主持人黄斌:蒋先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言论,说要少花钱多办事儿,您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只有您能做到?
蒋德富:不是,吴先生比我做的还好。中影集团成立营销公司,是在两年半之前,当时,国内其他的电影集团和民营电影公司,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在原先的计划经济时期,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的概念下,没有确定新的电影产业链条,按照以前的制、发、放的格局来讲,实在不妥。目前我们有6大环节,如何少花钱多办事儿,是营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我们的宣传,维权,综合收益,商务……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怎么用一块钱办十块钱的事儿,是营销公司成立之初,在我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信念。
吴鹤沪:电影营销是一首“交响曲”
主持人黄斌:当看到中影集团发行的很多电影,我们知道,这一点蒋先生是真正的做到了。吴老师也是上海发行界元老级的人物,您从业大概多少年了?
吴鹤沪:1968年到现在。
主持人黄斌:接近40年了。根据您这40年的从业的感受,您能告诉大家,今天的电影营销跟过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吴鹤沪:年代不断在变化,营销的要求也会不一样。以前认为,电影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利武器,恐怕现在对电影的定位不是这样的了。电影产业由制片、发行和放映三大块,或者说是一套流水线上的三道工序来完成,因此它的营销策略是不一样的。
在制片方面的营销,就像音乐中间的一个前奏曲,而发行的营销,它就变成了协奏曲,到了放映这一块,就变成交响曲了,意味着高潮来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营销方式,前后要连贯,才能够使生产流水线最后的产品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主持人黄斌:吴先生给我们奉献了交响乐的理论。您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您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不是坐在您身边的蒋先生?
吴鹤沪:我不这样认为,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把竞争作为一个常用词。我们是老朋友,我们的关系不应该用“竞争”,而应该是“竞赛”来形容更加合理一些。所谓竞赛,是指我们面对共同的市场,经营共同的产品,谁的服务做的好,谁的服务理念先进一些,服务全面一些,效果可能就好一些。要讲竞争,可能是单一的影片和影片的竞争,从档期的前后,影片之间的竞争,我们不会所有影片都在这个市场来做,更多的是竞赛。
文隽:80年代营销只要五个字——“成龙贺岁片”
主持人黄斌:文隽先生,您监制的一部电影正在影院上映,叫做《人在囧途》。您自己也马上要做导演了,拍摄一部新片叫《李小龙》。作为一个资深的香港电影人,您怎么看这几年中国内地的电影的变化?
文隽:其实今天的题目,我是外行人,因为蒋总跟老吴是在业界里,很懂掌握营销的资深人士。今天谈的,就好像开个餐馆,在说卖什么东西,门面怎么吸引那些吃东西的人进去,要吸引人家去电影院买票,我是制片人和监制,负责的是厨房的部分。营销最重要的,当然是在门口把灯笼弄得好一些,招牌弄得好一些,再想出大减价之类的促销手段来。如果那些菜很难入口,就算多牛的营销高手都没法把菜品推销出去。
80年代,内地还没有自己的贺岁片,只有香港贺岁片,嘉禾公司的贺岁片一直都只有成龙的电影。负责宣传的人是我的好朋友,我问他,你们的广告怎么打,他说,不用想,只需要五个字“成龙贺岁片”,什么都不做:不做宣传,不做发行,就有几千万进账了。因为这个菜好吃,根本不用营销。能把烂片营销的特别棒最让我佩服。
吴鹤沪:世界杯对电影有冲击
主持人黄斌:今天是端午节,影片就好像粽子的内部,营销是粽子叶,粽子的味道一定要好,才能做好营销。
我想请三位老总,给我们分析下,哪部电影能够借助世界杯营销得最好?《疯狂的石头》曾经是一匹黑马,今年,哪些电影能够成为黑马呢?成为黑马应该有什么样的因素?
吴鹤沪:《疯狂的石头》是06年德国世界杯的时候杀出来的。南非世界杯就快开始了,看球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球迷和影迷在年龄段上有很多重叠,在世界杯前一段小组赛的时候,由于时差,有两场球转播的时间在晚上七点半和十点,这两场会影响电影市场。
电影今天不看,明天还有,这家影院不放,另一家影院还可以看,内容也不会变,足球知道比赛结果,再后也没劲了,就落伍了,即时性更强,凡是有世界杯的阶段,球迷的身份就更明显。
到最后阶段,半夜两点半才直播赛事,对电影市场的冲击会小一些。暑期档一开始,电影市场也会跟着火起来。
很难说,某部影片会成为黑马。很多大片都避开奥运会,结果小片大卖。制片方会认为重复那样的电影会获得票房,但是,就拿《熊猫大侠》来说,冲着票房去的,投资是《十全九美》的两倍票房,结果还没收到《十全九美》一半的票房。
文隽:电影票房如果是1+1=2的话,都不用我们来做了,李嘉诚什么的,他们更擅长。《熊猫大侠》不等于《十全九美》,李湘现在应该知道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