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黄辰星
在连番造势宣传之后,冯小刚新作《唐山大地震》“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于前日正式公映,舆论有褒有贬,观众反应不一。有人说,从此“爱死了冯小刚”;有人说,坚决抵制这种靠贩卖别人伤疤来赚钱的电影……
这部今年暑期分量最重的影片,不啻于引发了一场“地震”,其“震波”甚至超越了电影圈:
它可能是电影市场容量的新指标———5亿元票房,中国电影能不能做到?
它还可能是拷问心灵的指南针———你不喜欢,是不是代表你“没人性”?
它更是一个产品营销的模范案例———当观众哭成一片,泪水背后其实有着怎样的推动力量?
羊城晚报记者请来四位身份不同的人士接受采访,从各个角度来解剖这一神奇的电影“样本”。
【文艺评论人说】
导演情感戏,小刚不适合
受访者:木卫二
身份:独立文艺评论人,豆瓣名人
解剖对象:作为文艺作品的《唐山大地震》
名字叫地震,有误导之嫌
“这部戏需要起名叫《唐山大地震》吗?我觉得从故事本身来说,那些所谓的地震场面根本就不需要做,但从一开始,包括说做IMAX,都在强调地震。还有预告片,放的全是地震的大场面,完全没有涉及到电影的主要篇幅,也就是孩子们长大之后的戏份。我觉得这有误导观众的嫌疑———挂羊头,卖狗肉!”木卫二很不客气地质疑这部影片的商业动机,“如果冯小刚放低心态,他根本就不用起这么‘大’的一个名字,结果却在说一个很小的东西”。
在木卫二看来,冯小刚有点把观众掌握在手心里的感觉,“他拍喜剧和拍悲剧其实都一个样,就好像他在那里说:我当年让你们笑,我这次让你们哭,都很简单”。他也看不惯冯小刚在宣传此片时的强势态度,“感觉很没有自省精神,像做捆绑销售”。
技巧太笨拙,像部电视剧
“《唐山大地震》就像一部电视剧,大部分都是很简单的镜头,完全看不出电影剪辑的技巧。”木卫二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失望之情。他只提出片中一个细节有电影的感觉,就是张静初扮演的姐姐晚上做噩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震后的唐山,而父母带着弟弟从她身边无视地骑车而过,至于影片其他部分,“表现技巧都太贫乏了”。不少情节就跟电视剧一样拖沓,“比如姐姐的女儿在别人家里打碎花瓶,到底想表现什么呢?”另外,姐弟俩长大后的线索毫无交集,也让木卫二觉得很不可思议:“段落之间都没有联系,很多话讲着讲着就突然没了”。
木卫二指出,《唐山大地震》很明显地反映出冯小刚执导情感戏的水平,“还不如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后者的画面和摄影都弄得很好,像部电影”。他并不认为《唐山大地震》特别差,“但比较平庸,根本没办法拿得出去,更别提角逐奥斯卡什么的了”。
广告太突兀,情感不到位
木卫二说,他跟朋友在看片的时候都没哭,反而还笑了。不是对地震中死难的人群不怀敬意,而是觉得电影反映的情感太不真实。大量的植入广告是让人出戏的一大原因,“前半部分说姐弟俩小时候的戏还蛮好的,但后面太多广告,那支酒跳出来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
另外就是感情戏不够自然,木卫二拿它跟《玩具总动员3》和《岁月神偷》比较:“里面的情感都淡淡的,但很自然,该怎样就怎样,总有一个地方触到你,情感在某个点爆发出来,看得出导演是放了爱在里面的。但《唐山大地震》做得太刻意了,还不真实。比如妈妈竟然一点都没想到去找姐姐的尸体,姐姐也没回去找过妈妈,双方就连一点象征性的努力都没有,这太不可理解了。只能理解为是编剧的需要,姐姐必须被落在那里,自己醒过来,才有后面的戏。”木卫二认为,冯小刚不该去拍《唐山大地震》:“张艺谋有那种淳朴的感情,但冯小刚没有,他不太适合拍这种讲感情的戏,没法煽到位”。
【心理师说】
电影安慰剂,或会引伤痛
受访者:谢泳标
身份: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曾多次作为志愿者参加地震灾后心理重建工作
解剖对象:作为灾后心理学样本的《唐山大地震》
故事是编的,但情感不假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生死选择来表现唐山大地震,切入点不错。”谢泳标说,“当然,龙凤胎这个情节肯定经过了艺术化加工,但它依然触碰到很多受难者的情感核心———失去亲人,尤其是孩子。”
谢泳标回忆,他曾在心理救助中遇到过一位父亲———地震时,父亲明明听到孩子在废墟下求救,但条件所限,最终还是没救出来,之后他便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跟电影里母亲的情感经历很像”。同样地,年幼的孩子在地震中失去父母,也会对人生影响深远。
谢泳标认为,电影用“失去”二字来构成故事,能代表一大群地震中受害者的伤痛。“以前的同类作品都很宏大,有政治正确性,也有意识的美感,只说活了多少人,死了多少人,但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就是没体现人性中最无奈、最痛也最光辉的部分,因此很难打动人心。”谢泳标说,《唐山大地震》从个人角度出发,表现个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反应和反思,唤起人们考虑“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的终极问题,因此比以往同类作品都更感人。
结局是美的,但不太现实
《唐山大地震》的结局挺美好,母女相认,尽释前嫌。谢泳标认为,这无疑是导演想给大家一个光明的结尾,“我所知道的现实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这个忏悔的机会。很多人都不能原谅自己或他人,一直无法从痛苦和忏悔中走出来。”
他说:“在我接触的受灾群众中,很多人在失去亲人后拒绝再娶或再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还有伴侣因为失去了孩子而离婚。其实这很容易理解,一个人的痛苦如果没有放下,势必会影响以后的人际关系,其人生会定格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
“电影里的母亲很有代表性,老公为了救孩子而死,自己却活着,有过这样经历的人能重新组织家庭才怪呢,即使再婚了也很难幸福。再加上她放弃了女儿,一直困在自己当时的选择中无法自拔。谢泳标认为,电影最后给了母亲一个跟女儿和解的机会和一个让自己解脱的机会,“是影视作品的需要,但不是现实”。
电影安慰剂,效果很难料
谢泳标认为,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尽可能拍得温暖和光明,但对曾经亲历地震的人来说,能有多少安慰效果,连身为心理医师的他都不能下定论。
谢泳标回忆,他曾经参加过一次震后幸存者的观察项目,发现每个人的反应千差万别,“有的人永远都不能原谅别人,有的人永远都不能原谅自己”。
作为心理医师,在对这些人进行心理救助的时候,只能尽可能地帮助对方在痛苦中寻找到一条出路。“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个失去了孩子的父亲,我们会问他,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能救得出孩子吗?他说不能。我们又问,灾难是怎么来的,你是带来的吗?他说不是。你在现场做了努力吗?他说做了。然后,我们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即使这样,作为一位父亲,他其实还是不能原谅自己,我们只能减轻他的自责。我们的文化无法告诉他们,孩子去了另外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叫他忘掉痛苦也是有违人性的。对这位父亲来说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找到新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动力。”谢泳标认为,有无经历过地震的人这个电影的反应或许完全不同。“没经历过的人或许会哭,会感叹人的渺小,会感受到爱的重要;对经历者来说,或者就会唤起他的伤痛。”
【院线人士说】
水准在下降,品牌来弥补
受访者:MX(应受访者要求化名)
身份:国内院线资深人士,深谙电影制作和发行的内幕
解剖对象:作为中国电影营销标本的《唐山大地震》
不算新类型,模式难复制
有人说,《唐山大地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灾难片新类型。对此,MX不能认同:“其实它就是一个灾难片外表下的亲情片而已。”但他认为,《唐山大地震》将主线放在亲情上,是十分聪明的。“如果主打灾难场景,那投资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而且中国现在的技术也跟不上。另外,中国之前不久才发生过地震,如果灾难场景太多,观众也会受不了。” 在MX看来,中国已经形成成熟类型的电影只有动作片、喜剧片和爱情片,“《唐山大地震》的类型并不清晰,缺乏代表性”。他认为,《唐山大地震》也不可能变成一种可复制模式。“如果《唐山大地震》票房超过5亿元,那么肯定有不少片子会去借鉴它的元素,中国电影的跟风现象还是很严重的。但整个模式被复制,那是不可能的。有什么导演能有冯小刚这样的资源号召力,能让一部电影在投拍期获得电影局、中影、唐山、杭州……那么多方面的支持?甚至它还是IMAX官方公司投资的第一部华语IMAX电影!这点甚至张艺谋都不一定能做到,毕竟这些年来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在商业运作这块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努力。”
营销有失误,成功靠小刚
这段时间以来,《唐山大地震》的宣传铺天盖地。但在MX看来,其实这部影片在营销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失误。
“首先,影片从宣传初期就老拿着‘催泪’这个点说事,这是非常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就我个人所见,很多人清楚表明无论如何都不会去看《唐山大地震》的态度。”第二个宣传失误点发生在《唐山大地震》被爆提高“保底票价”之后。“当时大家的感觉就是,冯小刚把票价提高的责任推到院线的身上,但实际上圈内人都知道,片方和院方是一条船上的,为什么他们非要把朋友变成敌人呢?实际上我知道,这个说法一开始并不是从冯小刚嘴里说出来的,他只是重复了华谊兄弟的一个口风。”MX认为,这次新闻危机华谊兄弟没处理好,“得罪了院线,对电影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但即便如此,MX认为《唐山大地震》的营销还是基本成功的,“主要靠的是冯小刚这个品牌的正面形象,他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人民代言人的形象,好像他就是专门为老百姓说话的。最近他又开了微博(http://t.sina.com.cn),发一些看似针砭社会现象的言论,更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
不过,相比起冯小刚形象的不断高大,MX认为其作品的水准却在不断下降,“从《非诚勿扰》到《唐山大地震》,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他的创作力已经在枯竭,作品在退步,但似乎广大观众对此并没有感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他的个人魅力是何其强大”。
票房5亿元,正常难达到
据记者了解,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唐山大地震》的零点首映票房超过了28万元,虽然不及卡梅隆的《阿凡达》创下的62万元的超高零点票房,但已是近年来华语大片零点票房的翘楚。本地的青宫电影城、五月花电影城、广州UME国际影城、华影星美国际影城均开了超过两场的零点场。对此,MX表示:“据我了解,除了广东,在北京、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唐山大地震》都十分受欢迎。在江西南昌,观众都在排队买两天后的电影票了。”
但即便如此,对于冯小刚许下的“票房超5亿”的宏愿,MX理智地认为达不到。“据以往的经验,但凡票房超过3亿元的电影,都必须有大量的重复观影观众。但就《唐山大地震》的影片性质而言,应该很少有观众能做到看完一遍再看一遍。更何况,还要排除很多决意不去看的观众呢。”
不过,MX也指出,“一直以来,冯小刚其实都很少说大话,他的很多看似夸张的言论其实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因此我有一个猜想,除了散客之外,他手中或许已经握有大量的团体票和包场订单,但这就是在市场规律之外的了,已经不好去预测”。
【唐山人说】
一家六口人,五个都哭了
受访者:魏君子
身份:土生土长唐山人,父母曾亲历地震,曾有亲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去世
解剖对象:唐山人眼中的《唐山大地震》
“我是跟老婆、儿子、妹妹、爸爸和妈妈一家六口一起在唐山看的电影。除了儿子还小不懂事,其他人都哭了。”魏君子说,从作品本身来看,《唐山大地震》是不能跟好莱坞灾难片相提并论的,“也没办法相提并论,换一个导演也不可能做到,中国要做灾难片还早着呢,就算有这个资金去投,也没那个市场去回收”。
本着这个理解的基础,他认为《唐山大地震》还不错,虽然叙事结构有点问题,但属于“中国特色的灾难片”,“你说讨巧也好,聪明也好,但它起码用亲情这个东西最大限度地把所有年龄段的观众都集中在一起了”。
魏君子的奶奶和姑姑都是在地震中去世的,“当时我还没出生,但我父母都赶上了”。作为一个唐山人,魏君子从小就在唐山大地震的“阴影”中长大。“还记得小时候,我在一个斜坡上玩,大人就会告诉我,这里面都埋着尸体呢。有时候,我们玩着玩着,会发现地下冒出人的骨头。还有纪实文学《唐山大地震》,我那一辈的人都是听着它的广播长大的。”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前,很多唐山人都觉得不敢去看,“我爸妈也是那样,但真的看完了,他们都觉得很好,觉得挺温暖的”。唐山人对这部电影态度不一,“有的人坚决不去看,有的人却提前买票,还有的人则自己不看却买了票让孙子辈去感受一下当年他们的经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