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剧组在唐山鹭港小区取景,要临时占用一段公路,因阻断交通引起许多过路司机的不满。但司机们一听是《唐山大地震》剧组,立即把车熄火了停在一旁,再没有一句怨言。
有一些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为了当群众演员,毫不犹豫地就把卷发拉直了,小伙子则二话不说就把头剃了。陈亮说:“没想到这些90后还会愿意为这样的片子作出牺牲,我以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是极为淡漠的。”
让陈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被母亲送来剧组“演死人”。那时已是2009年深秋,天气寒冷,需穿外套。但那场戏拍的是地震过后的大雨,孩子衣衫单薄地躺在泥泞的废墟里,冷水从头上浇下来,冻得瑟瑟发抖。剧组的工作人员看着不忍心,但孩子的母亲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也只有6岁。我想让她知道妈妈就是这样过来的。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以后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可以很从容了。”
最感人的是清明节“烧纸祭奠”那场戏,长长的街巷里挤满了烧纸的人,火堆挨着火堆,灰烬漫天飞扬。还没开机,群众演员们已声泪俱下。拍完了,导演喊停,他们还是停不下来。很多老人泣不成声,瘫在地上,剧组工作人员就扶着他们蹲在地上,一起守着余烬哭诉。
戏里戏外,唐山人已分不清楚。他们在倾全城之力,为了电影,更为了缅怀。
打开心中结
7月12日,《唐山大地震》在唐山首映。电影很快在唐山引发震动,一时间观者如潮。
影片热映后,47岁的唐山人赵本华来到新华电影院打起了临工。看电影的人太多了,影院原来的人手忙不过来,就找了他们来帮忙临时检票。
最长的一天,赵本华上了15个小时的班,给一批又一批人检票。电影开场后,她却远远地坐在楼梯口。她说,她不想去看,怕受不了。地震时,她13岁,父亲和弟弟丧生,母亲重伤。
有时候,因为要上厕所,赵本华不得不穿过放映厅,也曾忍不住看过几眼,但很快又掉头就走。“那些场景在脑子里赶都赶不走,又怎么会想再回忆一遍?”
偶尔那几眼,便已使她潸然泪下。“现实比那电影中惨多了。他们家还有那么好的照片可以留着做纪念。我爸就留下一张小照片,都黄得看不清了。拿到照相馆,也说没法修了。全家要能有张照片该多好。”
7月26日上午,赵本华的继父魏宝仁带着她的母亲来看电影。这是老两口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进电影院。魏宝仁说:“从听说它开机后,我就想着要来看。老伴一开始也不想来,但我劝来了。历史发生了,就要直面它。”
魏宝仁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子、儿子、父亲和岳母。那年春节,他和丧夫的李淑珍重组家庭。两人各自带着两个幸存的孩子。魏宝仁说:“那种伤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老是有人问起,我都不愿回答,连跟儿女都很少谈起。”
一直到汶川地震,魏宝仁内心郁积了32年的情感才得以释放。当时,已经年届七十的他坚决要去灾区当志愿者。当年5月18日,他独自飞往四川。正如影片中叙述的一样,唐山人和四川人的血泪交织在了一起。魏宝仁说:“我深知那时候他们最需要什么。我是一名医生,能够救死扶伤。帮助他们,就好像帮助曾经的我们。32年了,终于可以报恩了。心里的结一下子打开了。这是对我的灵魂的一次救赎。”
走出影院后,老两口的眼圈通红。中午,两人连一块钱的捞面都没吃完。
从首映式上的万人喊“中”,到全国放映的观者如潮,无数观众坦言在观影过程中流泪,《唐山大地震》在收获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不满意的唐山人
并不是所有唐山人都对这部电影满意。
因为冯小刚豪言的“5亿票房”,有的唐山人将矛头直接指向电影背后的商业利益。魏宝仁直言:“感觉很刺耳,就像是在贩卖唐山人的伤痛。”
唐山退休教师李佐友和妻子李天如今年都是65岁。作为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参与拍摄的群众演员,他们认为这部电影的遗憾之处在于忽略了历史的真实。
李佐友说,之所以有许多人看完《唐山大地震》会哭,是因为灾难本身的震撼力,而并非被地震背后的精神所打动,“这部电影没有反映出唐山大地震的特殊精神,叫《大地震》就行了,加上唐山二字不合适”。
他说,唐山大地震震前、震中和震后有大量素材可以挖掘,然而在电影中却没有体现。比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救援队伍无法及时赶到,地震后的3天内,唐山人都是靠顽强自救完成的救援,但这一点在电影中只是模糊处理。“这部电影或许会喧嚣一时,但不会走进历史。它能刺激泪腺,但撼动不了人心”。
和许多唐山人一样,李佐友希望能有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但必须“反映真实的痛苦,传递真实的希望”。
“唐山人不怕揭伤疤,怕的是假的、经不起推敲的。”李佐友承认,《唐山大地震》特技很高超、宣传很到位,但总觉得影片没有反映唐山大地震背后的真实,对唐山人拼搏重建一笔带过,“就像一部挂着大地震名头的言情片”。
李天如则说,唐山大地震的背后,是唐山人对生命的渴求,传递着追求幸福生活的不懈努力。比如婚姻问题,唐山地震后,临时组建的家庭很多,影片中李元妮一直坚持单身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存在,但并不典型。她说:“我认识的人中,有两个截瘫患者被大家撮合结成了夫妻,那时候如果单身,周边的人都不认同,只有组成新家庭,互相扶持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震后的岁月,给每个亲历的唐山人都留下深刻烙印。李天如难忘她在地震棚里生活时,糖罐子摔碎了舍不得扔,从泥土和玻璃碴中一点点地挑白糖;冬天白菜冻成了冰坨,一家人仍然视如珍宝;搬进新家的时候,她一遍遍看着雪白的水泥房顶,泪流满面,反复念叨“我有房顶了”……
她希望能在电影中看见这些苦难的影子,但都没有。她希望能有一部电影,把这些东西传递给下一代,而不是现在的孩子看完后,得意地告诉她:“我哭了!”然后很快若无其事。
李佐友是唐山文联的成员,他推崇几个唐山老画家所创作的一幅百米画卷,老画家都是大地震的亲历者,画的内容是大地震后唐山人的“自救与互救”。他说:“这才是能留到历史中的,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或许能达到5亿票房,但不是唐山人所期望的真实。”
宣泄与安慰
无论是赞誉还是批判,《唐山大地震》在关注度层面,无疑取得巨大成功。关于这一点,唐山人百味杂陈。
陈亮说:“看这部片子,唐山人没有感觉是不可能的。冯导说,面对这种题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就像做手术一样,嗖的一刀把伤口拉开,然后就走了;还有一种就是把伤口拉开后,撒上药,再把它缝合。整部电影关于灾难只有几分钟,而且还违反常规地把灾难前置。当时很多人都对此提意见,认为会虎头蛇尾,影响票房。但冯导坚持说,如果感情戏大量地铺垫之后,再出现这样一场大灾难,人真的会受不了。他希望人们先感受一下冷,然后再慢慢暖起来。”
姚建国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跟片中主人公一样,很多唐山人内心都有一种罪,压得一辈子都喘不过气来。唐山是一个悲情的城市,又是一个男性化的城市。人们都把伤口藏起来,轻易不肯示人。他有个朋友,一说到唐山,总是岔开话题,一直抽烟。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差,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又说到地震,这个朋友还是躲闪着。半夜,姚建国被烟味呛醒,才发现他的朋友还在不停地抽烟。
又过了几年,在一次酒后,这个朋友才说出了心中的秘密。地震时,他7岁的侄女被压住了。当他把她从废墟里救出来之后,为她做了人工呼吸,但没有反应。他徒劳地蹲在一旁,端详着她。侄女很漂亮,但总有几只苍蝇在她脸上飞来飞去。于是,他在她的脸上蒙了一张床单。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再看看她。掀开床单,却发现她的鼻孔里冒出了两个气泡,但此时身体已经凉了。他很懊悔,他觉得如果不盖上床单,让空气再流通一会儿,侄女也许能活过来。他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侄女。这个念头一直压在他的心头,十年了,他跟谁都没说。
“他说出来之后,我常常陪着他,还带他去找医生,帮他解开心中的结。其实,找朋友倾诉,是一种解脱。去电影院,当灯光暗下来,一个人在黑暗中悄悄地哭泣,也是一种宣泄。”姚建国说,他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给了唐山人一个宣泄的机会。
他说,《唐山大地震》绝不是要靠人们的痛苦和悲情来赚取眼泪。“我们对市场不感兴趣,更不在乎票房。我们希望,以艺术的方式来慰藉逝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