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猫总动员》启示录:动画产业路在何方?(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30日17:35  新浪娱乐
《熊猫总动员》启示录:动画产业路在何方?(2)
西班牙著名画师普约尔兄弟负责《熊猫总动员》手绘

  壹 技术改良:3D技术能否让2D手绘重生?

  好莱坞动画界弥漫的“2D已死”的说法令许多创作者痛心,但用3D合成技术包裹“纯手绘”内核,创作出的动画电影是否真的能令2D“借熊猫还魂”?似乎还是个未知数。不管怎样,《熊猫总动员》采取不同于好莱坞所盛行的CGI制作3D动画的技术手段,将画面与中国水墨画风格相结合,最终形成的3D影片,或许别具特色。

  《熊猫总动员》的德方制片人勋曼和导演格里格,一个出生在中国东北,一个是“咏春弟子”,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同时他俩也都是传统迪士尼动画的拥趸。

  而近年来最让他们痛心的,就是好莱坞动画界“2D已死”的概念。勋曼博士坦承,《熊猫总动员》和过去以往所有的3D动画都不一样,“它更像是一次实验,借助3D透视合成技术帮助2D重生。我们想证明,2D是可以做成立体3D的效果的。”

  而《熊猫总动员》的导演格里格也曾在预告片里说过:“动画就是在探索幻想,你可以去复制、模仿自然,但当你拥有了这样强大的技术,为什么还要模仿,对我来说,动画就是想像力的延伸……”

  他们的这种自信,就是来自于《熊猫总动员》创作团队兼具手绘动画细腻感和3D视觉效果的强大技术支持。而很巧合的是,为电影提供手绘技术和3D支持的,分别是来自西班牙和比利时的两对兄弟搭档。

  手绘动画:连接起来有70公里的手绘画幅

  负责这次《熊猫总动员》全部的分镜头手工绘画的是西班牙的普约尔兄弟,他们是迪斯尼在欧洲最著名的画师。

  虽然美国的动画已经以电脑制作为主,美国的动画电影人已经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了。但在熊猫总动员的主创人员看来,CGI制作的3D形象太过生硬呆板,无法具有手绘的敏感和生动,柔美和可爱程度也会逊于二维形象,也只有手绘带来的可爱形象和丰富的表情,才能把制片导演想要的最佳效果表现出来。

  当然,要达到最佳的影像效果,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普约尔兄弟曾这样对媒体描述他们的工作过程:“《熊猫总动员》的镜头一共有1700个,而一般的动画片只有1100个;每个镜头都要画二十张左右,全片的画幅一共有25万张,把这些故事版的张数连接起来……”弟弟希拉里把两手张开,做了一个夸张的姿势,“大约有70公里吧!”

  3D光影:透视3D让人身临其境

  将手工绘画变成3D,把光和色彩更好的体现出来,是一件绝对意义上的技术活儿。也基本上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在比利时乌多兄弟创造性的技术之下,手工分层制造3D透视效果成为了现实。

  “把2D形象做成3D效果以前几乎是没有的,没有这个专门技术,我们自己没有,市场也没有。”乌多兄弟开始面临的是一个难题,但他们创造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并专为《熊猫总动员》这部电影设计了一个软件,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第一次合成出这部非CGI的传统手绘动画电影。

  对此,电影的中方制片人陈晓翔对电影“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十分自信,他很肯定地说:“你到时候进影院看,会感觉跟以前的3D电影完全不同。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画面的每一层都抠了3D的效果。你以前看到的,觉得不明显的3D,那可能只抠了两层,但我们这个都是八九层抠出来的。”

《熊猫总动员》启示录:动画产业路在何方?(2)
《熊猫总动员》的导演格里格曾是《狮子王》的执行导演

  贰 全新模式:中欧跨国合作 联手对抗好莱坞?

  中欧跨国合作,主创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这样的创作模式在当前的动画市场胜在够特别,也有利于更多的国产动漫作品走向国际市场,具备国际竞争力。不过与中国相比,好莱坞动画电影不仅技术精良投资可观,票房也往往能轻松过亿。可见产业模式固然重要,技术与内容也不容忽视,《熊猫总动员》能否取得可观票房,在其独特合作模式之外,为叫板好莱坞再度增添底气?

  纵观世界的电影格局,倒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战国争雄。美国的好莱坞产业好比强秦,一家独大。虽然欧洲、中国、日本的电影也各有特色,但都不足以跟强大的美国动画抗衡。

  有数据显示,好莱坞电影总票房占全球票房的近70%,而从海外市场得到的利润,则占总票房收入的一半左右。美国电影已经不再只是美国的,而是几乎成为世界电影,无处不在。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票房虽然增幅全球最快,足以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但这种增长的背后,制作技术、艺术想象等尚有很大差距;而电影业相对发达的欧洲,也同样遭遇到美片泛滥、自产凋零的尴尬局面。不仅70%的票房收入给了好莱坞大片,本土的各种技术和人才也沦为给好莱坞电影打工的尴尬境地。比如,《2012》很多特技都是德国做的、《阿凡达》很多具体工作也是在欧洲完成、《指环王》更是在澳洲、新西兰、欧洲等多地拍摄制作,但最后的成片,却依旧打着“好莱坞出品”的商标。

  中国有市场,欧洲有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想突破好莱坞的围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合作,倒有点一拍即合的意味。

  于是,《熊猫总动员》由中国和德国双方完成前期形象定位和设计,然后在西班牙进行手绘动画,再送到比利时进行3D透视效果合成,最后回到德国做后期。这种“多国部队”进行制作,各取所长,各司其职的动画电影运作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而在此次合作中,中方不仅享有平等对话权利,更拥有亚洲和北美的电影版权。

  《熊猫总动员》的中方制片人陈晓翔说,这种尝试其实源于制造业市场的启发,“美国生产衬衫的公司在国内可能只要把定位和设计做好,制作加工则由非洲或者亚洲的公司完成。”而与国际团队的合作,好处也显然易见,不但“能够获得世界最好的技术、创意”,而且可以实现“多国部队”共担风险。

  陈晓翔透露,这次的合作除了各国公司均有一部分现金投入,除此之外发生的成本则以拥有影片的区域版权作为回报,无形中化解了许多投资风险。利用各国的发行优势,《熊猫总动员》的版权已经卖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仅版权一项,就已经为还未上映的《熊猫总动员》回收了六成的成本。而好莱坞几家大公司也有购得该片北美地区版权的意向,“如果以目前的价钱卖出,《熊猫总动员》在上映之前,成本就能完全收回。”陈晓翔这样说。

  不过,更让没有了票房压力的陈晓翔兴奋的,是他“找到了一条对日后电影国际制片模式有益的路子”,而这“可能也是许多中国制片公司在探索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