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女星相继走上红毯,华语片的广告挂在酒店外墙或登在场刊封面……缺席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带给本届戛纳盛事的大概就只剩这些。
本报鉴定:南都记者奔忙在各宣传活动的同时,也在细细留意华语片的动向,与不少电影人聊过,但愿华语片不会就此止步。
随着金棕榈得主的诞生,本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回望过去两周:当华语片缺席主竞赛单元,当华人女星相继走上红毯,当华语媒体仍蜂拥而至,华语电影———尤其是内地电影,带给这个盛事的,有什么?
初到戛纳时,南都记者发现,《武侠》、《大闹天宫》、《大武生》等新片的广告出现在场刊中,特别是展映片《武侠》还在电影宫对面、卡尔顿酒店两个地方拉起横幅,明晃晃的黄色,似乎在与戛纳明媚阳光比耀眼。当竞赛片的放映渐入佳境时,红毯上的中国女星也争相竞艳起来:两个冰冰齐上阵,外国记者难以清晰辨认。而在红毯之外,还有市场交易的“亮点”:片商爆料、中国热钱买片窝里斗。
上述这些,带来一种悲观的眩晕。“每到戛纳才回忆起什么是电影,才知自己平时做的事有多少荒谬之处。同时亦有绝望,人家动辄已经站到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了,我们还在做什么?”一位资深的华语同行在微博上这样感慨。当时,南都记者与几位同行一起等待入场补课,看《勒阿弗尔》(前几天疲于赶场采访,无奈错过放映,幸好在电影节的最后一天,20部主竞赛单元电影齐整再亮相一回,以飨影迷)。谈起观影感受,数人不禁口径统一地问:华语电影还在做什么?走红毯挂广告抢片子,仅仅这样够不够?
提出这样的疑惑并非意味着责难,而是因为华语同行们都在期待,明年、后年、大后年……全球的媒体记者,在戛纳电影节的最后一天,甘愿顶着烈日排队等看某部好评无数的华语参赛片。
1问
只有热钱,够不够?
“你们一家公司就把近20部片买走了”
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戛纳随处弥散着金钱的味道,如同电影江湖上的“销金窟”:电影宫前的整条街上,顶级酒店的临街外墙有80%的位置被巨星电影海报和制片公司的横幅占据。最夸张的是,好莱坞的华纳兄弟公司把卡尔顿的大门用屏幕包裹起来,播放新片的片花。
陈可辛执导的《武侠》也先后挂起了两张横幅,还买下本届戛纳第二期场刊的封面广告位。“这个封面不是谁都能买到的。”负责该片海外发行的执行总裁告诉南都记者。她不肯透露挂海报买广告的具体花费,但南都记者打听得知,卡尔顿酒店外墙的海报位起步价是数万美元,具体价格根据悬挂的天数而定,场刊封面广告位的价格预计近万美元。除了受邀参展的《武侠》花重金挂广告之外,纯粹去卖片亮相的《大闹天宫》、《大武生》、《无价之宝》等也先后在场刊内页刊登广告。
如果说为了卖片,这些景象尚属在逻辑之中的话,那买片市场上的热钱,就有些让人吃不消了。业内人士蒋燕鸣在微博上愤愤地说:“我觉得有的人疯啦!在戛纳电影市场上,美国的一个发行商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中国的电影市场太好了!你们中国的一家公司就把我近20部影片打包买走了’。一位在英国很有名的发行商见到我后,把我拉到一边说‘去年年底,你想要的那部片子40万你没要,现在100万,15家中国公司还在竞价’。”
“有这些热钱,为何不花到实处,真正为中国电影做些东西?!”一位同行对此感到愤慨。这让南都记者想起数日前与导演邹鹏的聊天。邹鹏带着新片《嫦娥》到戛纳影评人周单元角逐奖项。他说,拍摄这部片子,投资人连剧本都没看就出钱了。记者对他说:“相比较很多人来说,你好幸运、好幸福。”他点头默许,转而一笑,“那也要是我人好。”他曾是生意人,做服装,后来为了圆电影梦,考了电影学院,拍片!热钱,应当给这样对电影有热诚的人。
2问
只有数量,够不够?
内地这几年出了什么好电影?
“真没什么”
让众多华语记者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尽管今年没有华语片入围主竞赛单元,但并不代表可以比较悠闲地关注国外的优秀竞赛片,因为有许多来“走秀”宣传的华语片占据了大家几乎一周的日程表,记者会、午餐会、酒会party、主创采访,名目繁多迷人眼。
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冲破百亿,似乎标志着繁荣时代的来临。但在2011年的世界电影江湖上,2月的柏林、5月的戛纳,华语电影集体缺席主竞赛单元,又似一声声警钟在耳边响起。尤其是戛纳,近几年来,从2008年的四部华语片参赛,到2009年的三部、2010年的一部角逐金棕榈,再到今年的零入围,每况愈下。
“中国内地每年拍出500多部电影,但能让观众记住的恐怕不上10部,所以内地电影需要提高的不是数量,是质量。”《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艺谋老搭档张伟平在戛纳发表了这番看法。导演张元今年也在戛纳现身,为新片《有种》的海外发行而来。南都记者把“内地这几年出了哪些好电影”这个问题抛给他,他想了又想,说“真没什么太好的”。
带着新片《翻滚吧!阿信》赶赴戛纳的台湾制片人李烈,告诉南都记者,前两年她发现内地电影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往‘大’去走,什么都要大,但你可能会忽视内容。观众觉得你的内容是空虚的时候,他们就会背弃你。我们要小心,不要只注重外表,最后让观众离开你。这个东西很危险。”不过她看到了让人欣慰的变化:“这一年来好像大家又把方向调整了。”
3问
只有武打,够不够?
“反映民族风情的中国味电影也受欢迎”
此次戛纳之行,有一幕让记者印象深刻:《雪花与秘扇》的记者会结束后,制片人邓文迪被媒体团团围住。身为新闻帝国默多克的太太,深谙好莱坞的她玩跨界当制片,相当受关注。被问及“首次制片,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题材,而不选风靡海外的功夫片?”邓文迪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喜欢《雪花与秘扇》这个故事。”言简意赅。
这个答案本身并不出奇,但在今年的戛纳,倒有些独特。从展映片《武侠》到卖场上的《白蛇传说》、《龙门飞甲》,都逃不开功夫动作片的范畴。在海外市场上,真的只有功夫片才能打动片商的心?
中影海外推广公司董事长杨步亭告诉记者,“功夫片还是受欢迎的。但我觉得应该提醒大家,别简单就是武打,要有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动作传递中国的理念”,不过,他补充说,“除了功夫片,反映民族风情、中国味浓厚的电影也受欢迎。”李烈说,与西方片商打交道时,她发现对方会特别重视一点———“电影本身能不能表达地域文化”,“说实话,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一直好奇东方的世界,这种好奇程度从来没有减弱过。”在她看来,功夫片只是一个侧面、一个载体,其实还有更多方式可以表达和承载中国文化的意蕴。
除了着眼于“中国味”的电影人,还有人有更多的想法。坐在海边,轻风拂面,张元思绪不断:“中国现在牛逼了,但是牛逼在什么地方?你再牛逼人还是人吧,人生活的艰难、人的精神困境是一样的。真正好的作品是什么?不是表扬我们人性的,是发现人性的困惑、表现人性的艰难。你看戛纳这20部(主竞赛单元影片),都是这类的。如果飘飘然,把这一点给忘了,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彻底失语了。”
南都记者 陆欣 实习生 徐世杰 发自戛纳
(责编: 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