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名主创万名群演 《建党伟业》创下电影新纪录(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4日11:18  北国网-半岛晨报
千名主创万名群演《建党伟业》创下电影新纪录(2) 千名主创万名群演《建党伟业》创下电影新纪录(2)
千名主创万名群演《建党伟业》创下电影新纪录(2) 千名主创万名群演《建党伟业》创下电影新纪录(2)
千名主创万名群演《建党伟业》创下电影新纪录(2) 千名主创万名群演《建党伟业》创下电影新纪录(2)

  陈坤

  演青年版周恩来有压力化妆时唯一改动是眉毛

  在《建国大业》中,陈坤饰演的蒋经国令人印象深刻。而《建国大业》的姊妹篇《建党伟业》里,陈坤饰演的却是周恩来。陈坤表示早在拍《建国大业》的时候,导演黄建新就已经定下此次由他出演周恩来,虽然最后被剪得只剩下三场戏,加起来也只有几分钟,但陈坤仍认为值得。

  陈坤称,周恩来本来就是自己的偶像,“他看起来永远都那么正气、儒雅,很有外交官的范儿”,但饰演这个角色时压力也非常大,陈坤坦言:“毕竟大家对蒋经国还不怎么了解,我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书就能完成角色,但周恩来的故事大家都那么熟悉,所以演起来很有压力! ”

  陈坤扮演周恩来的化妆过程很短,“只需要改一改眉毛,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他表示,一开始完成角色造型的时候,并不觉得像,“我的确没有刘烨那么像(毛泽东),但我会尽量表现出周恩来儒雅的气质和风范。一个人物应该有几个层面,不光是外表,还有性格等。这次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但我会做最充分的准备。 ”陈坤这次演周恩来,是从19岁演到29岁,“我们心目中的周总理都是中年以后儒雅稳重的样子,但他的青春时代一定也是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我真心希望能展示出这一面。 ”

  张涵予

  催泪演绎宋教仁遗言遗憾自己来不及减肥

  在《建党》中,宋教仁是作为国民党方的标志性人物出现的。为演好这一角色,张涵予特别搜集了关于这位历史人物面世的所有史实资料,还在片场中向黄建新导演建议为角色加台词。原先剧本直接安排宋教仁在火车站遭刺杀,但张涵予查阅到他在遇刺后曾有一段经典遗言留世:除号召国民继续奋斗救国外,还特别提到“我家很穷,老母尚在,我死后请各位替我照料”。于是建议导演在宋教仁遇刺跌倒在地时,安排读出这句遗言。最后呈现的效果令黄建新相当满意,连连表示“很真实,很感人”。

  《十月围城》中张涵予为了扮演孙中山化了七个多小时的妆,而此次饰演宋教仁,造型方面则轻松了许多,因为本身五官都比较相似,所以简单粘贴一下头发与胡子就很像了。对于宋教仁遇刺后在沙发弥留的一场戏,剧组人员都称赞其无论从表情还有仪态都仿佛将历史“复制”下来,但张涵予却谦虚表示,因自己当时也在《新水浒传》剧组饰演宋江,所以来不及为宋教仁减肥:“要再瘦点就更像了。 ”

  廖凡

  为“憔悴”刘德华喊冤坠马受伤要手术两次

  昨日片方曝光一组刘德华和廖凡的战争戏剧照,照片中满身污泥的廖凡和病态尽显的刘德华形成鲜明对比,而在他们身后士兵的摇旗呐喊中,气势恢宏的“棉花坡战役”也渐露端倪。对于自己在战场上“抢”走直属上司刘德华版蔡锷风头一说,廖凡特地解释称,“蔡锷当时已经病入膏肓了,那么虚弱的一个人不可能再在战场上拼杀,我记得好多网友看了他的定妆照就说怎么眼睛那么没神啊,其实那个人物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

  据了解,《建党伟业》中只有一场大规模战争戏份,是由刘德华饰演的蔡锷为反对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称帝而发起的护国战争,其中主要的一场“棉花坡战役”则是由廖凡饰演的朱德对阵吕良伟饰演的吴佩孚,最终依靠着朱德的勇猛和战士的搏命拼杀,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大胜而归。在片中,廖凡再次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硬汉本色,骑马飞奔,上阵杀敌,还大展枪法并将敌方的狙击手一一击毙,独自包揽了其中所有的武戏。

  对于自己演绎的朱德,廖凡的理解是,“跟以往银幕上的形象不同,这回朱德就是一个战神,那个时候他才31岁,完全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军官。 ”而要表现血气方刚的代价,就是廖凡在拍摄过程中不慎坠马受伤,“肩膀上有条肌肉都撕裂了,软骨也碎了,所以得动手术把裂的地方用钉子固定上,到现在还在里头,而要想把钉子完全取出来,还得再动一次手术。 ”廖凡还开玩笑称,自己一度担心出国时被查出携带金属过不了海关。

  李晨

  为张国焘狂背台词激情喊到喉咙嘶哑

  《建党》中,李晨饰演对党的事业有重要影响的革命风云人物张国焘,之所以选中李晨饰演此角色,是因为他以往作品中诠释的好男人,好战士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大气和风度,责任感和领导力都与张国焘文韬武略,指点江山的气场不谋而合,而且他们的外形又出奇相似,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位领导人物的气度和风采。

  对演绎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矛盾的重要人物,李晨坦言压力不小。为了能够更生动真实地诠释人物,他做了不少功课,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尽自己的全力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革命名人。“五四运动”一场高潮戏份中,李晨与陈独秀的扮演者冯远征、李大钊扮演者张嘉译都有“疯狂”的表演,“仿佛真回到了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一场戏下来,大家的嗓子全都喊哑了! ”

  而对李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张国焘的台词都特别拗口,言谈经常会出现“共产国际”等政治术语。为此他下了大量工夫攻克台词关,不仅在拍戏前晚要苦背对白,闲暇时也要不停地温习。工夫不负有心人,每每对戏时,李晨的台词都是最顺的,最终将张国焘落落大方的态度和志在必得的自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董璇

  汤唯难逃被删命运有一秒镜头就满足了

  《建党》一度因众明星戏份被删之事闹得沸沸扬扬,据说被删减掉戏份的演员竟达到六七十人,在汤唯戏份被删除之后,片中与汤唯对戏较多的董璇,自然也要面临戏份被大量删减的境况。

  董璇在片中饰演蔡和森的妻子、一代才女向警予,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先驱”。剧照中董璇身穿极具年代感的白衫、长裙、布鞋,颇有女大学生的甜美靓丽,气质清新灵动可人。然而记者了解到,董璇大部分戏份都和汤唯绑定在一起,因此其演出也可能随之被大量删减。对此董璇向记者表示:“能参与到《建党伟业》的拍摄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对于影片的最终剪辑,导演和制片方会根据电影本身的要求去处理。”董璇还表现出东北女孩的大度:“哪怕只有一秒镜头,我也就满足了。作为演员,重点是把戏认真演好。 ”

  相关链接

  角色塑造尊重史实

  曾在《十月围城》里最后出场,以逼真的孙中山造型和感人肺腑的讲话夺尽眼球的张涵予,此次扮演宋教仁也是从外形到台词,都力求神形兼备,包括最重要的遇刺戏——在沙发上的弥留时刻,也严格参照了当年《中国日报》最知名的一张照片。

  剧本构思 写建党必须有前因后果

  在写作《建党》剧本之前,董哲先去罗列了大量历史事件的提纲。从1900年“庚子国变”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间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拉了一个清单。“我们最早曾设想是从1915年开始构造故事,还有一种想法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说起,但这两种就把北洋时期孙中山屡战屡败的过程忽略了。我们反复考虑,为了逻辑上的完整,要想把事情讲清楚,必须把时间放长。因为影片不是纯粹为表现全国57个党员,13个代表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想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原因。 ”最终董哲在和导演讨论之后,确定剧本选择1911年到1921年这个时间段。以辛亥革命做起点,以中共建立做落点,这个结构从逻辑上完成了旧民主主义巅峰到新民主主义发端的过渡。

  作为编剧的董哲,这一次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创作准则。“比如五四运动时的某一天,李大钊上街了,陈独秀没上街。但是李大钊上街演讲了没有,说了哪些话,他不一定是在这一天说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用。因为电影不是历史研究,我们只是去表现。 ”

  华丽篇章“五四运动”一段最精彩

  董哲说,片中“五四运动”这一段落非常精彩,全景式展现了五四运动起因、经过、结果,从语言,行为,动作描绘等方面,基本还原了当时五四青年的状态,可以说是全片中最大的高潮点。“这一时期什么样的政治流派、思想都有,出现了激烈的碰撞和交锋,还有中国命运的大讨论。有人还要坚持儒家思想,认为需要改良求进步。辜鸿铭、章太炎、王国维等还是站在旧文化的阵线上,而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这些人站在新文化的阵地上。大家都在求发展,只是方式不同。举个例子,辜鸿铭是南洋出生的,会七八个国家语言,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可以说学贯中西。但他又反对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在跟别人争论时他说过一句话:到底是一个茶壶配几个茶碗,还是几个茶壶配一个茶碗?可见他对新文化的很多东西还是相当排斥。 ”

  除了五四运动,董哲称“棉花坡战斗”也很精彩。“这场战斗的直接影响是,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后黯然死去。这里面朱德的形象也跟以往影视剧中完全不一样,他英勇善战,在这一时期也创下不小的功绩。”他表示,片子没有去为各个历史人物重新定位,只是表现了他们在那个时代做过和说过的事情,而不是重新塑造人物。

  定位原则

  符合年轻观众口味

  在《建党》的主创团队中,好多人都很年轻,他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和年长的人可能不一样,有年轻人的元素在里面,会考虑年轻观众的接受度和感受,这也注定了《建党》会是一部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片子。“当时的年轻人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差不多,他们也追星,只不过我们追的是刘德华、梁朝伟,他们追的是思想先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他们就是当时年轻人的偶像。金一南教授曾经在书里说过,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做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的时代。蒋介石39岁当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毛泽东38岁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周恩来29岁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些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

  董哲称自己是“业余玩历史的票友”,所以在拍摄现场也会对服装、化妆、道具等提一些建议。如果这些细节不重视的话,会影响影片的质量。“比如以往表现过的宋希濂出来挂着上将军衔,但他一辈子都没做过上将,常识性错误会降低影片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因为年代戏必须讲究这些,一部电影就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 ”

  末了,董哲还讲了件趣闻,“‘共产党宣言’其实是日文的译法,如果引文直译的话,是‘国际社会主义者宣言’。而且我们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都是留日的一些人,像李大钊、陈望道等人。 ” 首席记者穆晨曦

  编剧原则

  接受记者采访时,编剧董哲表示,《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有它的特殊性,要尊重历史,同时也还要留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空间。 “写剧本的时候,我尽量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来进行写作。 ”

  规模大 动用怀柔基地所有摄影棚

  影片开拍前一个月,易振洲带领团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收集当时的历史资料,去各地进行实景考察。“首要的一点必须是尊重史实,让人觉得真实、可信,通过场景和道具带观众进入那个历史时期。那段时间实际上还留有清末的痕迹,包括图案、纹饰都比较花哨。通过添加那个时代的视觉语言,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但这些又不是完全还原,还要符合拍摄的需要,这也是导演提出的要求。”《建党》不但时间跨度大,事件也多,涉及到很多场景都需要重新搭建。大部分场景实际已经不存在了,现有的空间环境很多也不适宜拍戏。所以,在中影怀柔基地,《建党》的拍摄几乎占用了从80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的所有摄影棚。“比如毛泽东工作过的北大图书馆,中共召开一大会议时的游船,还有孙中山在日本期间的会议场所,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重现。 ”

  要求细书架格局、取暖炉都按原样摆

  易振洲告诉记者,有一部分特别重要的戏,还是在千方百计的协调下去做了实景拍摄。“比如当时剧组还去了俄罗斯的列宁办公室和克里姆林宫进行重要场景的拍摄,虽然也能在棚里搭建,但考虑到戏份的重要性,为了追求真实感,还是跑到了俄罗斯去拍。虽然到那边之后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毕竟是那么重要的地方,在协调上就没有那么顺畅,但是最后拍下来,大家还是觉得值得。 ”影片里还有一段巴黎公社墙的部分,本来预计在巴黎拍摄,但经过实景考察之后,发现季节和现有环境都不合适,“它隐藏在公墓的一个角落里,我们想突出的气势和感觉都没有,后来还是选择了搭景拍摄。 ”

  易振洲说,中共召开一大会议时的游船是根据董必武还有其他一些元老当年的回忆设计的。“那个船早就已经不在了,当地有个模拟的也拍不了,所以还得重新设计。空间结构基本还是按照原来的木船做的,但是内部空间加大了,有利于拍摄。北大图书馆完全是重新搭建的,这里面的戏份比较多,包括原来可能发生在操场上的学生演讲、辩论,都挪到这里拍。设计的时候也参考了清华大学阅览室的感觉,包括里面书架的格局、取暖炉等细节都按原样摆放,这些都是非常讲究的。 ” 首席记者穆晨曦

  美术心声

  《建党伟业》的美术团队也非常强大和完备,很少能让人挑出毛病。担任美术指导的易振洲入行多年,是影视美术界的大腕,参与制作的电影包括 《英雄》《墨攻》《投名状》《东风雨》等等,获得过包括金鸡奖、金像奖等多项荣誉。两年前因为刚刚和另外一部电影签订了合同,易振洲错过了参与《建国大业》的机会。这一次,他早早就已经被导演提前预定,他自己则称:“就算其他戏不拍也要接这个,不能再留下遗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编: Lorring)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