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金马十年史话 台湾电影从尴尬到自信(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9日00:09  新浪娱乐微博

  20032004——《无间道》台湾扫奖 香港救市

  第40届金马奖,在香港获得了超过5000万票房成绩的年度票房冠军《无间道》不出意外地成为的最大赢家,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及最佳音效五项大奖,《金鸡》入围的最佳女主角、最佳造型及最佳美术三项提名全部得奖,可谓百发百中,台湾电影《不见》、《不散》、《跑吧!孩子》等各获二项奖项也算是对本届金马奖影片“港强台弱”的局面有所扭转。最佳男主角由梁朝伟《无间道》获得;最佳女主角则由吴君如《金鸡》摘取。这一年,台湾电影全年仅拍摄12部电影,年度总票房1205万新台币,在谷底“垂死挣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香港电影在金马奖上持续风光,但香港市场却已经低迷多时,横扫奖项的《无间道》,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是“救市之作”。

  第41届金马奖,陆川(微博)的作品《可可西里》获得了最佳剧情片的殊荣,刘德华和杨贵媚分获最佳男女主角,杜琪峰获得最佳导演。

策划:金马十年史话台湾电影从尴尬到自信(2)《功夫》获金马最佳影片被视为是金马对商业片难得的一次倾斜

  2005——商业片正名 产业出新规

  2005年,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在第42届金马奖上大获全胜,扭转了金马奖一直以来过去倚重艺术电影的局面。朱延平对此的解释是:在金马奖每个影展和评价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随着主席的变化,可能品味就有变化,比如香港电影金像奖就有可能倾向于商业,侯孝贤导演则认为商业片不应该再鼓励,因为商业片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奖励,那么艺术片就应该值得鼓励,这也是金马奖的一个特色。有段时间口味变成了倾向于商业,周星驰的《功夫》就拿到了金马奖,每个主席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公平的。

  同年,朱延平升任台湾辅导金基金会的董事长和片商公会的理事长,为了改变台湾新导演们滥用辅导金的陋习,朱延平给辅导金的申请设立了诸多门槛——辅导金不再全额资助一部电影的拍摄,它最多只占到一部电影50%的投资比例,而剩下的投资金额必须由申请人存至银行,以备拍摄使用;辅导金明确分为三个组别,旗舰组、一般组和新人组,旗舰组专门针对运用3D或高科技技术制作的影片,其投资成本应在三千万新台币以上,且不得少于所获辅导金金额的两倍,每部电影以2000万新台币为上限;一般组以1000万新台币为上限;新人组以500万新台币为上限。”

策划:金马十年史话台湾电影从尴尬到自信(2)李安的《色戒》票房奖项双丰收不愧为“台湾之光”

  20062007——蔡明亮退赛 李安再为华语电影争光

  第43届金马奖的最大赢家还是港片《父子》,除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两个重要奖项外,还令男主角郭富城(微博)蝉联影帝,而内地的周迅则凭借《如果-爱》折桂影后。相比得奖结果,蔡明亮的退赛显然是当年更重要的电影事件。因不满评委会成员对自己心水之作《黑眼睛》的批评及金马奖只象征性地给了该片几个技术奖项的提名,台湾艺术电影大师蔡明亮召开记者招待会,愤而退赛。

  第44届金马奖上,《色戒》作为“台湾之光”李安回归华语影坛的力作,携金狮之威创纪录地获得11项提名,最终捧起7座金马奖杯。除影后旁落之外,其他重量级奖项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悉数被《色戒》收入囊中,错失“影后”的汤唯也并不遗憾,“年度最佳新演员”的奖杯交到了她的手中。

  2005年,海外华人学者鲁晓鹏、叶月瑜把“Chinese-language film”(华语电影)这个概念推向国际,在英语学界把它理论化、主流化。如今“Chinese-language film”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2006、2007年金马奖的记录与这一国际电影学术的发展几乎同步,与其说这是现象的巧合,不如说背后有着历史的规律。

策划:金马十年史话台湾电影从尴尬到自信(2)《海角七号》拉开了台湾电影“绝地反击”的序幕

  2008——台湾本土电影重装上阵

  金马奖在经历了内地电影、香港电影以及合拍片霸占奖项多年的情况后,台湾本土电影终于上演了绝地反击。《海角七号》、《囧男孩》、《九降风》等台湾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和在当届提名名单上所占的比例,令金马奖也随之大放异彩。而在奖项的竞争上,由于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在全台大热,总票房超过5.3亿新台币,因此很多人之前认为对几部合拍片在颁奖典礼上的表现并无多少胜算,却不料《投名状》在最后关头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情长片两项大奖。不过《海角七号》也取得了6个奖项,在得奖数量上成为理所当然的第一。

  2009——金马下双黄蛋 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第46届金马奖开创了一个先河——首次在最佳男主角奖项上下双黄蛋,张家辉、黄渤(微博)成为双影帝,李冰冰(微博)力擒金马影后,成为最大亮点。台片方面,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勇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亦成为大赢家。这一年,人们期待中的“台片新高潮”并没有出现,台湾电影总票房从08年的6.1亿新台币锐减到1.5亿,重回2006年水平。虽然当时业内也有一些恐慌的声音出现,但今时今日再回头看,09年堪称是台片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了。

策划:金马十年史话台湾电影从尴尬到自信(2)《艋舺》在商业上的成功再次巩固了刚复苏的台湾市场

  2010——“一边倒”保护本土电影

  第47届金马奖出现了台片一边倒的罕见情形,除《十月围城》入围最佳影片外,其余的几个候选名额全部被台湾电影占据,是一次对台湾“超过时代”导演的全面肯定和嘉许——台湾导演张作骥执导的《当爱来的时候》获得了包括最佳剧情片在内的四项大奖,与获得最佳导演奖的钟孟宏作品《第四张画》并列成为最大赢家。阮经天和吕丽萍分别凭借在《艋舺》和《玩酷青春》中的表演分获最佳影帝、影后称号,爆出最大冷门。刚刚有一点崛起苗头的台湾电影得到了金马奖最大的一次“偏袒”,既反映出台湾电影产业“新起色”的来之不易,也间接透露出台湾电影人的诚惶诚恐、心里没底。好在年度票房迅速回升到4.5亿新台币,《艋舺》的高票房终于保住了《海角七号》带来的那股市场的“热乎气”。

  2011——台湾电影“大气”外露

  2011年台湾地区的总票房超过了15亿元新台币,相比2001年的739万元,这个数据是10年前的203倍。魏德圣推出的史诗英雄巨作《赛德克-巴莱》产出8亿高票房,占了半壁江山。而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仅在本土大受欢迎,在香港的成绩更是势如破竹,以超过5400万港币的成绩成为年度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并且继续向华语电影在香港的票房纪录保持者《功夫》发起冲击。作为年度最后一个华语电影阵地,金马奖今年也皆大欢喜的上演歌舞升平的好戏,颁奖前,朱延平更是豪言“台湾电影如今的多元性内地、香港影人应该很羡慕”。无论如何,从低谷中艰难爬坡以至于有今日之成绩的台湾电影确实值得骄傲并且应该骄傲,反而即使香港电影《桃姐》拿到3项大奖,出品人兼主演的刘德华也丝毫没有“耀武扬威”的心情,只在发表影帝得奖感言时感叹希望香港电影也有再次崛起的一天。(家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