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舒晓程 报道
被视为“年度神作”的好莱坞太空题材巨作 《地心引力》 在内地票房已突破2亿元,影片所塑造的宇宙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就在观众的观影热情持续升温之时,细心的“技术帝”和航天工作者有些看不下去了,因为看似顺理成章的精彩剧情有不少是建立在违背科学的基础上。不过当严肃的科学遇上酷炫的艺术,诸多专业人士也表示,无论如何《地心引力》都是一部非同凡响的影片,导演阿方索·卡隆也的确抓住了太空的感觉,那些“硬伤”就全当“娱乐大众”了。
■太空行走与男主之死
场景: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斯通博士在舱外执行任务时,乔治·克鲁尼饰演的科沃斯基背着载人机动装置(MMU)到处“漫步”,还不忘悠闲地听着乡村音乐,与同事调情,对休斯顿地面中心说笑。
质疑:有说有笑在太空漫步是宇航员工作的常态?
分析:曾经历过三次太空任务、有13个小时太空行走经历的美国航天局宇航员Leroy Chiao表示,“在太空舱外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没时间给你说俏皮话。而且我们有很多年都没用载人机动装置了。”据介绍,MMU喷气背包用于很久以前的航天飞机计划,而且出于技术原因它的移动非常缓慢,而倘若事实正如克鲁尼在片中所说的“测试一个新的喷气背包技术”,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安全绳到处乱走。
美国前宇航员斯科特·帕拉兹斯基表示,在电影里克鲁尼利用喷气背包向哈勃太空望远镜靠近是有违常理的,如果真的那样做,结果只会是“撞到太阳能电池阵列,导致电池弯曲并使它们失去作用”。而且只有在驾驶MMU喷气背包去抓卫星时,宇航员会不系安全绳,在其余情况下宇航员一定会用一根可伸缩的金属线缆与航天器保持联系。
别有用心:导演阿方索·卡隆想在“灾难”来临前制造一些“浪漫”与悠闲无可厚非,如果电影一上来就呈现出真实的太空工作场景,那必然是索然无味的。
场景:事故发生后,沉着的克鲁尼找到了在宇宙中打转的布洛克,两人试图前往空间站。而在到达目的地后,正在解体的空间站让布洛克惊慌失措,千钧一发之际,布洛克的脚被降落伞的线缠住了,而“飘”在另一端的克鲁尼则与她越离越远,为了不连累布洛克,克鲁尼选择解开安全绳,用自己的死来换取布洛克生的希望。
质疑:舍己为人又能那么冷静,真是太感人了!可是……他到底为什么会飘走?!
分析:斯科特·帕拉兹斯基笑称,自己实在不明白这段设计,因为在现实中,哪怕连接两人的安全绳被解开,克鲁尼只会飘在原地,“我想克鲁尼只需借助同伴攀援,再通过绳子爬向空间站,或只是轻轻地拉一下,就可以飞向空间站,根本不会有持续的引力继续把他拖走,这一点从物理上无法解释。”
《地心引力》 中布洛克的指导员凯瑟琳·科尔曼解释说,除非整个空间站在旋转,制造了离心力,否则克鲁尼不会被往外拉,“况且电影里面这玩意儿根本不在旋转。”而且现实中,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有宇航员会放开同伴。
别有用心:这点的确是影片中最致命也是难以原谅的漏洞之一,也难怪不少网友质疑导演的物理没学好。不过,这一场景同样也是电影的转折点,至少克鲁尼之“死”是必要的,想必不少观众也默默流泪了吧,在那一刻感性大于理性,导演的目的轻松达成。
■性感穿着与服帖发型
场景:布洛克好不容易爬进空间站,氧气耗尽的她三下五除二就把宇航服给脱了,留下贴身的短裤和背心,在舱内展现曼妙身姿。
质疑:从没见过哪个宇航员穿得那么少!
分析:又一个致命漏洞出现了,Leroy Chiao表示,宇航员不可能自己在那么快的时间内脱去宇航服,“真正的宇航服极为沉重。在天上时,正常情况下需要一个同伴帮忙脱掉,因为在零重力的环境下,想扭进扭出宇航服极为困难,一切顺利的话大概要15分钟吧。”
就算顺利脱下宇航服,宇航员也不会穿得如此清凉。中国“神五”火箭总指挥、“神十”火箭顾问黄春平解释说,太空船或空间站的舱内温度保证都在20℃左右,但一般情况下,为防止失重状态下的肌肉萎缩,宇航员会穿着特制的衣服,这种服装对人体肌肉有一定的加力作用。所以电影的场面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果宇航员真的这么穿,绝对不会发生什么好事。斯科特·帕拉兹斯基补充道,“这样的穿着不能承受阴影里极端的零下200度,和阳光直射下的300度高温,而且她甚至不穿袜子!在太空中冻伤是真正的威胁。”此外,布洛克还少了一样宇航员的必备品——成人尿布。
别有用心:又一起科学为艺术献身的案例。但不得不承认,布洛克穿着紧身内衣在舱内飘着的场景的确挺迷人。
场景:无论遇到什么危机,布洛克漂亮干练的发型始终不变。
质疑:女主的头发是铅做的吗?居然不会飘起来?
分析: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在无重力的情况下,头发不可能耷拉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男性宇航员都是板寸头,女性宇航员会剪短发的原因。有着一头长发的凯瑟琳·科尔曼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当你在天上时,它们一定会到处乱飘。”
别有用心:对于这一漏洞,导演毫不避讳。科尔曼坦言,她曾和导演探讨过这个问题,最后的决定是不让布洛克的头发“感受”零重力,“因为那样的话在电影技术上太困难了,所以只好把这事缓一缓。”
■“芝麻开门”与碎片“狂欢”
场景:布洛克为了逃命,要从太空进入空间站内部,找到闸口,用力开拔,顺利入舱。(此动作重复N次)
质疑:空间站的门也太好开了吧!
分析:Leroy Chiao明确指出,片中的舱门和控制都跑到了错误的位置。而且从外界进入气闸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事先已准备好了入舱,“内舱必须事先密封好。但电影里的很多镜头,甚至都没有内舱。”另外,开闸门是技术活,布洛克要抓着横杆开门,还要防止自己不会“飘走”,事实上,宇航员的增压手套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灵巧,“它更像是一套盔甲”,所以布洛克用指尖抓住横杆的动作都是“艺术加工”。
别有用心:虽然对航天科技研究得不是那么透彻,但导演知道:如果不让女主进去这片子就没法拍了!
场景:影片的一大高潮来源于导演疯狂地往银幕上砸东西,罪魁祸首太空碎片以数量和速度取胜,加上IMAX3D的效果,让观众避之不及。
质疑:看着挺刺激,好像没什么问题?
分析:大错特错!如果当真能看到这么多的太空碎片,宇航员早就一命呜呼了。斯科特·帕拉兹斯基表示,太空垃圾的确存在,但人的肉眼很难捕捉到它们。“在那个高度,物体的环绕速度高达每小时30000千米,你根本看不到碎片朝你飞来,它们会以子弹的十倍的速度飞行。”Leroy Chiao坦言,如果已经能看到那些碎片或垃圾,那结果就是它们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宇航服上留下了洞眼,“暴露在真空里,宇航员在10秒左右就会失去意识,游戏结束。”
别有用心:影片最大的卖点就在于超牛的3D特效,不往银幕上扔点东西,怎么能体现出好莱坞科技的高水平?至少看电影的当下还是被“惊吓”到了不是吗?导演又一次赢了。
■航空“菜鸟”与中国元素
场景:布洛克不止一次在片中提到自己只是搞科研的,上天前接受过6个月训练,且每次“驾驶太空器着陆训练”(操作航空飞船模拟机)的结果都是“坠毁”。
质疑:次次“坠毁”也能当宇航员?
分析:难怪有观众会吐槽:“感觉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为了自己活下来毁了整个宇宙。”事实上,真正的航天工作中的确有这样的角色存在,这种所谓的“任务专家”的专业称呼是“载荷专家”,他们只负责在太空做一个特定的任务。但斯科特·帕拉兹斯基指出,“我们从来不会派一个载荷专家去做太空行走。在航天飞机计划中那些做太空行走的人,是舱外任务专家。”而这些人至少要经过两年的技能训练,才有可能进行太空行走。
别有用心:或许导演认为只有“菜鸟”才能演绎好在惊慌失措下生存的奇迹,所以这绝对是导演为了给观众“找刺激”而虚构的。
场景:布洛克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可让她回到地球的中国空间站,舱内闪现的葱绿水稻、乒乓球拍,以及放在操控台上的弥勒佛,无不让中国观众会心一笑。
质疑:中国的宇宙飞船上真的是这番景象吗?
分析:黄春平解释道,在太空舱内,所有东西都是固定好的,另外,专业宇航员都是带着任务上太空的,“至少在我国,他们是不可以携带私人物品的,更无权更改舱内的任何布置。”所以飘在舱内的乒乓球以及各式摆设基本属于导演的臆想。
有意思的是,《地心引力》中的“天宫”连杨利伟也没见过,因为那是2016年的设计。此外,飞船上全中文的操作界面的确有理可循,但为何与“联盟号”的界面一模一样,就不得而知了。
别有用心:导演表示影片的结尾设定及对中国航天飞船的设计并非刻意要讨好中国观众,“中国元素并不是硬加的,影片是在5年前拍摄的,当时中国票房还没有大爆发,天宫一号也还没有发射。中国的航天科技和美、俄一样先进,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中国又一次在大银幕上当了回救世主,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