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邵逸夫在电影和电视方面都有着卓越成就,有趣的是,他在这两个领域的很多做法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他在邵氏电影时期从主要对手处挖来当时最当红的女星林黛;后来在和亚视PK的时候,同样掀起互相挖角大战。他喜欢把所有邵氏明星聚集在一块,和自己一起拍大合照;后来在无线,同样沿用了这一传统,台庆亮灯仪式必是众星云集,一个都不能少。
邵逸夫之所以进军电影业,多少是因为家族渊源。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曾于1925年在上海创办了天一电影公司,邵逸夫在其中担任摄影师。后来天一公司转战新加坡,邵逸夫也转做发行。1957年,50岁的邵逸夫离开了打拼30年的南洋,只身来到香港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一个电影王国的时代从此开始。邵逸夫向对手挖角,捧红新人,雪藏大导演,上演了一出出“电影江湖”的好戏码。而他的电影理念,是要拍赚钱的电影,同时也是“大家都看的电影”。
邵氏经典
《大醉侠》
导演:胡金铨 主演:郑佩佩、岳华、陈鸿烈
《独臂刀》
导演:张 彻 主演:王羽、潘迎紫[微博]、焦姣
《爱奴》
导演:楚 原 主演:何莉莉、贝蒂、岳华
《貂蝉》
导演:李翰祥 主演:林黛
《少林三十六房》
导演:刘家良 主演:刘家辉、汪禹
两倍片酬“抢”林黛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之后,最大的对手是同样从新加坡进军香港的“老冤家”陆运涛。后者成立的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设立“粤语组”,通过粤语片打开东南亚市场的策略跟邵逸夫不谋而合。跟邵逸夫相比,陆运涛最大的优势在编剧,旗下的大牌写手甚至包括张爱玲。
为了应付陆云涛,邵逸夫从美国请来一个主持人担任公司的宣传经理,这就是日后在影坛举足轻重的邹文怀。在邹文怀的辅佐下,邵氏开始走明星战略,“挖角名单”的头一个目标就是陆运涛旗下的“头牌”林黛。当时陆运涛把艺人看得很紧,邹文怀不得不把电话打到了林黛的住处,而邵逸夫在后来的饭局中为林黛开出高于陆云涛一倍的片酬。之后,林黛投奔邵逸夫,并于1957年主演了后来红透香江的黄梅调《貂蝉》。到了1960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中,邵氏兄弟独占6部,陆运涛的电懋只有3部。
一怒“雪藏”李翰祥
《貂蝉》上映后,不但连续半个月场场爆满,而且还在次年获得了第五届亚洲影展的五项大奖。邵氏名利双收,也捧红了从台湾来香港发展的导演李翰祥。有先见之明的邵逸夫跟李翰祥签订了8年长约,但后来邵逸夫却一度雪藏李翰祥,这究竟是为什么?
起因在于一部叫《后门》的戏。该片由李翰祥执导,在亚洲影展几乎捧走了所有奖杯,但票房却并不理想。在一次高层会议上,邵逸夫突然对李翰祥发飙:“我拍电影不是为了拿奖!”之后近三年时间,李翰祥不曾获得任何片约。对这次“雪藏”事件,邵逸夫多年后曾在一次采访中解释道:“我经营邵氏,是做生意。少人看,就少得益,所以我宁愿专心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电影)着手。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我拍戏,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电影。”
小施妙计拍《梁祝》
就在“雪藏”李翰祥的第三年,陆运涛筹拍《梁山伯与祝英台》,试图从邵氏的古装片市场分一杯羹。邵逸夫迅速作出反应:“用最快的速度,拍出邵氏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就这样被“解冻”了。邵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李翰祥起用了一名新人,她就是后来邵氏的另一名当家花旦凌波,由她反串出演梁山伯。这部黄梅调电影在半个月内迅速拍完,担任宣传主管的邹文怀拿“反串”作为新闻点大作宣传。该片在香港和台湾都引起轰动,次年还在金马奖大获全胜,凌波拿到了组委会专门为她设立的“最佳演员特别奖”。
一骂成就《独臂刀》
1964年,陆运涛夫妇遭遇空难,邵逸夫一度在香港电影圈没有对手。但他不甘守旧,努力寻求变化。一天,他在《新生晚报》中看到一个名叫“何观”的影评人所写的影评,文中指邵氏电影“太过阴柔,缺阳刚之气,是女星的天下,长此以往,发展不均”。而这个“何观”,就是后来开创了新武侠电影的大导演张彻。
后来两人见面了,一拍即合,1967年,由张彻执导的邵氏新片《独臂刀》公映,电影风格跟过去的邵氏电影完全不同,结果上映首周就刷新了香港影史纪录。凭借《独臂刀》破百万港元的票房成绩,张彻从此被圈内戏称为“张百万”。影片主演王羽的片酬也从过去的200港元跃至6000港元——这个价格已可比肩邵氏一线花旦,从此,邵氏的“男星时代”正式来临。
急流勇退“让”江山
1987年,邵逸夫停止电影制作,正式告别电影圈,外界都认为这与当时的电影市场变化有关——邹文怀的嘉禾已经渐成气候,同期的新艺城和德宝等新兴电影公司也在迅速崛起,邵氏电影渐渐失去过去的优势,走向衰落。
邹文怀为何出走?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邵逸夫的爱人方逸华进入公司高层后,跟邹文怀理念不合。邵氏元老黄家禧则透露:“邹先生拍戏,只求卖座,不管制作费,结果有很多地方都有浪费。方小姐呢,是管钱的,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她会控制得很严格。因为这个问题发生矛盾,所以邹先生就离开了。”据说当时邵氏的任何采购都必须经由方逸华签字,曾有一个段子:当时拍电影如果用到鸡蛋,用完后这些鸡蛋必须要卖回给餐厅,这样成本又“扳”回一块。
不过,邵逸夫本人的解释是,未来是电视的天下,电影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他倾全力经营电视帝国。事实证明,电视业让他更加成功,日后嘉禾等一批电影对手都倒掉了,而邵逸夫的电视王国至今仍是一家独大。
因钱“错失”李小龙[微博]
邵逸夫和李小龙“失之交臂”故事,最为后人津津乐道,事情要从1970年说起。
当时在好莱坞发展受挫的李小龙带着被华纳兄弟枪毙的电影项目《无音箫》返港,他对向他伸出橄榄枝的香港公司开出条件:片酬1万美元,拍摄周期不能超过60天,剧本必须让他满意。外界流传,当邵逸夫听到这番条件后,冷笑回应:“开什么玩笑?一个武师,真敢开口!他难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个月的武师有一大把吗?”不过,后来邵氏元老黄家禧给出了“真相”:本来邵氏已经决定起用李小龙,但当时公司旗下的两大男主角狄龙和姜大卫[微博]的片酬才1万港元,李小龙却要1万美元,考虑到自家艺人的感受,最终邵逸夫才错失了李小龙。
后来,李小龙被离开邵氏创立嘉禾的邹文怀以7500美元的片酬挖走,其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后打破香港影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