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猛:市场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

2016年01月01日 01:27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来市场是这样的,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一点,比我想象的还要更加的市场化,很多东西都是,各个环节都是分兵把口的这种感觉。

  胡小楠/文 郑福德/摄影

  新浪娱乐讯 电影《一切都好》的发布会结束之后,在后台准备接受专访的导演张猛,看上去寡言、内敛,这也是曾经拍出“东北三部曲”——《耳朵大有福》、《钢的琴》和《胜利》的年轻导演,给媒体留下的一贯印象。

  一向自己创作剧本,能够用独具匠心的台词和镜头语言玩转“黑色幽默”的张猛,也在《一切都好》中完成了自己的首次商业试水。也许是太多人问起:“怕不怕失去表达?”“为什么开始拍商业片?”这类的问题,专访前,工作人员也会提醒:尽量别问文艺片、商业片的问题。

  坐在后台的张猛依然带着标志性的深色鸭舌帽,帽檐几乎盖住了脸。他看上去有一点疲惫,不时地询问工作人员:还有几个才结束?

  谈到与《一切都好》结缘,张猛的回答也透露出东北人的“实在”。由于男主角黄海波[微博]曾经嫖娼被抓,前年在上海电影节夺得评委会大奖的《胜利》,直到今天都没能上映。在《胜利》缺席大银幕之后,张猛说,自己也想赶紧有一部片子投放在市场。。

  拍《钢的琴》时,曾经经历过剧组账目只剩47块钱的张猛,这次也终于体会到了拥军作战的好处,不再是以往的势单力薄。但更让他难忘的则是市场的残酷性:“就觉得,哦,原来市场是这样的,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一点……每天朋友圈里面,你同时上映的电影会有很多部,你也都知道维度是什么样,你也都知道导演是谁。因为都在这几天之内纷纷都要进入市场,然后所有人都在拼命地弄这些宣传啊,物料这些,挺残酷的。”

  为了将这部二十几年前的意大利电影翻拍,并搬上中国的大银幕,剧本也进行了很多本土化改编。尽管技法纯熟、扎实,故事温暖感人,但《一切都好》始终是最不“张猛”的一部张猛电影,唯有张国立[微博]饰演的老管和儿时的几位子女在雪夜中的一段戏,依稀能看出一些《钢的琴》的余味。

  也许这位导演在首映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多少也可以说明观众和他自己对张猛的期待,远不止于此——“我希望在2016年拍一部自己更喜欢的电影,能有自己的表达”。

  商业试水—— “市场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

  新浪娱乐:你之前的电影都是自己做编剧的,这次为什么选择接下这个翻拍的项目?

  张猛:我最开始也是比较喜欢这个意大利电影的,剧本拿过来之后,我觉得还是和中国目前当下情况相似,等于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是特别打动我的。加上可能是年龄大了,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就像你刚开始初出茅庐的时候,你刚上大学,那会儿想家和这会儿的想家是两种。那会儿可能是觉得正常,这会儿可能是挂念的感觉,父母年龄也大了。我看完之后挺感动的,再加上我在《胜利》没上之后,也是想赶紧在市场上有一点点(成绩),就说得有一个影片立在这个市场,我觉得《一切都好》还是个不错的剧本。最重要的是,它比较打动我。

  新浪娱乐:今年国产片翻拍现象还挺多的,比如《命中注定》、《前任攻略2》、《我是证人》等等,还有还没上映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也是。你怎么看待现在很多华语电影都在翻拍90年代欧美经典或者韩国商业片的这种现象?

  张猛:我觉得很正常吧,我觉得就是好的东西嘛,然后每个时期的表达也不一样。就像说剧本它打动你,它符合当下中国人目前的情况,你就适合去翻拍它。如果不适合的话,就别翻。

  新浪娱乐:这次也是你第一次拍商业片,跟以前的创作状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张猛:以前基本上我们有商业意识,就说我们在拍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观众,也考虑到都是哪个层面或者说我们也对后期的宣发有自己的想法,当时那会儿也是势单力薄,就说你也没有响当当的作品能够让人家相信你能够在商业市场上能够做到。之前倒是有商业意识,但是就到《一切都好》的时候觉得,哦,原来市场是这样的,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一点,比我想象的还要更加的市场化,很多东西都是,各个环节都是分兵把口的这种感觉。我觉得和那时候,我们几个人的那种结合在一起的力量更稳定一些。

  新浪娱乐:您刚刚说到市场的残酷,具体有哪些体会?

  张猛:就像每天朋友圈里面,同时上映的电影会有很多部,你也都知道维度是什么样,你也都知道导演是谁。因为都在这几天之内纷纷都要进入市场,然后所有人都在拼命的弄这些宣传啊,物料这些,挺残酷的。

  新浪娱乐:那这个项目毕竟是翻拍,有点像是“命题作文”,有这样一个框架在,会影响到你原创的空间吗?

  张猛:实际上翻拍是翻拍,但是里面还有很多本土化改造的东西,故事的框架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父亲出发,去看散落在祖国各地的孩子。像意大利版会有五个孩子,这个也一样。实际上大的脉络是一样的,实际里边真正的要去本土化改造的东西很多,你比如意大利的父亲和一个美国的父亲,和一个中国的父亲的价值观和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还是存在着大量的改造过程。

  新浪娱乐:您以前的电影有些画面还是比较有作者风格的,这部电影你觉得也有作者风格在里面吗?

  张猛:这部电影没有做太多的风格化的处理,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没有很多的形式主义,还是比较扎实。

  新浪娱乐:可能很多导演都有属于自己的缪斯之地,比如汾阳之于贾樟柯[微博],您之前的三部电影故事都发生在东北小城。有没有想过如果说离开了这个地方,张猛怎么再继续做张猛?

  张猛: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无所谓,因为我觉得我从93年、94年来北京,一直生活在北京。因为也不是说没想过,其实再准确的说,你发现东北已经不是你电影当中的那样,那是你记忆当中的,记忆当中的永远不会改变的。但是,我也不想一直这样,因为你刚开始能赶上去拍电影,又赶上拍了那样一部。因为我对电影来讲,没有那么多的所谓对自己的设计,什么乡愁,不是那个概念。

  新浪娱乐:所以您其实是顺其自然。

  张猛:对,顺其自然的。

  本土化改造——“团圆更符合中国人的行为”

  新浪娱乐:这次的剧本您参与了多少?

  张猛:我就提提意见,就是带点自己的生活的经验什么的。

  新浪娱乐:为什么选择北京、天津、杭州、上海还有澳门这几个城市,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张猛: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反正按照祖国的这种繁华程度来的吧,就是希望四个孩子在四个不同地点。

  新浪娱乐:但是选的其实都是大城市,像意大利和美国版都是父亲从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比如西西里来到罗马这种。在设定剧本的时候为什么在这一点和原版有所不同?

  张猛:如果一样的话,我觉得就像是一个“谁谁谁进城”。我们也想过,你也可以从新疆腹地出发,你也可以从东北腹地出发,可能故事就不一样了。

  新浪娱乐:中国版里窦骁[微博]变成了创业青年,为什么想把“创业”这个符号加到电影里面?

  张猛:首先是我知道,我身边的创业的人很多。不论是媒体的,跳槽的也很多,自己干公司的也很多。不管做什么的都会有合伙人,因为这个很普遍。选择四个子女的问题相对来讲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当然可能有一百个问题,但是我认为我挑出来的这几个,不管是什么问题,最终面临的好与坏是一样的,都是好的跟家里讲一下,不好的就瞒着了。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在人物的设定,情节以及镜头方面其实都更像是翻拍了美版,为什么在两版之间选择了美国版?

  张猛:我们还是建立在意大利版的基础上,我们确实把现实的矛盾,就是社会的这种急促的变化,把这个东西拿掉了。因为刚开始我们讲,定位在一个合家欢乐的时刻,如果说我们一味的去像意大利版的那样的话,当然意大利那版是很打动我的,之所以去改编,也是看到了这些东西。但是作为一个合家欢来讲,这部片子不能牵扯到死亡。再有一个,我说的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矛盾和老人的矛盾,把这些都去掉了。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就是纯纯的叫文艺表达,可能今天要去打动这些所谓的观众的一点小小的感动,就没有了。

  新浪娱乐:前两版中陈赫[微博]的这个角色都是真的死掉了,是因为合家欢的定位,而考虑把结局改成大团圆式的吗?

  张猛:不完全是,因为中国人不太适合死亡,中国人对死亡的观念和西方或者说欧洲还是不一样。如果说我们按照这个来讲,都是希望在感恩节的时候回家。我们可能会在春节的时候回家。如果今年亡故了一个人的话,家里面如果按照汉族的习俗可能要贴上白的春联,可能不会放鞭炮,所以说那种改造会更好。

  新浪娱乐:关于结局,听说您最开始并不想用大团圆结局?

  张猛:那倒没有。一开始目的就是让他们去团圆,因为他符合中国人的行为,不管今年难受还是不难受,主要是买张票回家,这个是肯定的。最开始的时候,当时觉得说死亡可能会好一点,要不情绪上不去。但后来发现也一样,因为重要表现的不是说家里非要死一个人才能把这个情绪推得上去。(胡小楠/文 郑福德/摄影)

(责编:kit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女儿是美国人!章子怡需做形象管理

章子怡和汪峰的女儿是美国公民!章子怡真的不做形象管理吗?[详细]
女儿是美国人!章子怡需做形象管理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