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学改编遗失的风骨被它找回

2016年10月30日 00:00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部高级的电影,写意的影像风格以及精到的人物塑造都显示出它是一部作者电影,又并不会离观众太远。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部高级的电影,水墨画般写意的影像风格以及精到的人物塑造都显示出它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作者电影,然而它又并不会离观众太远,因为影片改编自老舍被忽略的同名小说,当中展现的民族劣根性,在今天仍能让观者满身是箭。

  文学的深入反思、批评性进入到电影创作中,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创造辉煌时代的根本原因。但如今这样的思想性已经在许多文学改编电影中缺位,而且许多被改编的“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就不高。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思想性来自于老舍作品的文学魅力,导演兼编剧梅峰非常忠于原著,情节、台词几乎都是来自老舍的文本,只是加入了一些剧作平衡考量的角色和支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剧本工作的简单,因为从全片来看,梅峰是把老舍小说原文那些讽刺的、对人物定性的话语都删去了,只保留叙述性的部分,许多庸导会用旁白来搞定,但梅峰却是用影像来传达了那些讽刺性的意义,此之谓高级。

  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老舍写的这些人物都对应了抗战时期的不同社会阶层,伪知识分子脱离真正的文艺救国团体,利用工农阶层,沦为买办阶级的工具,阻碍实干家推进社会的进步。

  但作为一部拍摄于2015年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如芒在背,甚至是让观众惭愧。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想到和稀泥的时候,就不免自我代入丁务源,这位在管理上没有原则可言、但搞人际关系特别来劲的农场主任。而像秦妙斋那样虚妄的大龙虾,喝杯漫咖啡就能擦身而过好几只,而实干家尤大兴虽在原著里也是被批判为迂腐的对象,但在片子里十分值得被同情,一个用“人至察则无徒”的信条去逼死管理者的社会氛围。

  除了思想性,《不成问题的问题》还继承了文学改编电影传统的影像风格,以水墨画的写意手法来表现这个四十年代的故事,既符合我们对民国的既定印象,又使影片有一种黑白时代特有的优雅感,几场室内戏,几乎让人有银幕随时会变成旧时代电影那般斑驳的错觉。

范伟主演范伟主演

  影片的选角也十分值得称道。咱们来看看老舍先生对丁务源这个主要角色的描写:“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些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这不就是范伟吗?而且范伟用了十分克制内敛的表演方式,避免了脸谱化的倾向,这种创作也与影片的知识分子电影质感一致。

  秦妙斋则刚好与丁务源相反,言语令人起鸡皮疙瘩,做事浮夸而不着边际,张超都演绎得十分出彩,也与范伟饰演的丁务源相得益彰。女性角色方面,殷桃有很多意境深远的镜头,而佟太太扮演者的戏剧功底,也为影片增添了大雅之美。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部不必讨观众欢心,但应该得到大众欣赏的真正的电影。

  (Daye/文)

(责编:YY)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