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洛》上海点映 独立影像呈现心灵世界

2016年12月08日 01:39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塔洛”在藏语中有“逃离”的意思,这位记忆力超群的牧羊人,唯独记不住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新浪娱乐讯 12月7日,由导演万玛才旦执导的藏语电影《塔洛》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点映活动,万玛才旦导演亲临见面会现场,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万玛才旦在活动中表示,经历了国内外数十个电影节的放映后,他看到每个观众对影片都有自己的理解,内地观众更多感受的是关于身份认知的问题;而许多西方观众看到的则是人的孤独。影像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观众的内心世界。

  《塔洛》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点映活动的消息传出后,电影票瞬间全部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意从周边城市赶来。该片讲述了鲜少下山的牧羊人,在进城办理身份证的过程中,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最终打破自己纯净生活状态的故事。这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第一次被推广至国内院线,而此前,《塔洛》其实早已游历国内外数十个电影节,除了威尼斯电影节和金马奖外,还于法国、日本以及中国独立影展等多个电影节上斩获殊荣。

  在映后交流环节,有观众问到影片是否像《我不是潘金莲》一样映射越老实单纯的人越得不到好结果?万玛才旦导演答道:“我还没看过《潘金莲》,但我觉得塔洛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超越藏族,超越民族或者区域的概念,让更多人感受、理解。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关于身份的故事,一个牧人走出了大山,需要得到身份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但每个观众怎么解读就是观众的问题。” 万玛才旦认为每个观众的读解都不同,例如内地的观众可能读到更多关于身份的问题,西方观众则感受到人的孤独,“因为内地观众对这段历史比较理解,可能会更深理解它,但西方国家一些观众对这方面的理解是缺失的,所以他们更多会认为这是关于人的孤独的电影。”

  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像语言,万玛才旦表示是希望用镜子来呈现男女主角的关系,“这部片子用了比较多镜像语言,主要集中在塔洛下山之后,从照相馆走出去进入理发馆遇到杨秀措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镜子呈现的。塔洛以为自己遭遇了一场爱情,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虚幻的虚假的,所以希望用镜子来呈现关系的概念。”镜子在片中表达了一种虚幻的意象,“汉藏文化都有关于镜子的典故,镜子有一种虚幻的意象在里面。最后当塔洛失去自己代表性的小辫子时,也是通过镜像来表现。这个电影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当他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辫子没有了,作为他身上很强的记忆力也没有了。我们通过镜子表达他的处境。”

  导演万玛才旦擅长用小人物来讲故事,用巨大的人与自然的反差,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塔洛”在藏语中有“逃离”的意思,这位记忆力超群的牧羊人,唯独记不住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如果不是因为办理身份证的要求,他似乎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在万玛才旦看来,主人公“塔洛”的遭遇反映了当今不少边远藏区年轻人的现状,他们被从未体验过的外界现代文明吸引,却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新奇,一些人想要寻找未知的生活,但躲不过内心对自己原生状态和传统文化的认可,最终在矛盾中迷失自我。

  万玛才旦导演在现场表示:“很多人会认为我的作品是拍给藏族人民看的,或者给国外电影节看的,其实我无论在创作之初还是在后期制作当中,我从来都没有对受众有一个提前的预设,我希望我的电影能让所有人都看懂,都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感受,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谈谈/文)

(责编:罗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