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公映 五大看点提前get

2016年12月16日 10:20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今日(12月16日)正式在全国公映,导演萧寒也在微博上为电影发声,期盼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新浪娱乐讯 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今日(12月16日)正式在全国公映,影片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朴素日常与“择一事终一生”的修身哲学,呈现“文物医生”的精湛技艺和他们代代相承的匠人精神。

  昨日,导演萧寒也在微博上发布文章为电影发声,期盼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导演管虎、刘杰、高群书等纷纷转发力挺。

  看点一:“网红”纪录片口碑延续,桃桃惊赞“电影版依然很好看”

  2016年2月,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上一炮而红,点击率超百万,弹幕超过200万条,豆瓣评分高达9.4 分,不少观众因为它而改变了对纪录片的刻板印象。

  自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场点映以来,口碑迅速扩散。故宫里王津、史连仓、屈峰等文物修复师傅一个个都成了网络红人,十二城路演中频现迷妹为师傅们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喜爱之情。而对电影本质要求一向严苛的影评人“桃桃”也鲜见发文,称“这部豆瓣9.4分的现象级纪录片,变成电影仍然很好看啊!”

  看点二:年度最静心电影,治愈尘世浮躁人心

  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并非原本剧集的浓缩版,剪辑时间长达7个月。最终成型的86分钟版本中,悠扬的背景音乐勾连画面的起承转合,交代了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状态。其中一大亮点是旁白的消失,萧寒认为,“旁白退一步,可以让观众更近距离的接近和感受”。电影的摄影师李为则表示电影中推门的声音、雷电交加的声音、钟表的声音,还有每位修复师傅的面容等细节都几经斟酌取舍,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带给观众久违的平静与真实。

  看点三:故宫气质孕育独特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不虚妄

  电影版保留了故宫文化的气质和“工匠精神”的内核,影片开头,文物修复师的一句‘不能烦’将修复师们一生的坚持简而化之。影片中,晨起日落,开门关门,师傅口传心授,徒弟潜心修为,文物修缮的过程既是一代代故宫人技艺的传递,更是生生世世匠心的积累和传承。

  导演萧寒曾在访谈中表示,希望电影给观众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用心去感受,直接和故宫修复师们发生化学反应。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是充满情感的散文,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看点四:潜心打磨!黄金班底助力大银幕热映

  电影从2016年夏天驻组故宫,四个月的时间里面累计拍摄了超过100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时间更长达7个月,从主创们最喜欢的3个小时剪辑版本到如今不到90分钟的成片,相比于以往纪录片惯常的严肃严谨呈现模式,《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秉持真实自然的纪录片原则的前提下,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轻松的画风,记录了一墙之内修复师傅们的别样人生。萧寒导演称,“电影要通过电影语言叙事,它和剧集版属性截然不同。”

  电影版中不少新创作者因为对电影价值观的认同而加入,侯孝贤御用剪辑师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姚谦[微博]剧集版“路转粉”后主动联系导演,“竞聘”担任音乐指导并为电影主题曲作词,还推荐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著名盲人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著名海报设计师阿海更是在6张“国之匠心”的电影海报设计中表达了“粉丝”的诚挚问候。黄金班底保驾护航,使这部纪录片能够以全新气质和优质品质走上大银幕。

  看点五:贺岁档上映,看完“长城”看“故宫”

  大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12月16日国内上映,同档期上映的还有张艺谋导演的《长城》。与《长城》明星云集的阵容、大制作相比,《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朴素了许多。同为“燃”向电影,特效巨制的大片《长城》满足视觉刺激,是一种“外燃”,《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是一次心灵的旅途,达到“内燃”的效果,余味悠长。

  导演萧寒的上部纪录片作品《喜马拉雅天梯》曾创下超过1300 万票房佳绩;今年上映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以超过6000万的票房打破国产纪录片票房纪录。从市场的角度看,观众对于优质纪录片的接受度越来越大,这也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被看好的保障。

(责编: 荔枝)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