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以留守儿童为切入点的城乡失衡

2017年09月04日 00:50 新浪娱乐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尽管它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镜头美学,但说到底,它还是以留守儿童的故事为切入点,展现地区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写实影片。

《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最打动我的情节是,妈妈发现女儿在网吧刷夜后,默默地在外面等了一夜。在我的高中时代也发生过,有位男同学的妈妈,在网吧外等了儿子一晚,最后儿子在下早自习后,发现她在教室外的栏杆边哭。

  类似这样的诸多细节,是《米花之味》最为动人的地方, 尽管它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镜头美学,但说到底,它还是以留守儿童的故事为切入点,展现地区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写实影片。很多青年导演在创作头三部作品时,会选择熟悉的地方,而北京导演鹏飞则选择了离缅甸只有15分钟车程的云南傣族村庄。从电影来看,导演长达一年的生活体验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对威尼斯的观众来说,这里有不那么常见的中国。

  除了重峦叠嶂的山峰及其间的平原,还有蓝色的房顶,《米花之味》里是一个国家高速发展下的独特面向,它保有古老的传统,会有山神上身等民俗传统,也会有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浪潮对山村的影响等,而对于这些,影片都保有了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这也是导演作为外地人的客观视角吧。

  其实关于留守儿童的题材很多,包括今年早些时候,《米花之味》曾入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同展的还有另一部《笨鸟》,后者也是以留守儿童为题材,但却把落脚点立在了青春期的性与暴力之中,相对而言,《米花之味》的格局更大,且没有耽于个人的情感之中。

  在片子里,喃杭对于是非没有被明确地引导,她的好朋友在得了并不可怕的病之后,却被当地习俗耽误救治,特别讽刺的是,女孩去世后,她的家人关心的是募捐而来的钱会如何分配。

  所以也不能说影片完全没有态度,只是它藏了起来,交给了叙事。

  很多人喜欢那个诗意的结尾,我却比较喜欢结尾的前奏,一群人打鼓上山,而山上的庙却没开门,你可以知道互联网通讯发达的今天,这个小村庄依然没有改变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难测的发噱点,这些闪光更为吸引我。(阿辉/文)

(责编:kit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