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许鞍华:“姨妈”表达了我对时代的困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08:51 南方网
许鞍华:“姨妈”表达了我对时代的困惑(组图)
姨妈从住在上海

许鞍华:“姨妈”表达了我对时代的困惑(组图)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剧照

许鞍华:“姨妈”表达了我对时代的困惑(组图)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剧照

许鞍华:“姨妈”表达了我对时代的困惑(组图)
许鞍华在专访中表示,她并不认为“姨妈”的结局是绝望的

  到离开上海的生活,似乎正与影片海报上的字句对应:“最美好的生活不过如此;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

  记者手记

  上世纪80年代在大银幕上看到《江南书剑情》、《戈壁恩仇录》,印象深刻,只是那时候还不知道导演叫许鞍华。新浪潮时期的《投奔怒海》、《胡越的故事》到后来的《千言万语》,完全不像一个女导演拍出来的作品,林立于港片的黄金时代,亦有她独特的姿态。还有《倾城之恋》、《半生缘》则是许鞍华和张爱玲及上海之间的缘分。

  再加上《女人四十》、《阿金》到现在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是流露出许鞍华作为一个女导演的心路历程。电话里的许鞍华,很像现实里的“姨妈”,总是传来爽朗的笑声,带来很出乎意料的亲切感。比较令人兴奋的是,许鞍华证实了发哥的最后一个风衣镜头是有心安排的,怀有致敬和戏谑的双重意味。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等待观众发掘。所以《姨妈》即使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依然是一部对这个时代里一样怀抱茫然的个体有诚意的电影。《姨妈》里的斯琴高娃最后回到了东北鞍山,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许鞍华就生于鞍山。

  。

  基调

  我不喜欢无希望的世界观

  新京报:从影片上映以来的反响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下简称《姨妈》)应该是成功的,你对现在达到的效果满意吗,有没有留下遗憾?

  许鞍华:总体是满意的,遗憾当然有,影片还正在上映,让我全说出来观众就不高兴了,呵呵。影片为了进院线删节了很多,所以整体节奏会有些问题。另外,我原本要求做一些视觉特效,表现“后现代”这3个字,但由于拷贝制作不是我自己的班底,胶片的质感和颜色都没有达到我的要求,希望大家别说制作者在欺骗观众了(笑)。

  新京报:《姨妈》很容易让人联想你的《女人四十》,有点“女人五十”的意思,不过总体态度上似乎是从乐观到悲观了。

  许鞍华:《女人四十》很乐观吗?这个很悲观吗?我没有这么认为。其实姨妈最后回到东北是在表现一个时代的象征,可能观众看到她从大城市搬到破旧、寒冷的地方会觉得绝望吧。我认为姨妈是回到平淡,介于安然和绝望中间的一种状态,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怎么样,是很迷茫,而不是对生活绝望了。你看她和老公生活在一起,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像姨妈那样活着啊。如果大多数观众认为影片基调是悲观的话,我会认真想想,搞清楚哪里出了问题,因为我拍摄时不认为这是个绝望的结局。

  新京报:有观众问,导演你让姨妈的爱情最后破灭了,同为女人,为何这么狠心(笑)?

  许鞍华:她的爱情一开始注定是不行的,都能看出来她自己也不坚决,其实分开对她来讲会更好。不然周润发每天吃她一斤小排骨,而且还不付钱,姨妈不要难受死啊。角色是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拍摄和故事没有多大区别,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当然我不喜欢无希望的世界观,所以看了也很不忍心,很希望不是这样的。

  新京报:这和你自己的创作心态变化或叙述对象从香港转向内地,有没有什么关系?

  许鞍华:这和叙述对象转换关系不大,主要我的创作心态和10年前不一样了,我感觉这个时代,它是如此的动荡、人心是如此的不安。以前的人们生活中也有困难,但大家会想办法解决,现在的人都搞不清楚困难是什么,该怎么反应,《姨妈》表达了我对时代的困惑。

  解惑

  确实有向“小马哥”的致敬

  新京报:结尾的安排可能对姨妈来讲是一种解脱或自我惩罚,但在现实中还是不太可能发生,说服观众有点难,你认为呢?

  许鞍华:可能我们缺了一场她为什么回东北的戏,可能姨妈和女儿谈了一次话,也许是她感到内疚想要回去,影片没有仔细交待她的心情。不完全是因为物质上支撑不下去了,因为姨妈可以去当英语家教,我认为姨妈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但我是故意没有交待她的心情,其实周润发也有可能没有骗她,片子里也没明确说到。我在此处挖了一个洞(留白),有些洞观众会问到,有些洞就被忽略了。

  新京报:从《上海假期》到《半生缘》,你已经不止一次拍摄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而且您似乎对上海的弄堂更感兴趣,而不是快速发展中的高楼大厦。

  许鞍华:单从《姨妈》这部影片来讲,姨妈根本就没有享受到上海高速发展,我一直没让姨妈离开弄堂的环境,等她要离开上海,才在出租车里发现这个城市她从来就没有介入,那些高楼大厦和她一点关系没有。选择弄堂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我不喜欢拍高楼大厦,那些流线型的东西我一开始拍戏就不喜欢,我有很浓重的怀旧意识,弄堂对于我来讲很有魅力。

  新京报:斯琴高娃的气质其实不够上海,当然她在片中的演出很精彩,但对上海观众来说,他们还是一眼能看出来女主角不是上海人,这点您觉得有影响吗?

  许鞍华:应该还好吧,这部戏不只是拍给上海观众看的,整体观众接受比只有上海观众偏爱会合算些。如果选一个上海女演员,或许演技和斯琴高娃一样好,号召力却不够,综合指数上斯琴高娃分数最高,尤其她身上巨大的戏剧感觉。

  新京报:潘知常这个角色在创作初期你就觉得非周润发莫属?他的最后一个镜头,披上风衣退出视线,简直令人想起二十年前的小马哥,不知道这样的细节是有意还是无意?

  许鞍华:一开始没有指定周润发,只是梦想能找他演,因为他具备了浪子、有魅力的男人、小人物等特色,有的演员可能只有浪子和小人物两项,但缺少明星魅力。当时周润发的客观环境几乎不可能出演我们这部成本不高的电影,但电话打去之后他竟然答应降低片酬演出,我很高兴。

  周润发最后一个镜头,我们确实故意弄的,既有致敬更有戏谑、讽刺的味道在里面。除了这个镜头,我们还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那个老年痴呆症老奶奶庄严地走上救护车,就是向《欲望号街车》致敬,但观众看不出来,我们过干瘾。那个给疤脸女孩的CD本来也是有讲究的,后来和久石让商量后,为不打破整体效果,换回电影的主题音乐。

  新京报:《姨妈》里两次出现的大月亮肯定会让很多观众感到困惑,虽然可以有很多理解方式,但我们还是想听一听导演自己的想法。

  许鞍华:月亮是重要的感情点,是电影情节转折时不同调子的东西,应该是有超现实东西出现,才不会让影片过于悲伤,有种神奇的感觉。大姨妈看到的月亮,我认为是为了安慰病房里的她,人生病的时候会很孤独,有个大而亮的东西让心灵温暖,我想人在病房里肯定要朝窗外看,设置一个象征的话,月亮比较符合逻辑。宽宽看到的月亮,他要开始自己的人生了,想着自己最关心的东西———爱情,爱情到底好不好不重要,月亮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另外,也可以这样想,月亮一直望着地上的苍生,月亮是一成不变的,但苍生却过着反复无常的生活,这也是哀愁的一种象征。

  合作

  李樯比我更“不正规”

  新京报:和内地编剧合作应该是第一次吧,在观念的磨合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或者说碰撞中有没有出乎意料的火花?

  许鞍华:没有什么困难和隔阂吧。可能在传统的观念里,内地的电影工作者是严肃、正规的,但我觉得李樯比我更不正规(笑),他的想法更前卫、更后现代。本来我没想让潘知常的出场唱女声的,但李樯说反串女声会更精彩,这样周润发的出场就有了特别好的感觉。

  新京报:这些年来,在内地和在香港拍片您感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许鞍华:这与合作的机制有关系,合拍、协拍不一样,不同的地方拍也不一样。比如天津厂、上海厂之间的区别,比内地和香港的区别还大。现在香港回归10年了,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前香港是优势,在合拍中占主导,现在内地成优势了,我自己感觉有点“寄人篱下”了,也可能我年纪大了更谦虚了吧(笑)。另外有一点的是,在内地筹拍、拍摄都还好,但一到后期制作、发行都一片混乱、动荡,这也说明内地的电影工业不成熟,没形成流水线,造成了前后脱节。但不管内地是什么样的,我永远站在保护电影的角度,其实在香港发行商和制作商也有矛盾的,他们也不接受不能大卖的电影。

  新京报:不知道导演的下一步计划目前有没有方向?

  许鞍华:有几个案子,但要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最后的票房结果吧,如果收益良好,我下部计划操作起来就从容点,反之就难点。接下来的计划都是和《姨妈》类似的风格,我现在不会再尝试很多类型片,比如枪战、武侠,因为有很多拍得比我好的导演,我是无法超过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