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王之军读解李安电影《与魔鬼共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5日21:26  金羊网-新快报
编剧王之军读解李安电影《与魔鬼共骑》(组图)
李安

编剧王之军读解李安电影《与魔鬼共骑》(组图)
《与魔鬼共骑》剧照

  王之军 导演/编剧

  李安《与魔鬼共骑》在文艺青年中远不如《冰风暴》那么为人熟知。这两部电影最可以代表李安拍摄西片的风格,《冰风暴》讲述距离现在不是很久远的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而这部《与魔鬼共骑》却大胆到去表现南北战争时期的场景和故事。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李安的野心之作,当然,所带来的成就和关注度并没有断背山(编剧王之军读解李安电影《与魔鬼共骑》(组图))》高。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与魔鬼共骑》奠定了李安拍摄美国电影时的风格。

  在“父亲三部曲”中,李安运用的矛盾元素是中西文化的碰撞。拍摄西片以后的李安,渐渐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层层矛盾展现出来。《冰风暴》中美国的战后文化与新兴的女性主义相互碰撞,产生了最为疯狂的一个年代,从政治,从性,都进入了一个转换期。《断背山》是在说非传统性取向的情感与传统情感的碰撞,这也是美国最常见的问题和话题。《与魔鬼共骑》则是在说两种美国精神,两种美国人的追求:一种是开拓精神,独立、自由、民主;另一种则是像科恩兄弟电影里所说的逃避、孤独,也就是美国文化中的“垮掉的一代”和“督爷”。这两种追求的根本,就是南北战争的起源。所以,李安转手来拍这部影片,主要就是想寻求美国人自身的矛盾。《与魔鬼共骑》才是李安真正对美国文化和美国历史的感悟。

  如果说《冰风暴》是残酷的,是对美国文化的一种挑战和批判,那么《与魔鬼共骑》更多的是在进行着一项对美国文化的传承工作。这本来是可以讨好美国观众的一个题材,但是却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李安在处理西片的情节上,很大程度上还是惯用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与魔鬼共骑》中,感情间的纠葛是他最着重描绘的。影片在置景和语言的考究上都很下工夫,其细致程度并不亚于《理性与感性》。可惜,后者只是在表述爱情,《与魔鬼共骑》却是在承担着恢复历史的责任,并且,恢复历史的同时还要给出一个导演的历史评价。在这两点上,李安在影片里所做的很不够。

  《与魔鬼共骑》是含蓄的。这种含蓄使其变得平常,而且也使情节易于让人接受。可是,影片却缺乏应有的明显的说教成分。影片置身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感情纠葛和人物的性格转变上,可以说是战争环境下的一个人的成长史。这个故事本身是在对南北战争进行一种批判。李安将自己这个亚洲人的想法融入到自己的影片当中,借由稚嫩的托比·马奎尔的转变来达到自己的阐述目的。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被弱化了的说教情节使得影片无法震撼人心。我们可以将马丁·斯科塞斯纽约黑帮(编剧王之军读解李安电影《与魔鬼共骑》(组图))》与其作一个比较,前者也不是直观去描述南北战争的状况,而是借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所饰演的黑帮之子来批判战争、批判社会,继而把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讲述出来。而影片中最后一个场景的体现也远比《与魔鬼共骑》的最后一个隐喻镜头有震撼力、说服力。

  从《与魔鬼共骑》开始,李安所拍摄的西片的风格有所定型。与《冰风暴》最为相似的地方就是在拍摄季节的选择——主要的戏都是在冬天——而且过程都是冷冽氛围凝重,刺激人心。加之后来扬名奥斯卡(编剧王之军读解李安电影《与魔鬼共骑》(组图))电影节的《断背山》,也是拍摄在冬季的山岗上,这不难看出李安在处理西片的风格上,都选择了一种旁观的,冷淡的态度。这与他拍摄“父亲三部曲”时的姿态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李安拍摄“父亲三部曲”所得到的成功是得益于他情感的灌入,而拍摄《与魔鬼共骑》等西片的时候,所支撑下去的,是自己的冷冽的看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