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钢琴课》的风靡,新西兰电影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年对于新西兰电影又是重要的一年,因为轰动全世界的电影《指环王》正是由当地导演彼得.杰克逊在新西兰境内拍摄以及制作完成的。这部电影的成功,证明了新西兰电影在向世界电影进军的过程中,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人
口300多万,其中81.1%是欧洲移民后裔,12.5%是毛利人,还有13万多华侨华裔人口。
新西兰是一个有着怡人风景的国家,它拥有风格多样和易于到达的外景地,尤其是山海呼应的首都惠灵顿,按照毛利语里的传统比喻,新西兰南北两岛里,北岛是“一条大鱼”,而处在北岛最南端的首都惠灵顿正是这大鱼的头部,它朝着库克海峡,与南岛隔海相望。惠灵顿海湾向北岛里面划出一个半圆的弧形,波涛浩瀚的南太平洋在海湾里休息下来,变成大鱼的圆眼睛。城市紧依着海湾,沿着海展开。《指环王》三步曲的外景均是在这里完成。
历史的印记
新西兰电影的起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从1920-1940年间新西兰共摄制了二、三十部影片,主要以地方喜剧和毛利人的传说为题材,向观众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其中最好的一部当数描写毛利人与移民战争的影片《雷威的最后防线》,由新西兰电影的创始者达尔.海华德导演。1936年,新西兰政府创办了一家新闻纪录制片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每年能够生产短新闻片15-20部。40年代末期及其后一些年月里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和风景片。这期间故事片生产没有得到发展。在1940-1976年,新西兰虽然只生产了6部故事片,大部分作品都有一定价值,例如:表现土著人与欧洲人爱情故事的《冲破障碍》(1952,R.米兰斯和约翰.奥谢导演)、刻画新西兰青年形象的《私奔》(1964,约翰.奥西亚导演)和描写冒险活动的《不要让这难为你》(1966),这个时期产生了被誉为“新西兰电影之父”的导演约翰.奥谢,其开山之作不仅艺术上值得肯定,对当地政府所采取的种族歧视政策也予以了抨击。之后,他又主持成立了新西兰电影委员会。由于国产片在新西兰国内发行收不回影片制作费用,70-80年代摄制的影片首先是依靠出口获得收益。1977年,新西兰电影的创作出现了突破。这一年里拍摄的《独舞》(T.威廉姆斯导演)和《野人》(G.墨菲导演)。1978年,新西兰成立电影委员会,国家对电影业增加了资助,这时,有了支持的新西兰电影产生活力,1979年拍摄的《皮下》(G.史蒂文导演)、《中世纪的盖布》(D.雷德导演),1982年R.唐纳森执导的心理片《旧车宫殿》,1983年,导演G.墨菲拍摄的故事片《报复》均是优秀的作品。
新鲜的活力
新西兰虽然不大,却交通发达。同时,这里还拥有着众多自由开放,有创新精神、高水平的劳动力,代表当前最高技术水平的世界一流的设施和一些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手绘动画及电脑特技制作公司。其次,新西兰电影一贯具有创意构思灵活、工作及时和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等优点。80年代后期以后这些方面促成了许多国际合作,并与国外建立了良好的投资关系。外国影人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在新西兰摄制了许多影片,其中包括《钢琴课》、《导航者》、《天生此物》、《曾为勇士》、《恐吓者》以及《桌上天使》等。国际间的合作犹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促进了新西兰电影的发展,也为新西兰电影生产的所有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之后的十多年间,在新西兰拍摄的故事片大约有100部,新西兰故事片出口到40多个国家,进入所有的主要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市场,荣获90多项国际大奖。
新西兰本国影视制作人员在参与合作拍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使他们有足够的实力迎接挑战。同时,新西兰政府对民族电影业也十分关心,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民族电影业的发展。新西兰每年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有奥克兰国际电影节和惠灵顿国际电影节,2001年,惠灵顿国际电影节有100部影片及50部短片参展。新西兰电影委员会作为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为了拍摄和向国外推销国产影片提供支持,该委员会每年拥有1200万新元的预算,其中70%用于故事片的生产,20%用于市场营销,其余10%用于短片拍摄。目前新西兰每年拍摄完成的故事影片有7-8部。除去运作本土电影发行外,新西兰电影委员会还倾注较大人力和物力开发国际市场,每年都参加洛杉矶、戛纳和米兰三大电影市场,并能取得较满意的成交额。
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新西兰电影的题材也在走向多样化。新西兰人自称为KIWI,和岛上的KIWI鸟同名,新西兰人闲情万种,晴日海上的风帆、静谧农场里的奶牛,围巾族的大学城文化,露营拖车的生活方式等等都成为电影的素材,如2000年影片《牛奶的代价》(哈利.辛克莱尔导演)就讲述了男人、女人和一百多头奶牛的故事,诙谐幽默,充满喜剧风格,成为新西兰电影在国际影展上的常客。还有那部讲述纯烈真挚情感的《钢琴课》早已风靡世界各地,在戛纳捧回了金棕榈奖杯,同时,这部影片也是新西兰女性电影的一个标杆,之后的女导演凡尼沙.亚历山大的《玛姬和罗丝》就毅然举起了“女性电影”的大旗。当然,新西兰的毛利族群、橄榄球队这些传统题材也在继续显现它的魅力。在一部受到国际影坛认可的影片《战士奇兵》(1994,李.塔玛霍利导演)中,就以新西兰最大都市奥克兰贫穷郊区里的毛利族群为背景,该片曾被评为美国《时代周刊》1994年十大最佳影片之一。
丰收的喜悦
新西兰不是文化大国,这与历史有关,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新西兰人积极参加各项艺术、体育、文化活动。所以,新西兰有成熟的电影消费环境,大多数影院设施先进、环境幽雅,吸引了众多观众,全国300万人口,平均每人每年看5场电影,电影院观众人次在全世界排名第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西兰裔电影工作者向好莱坞发展,他们除了自身获得荣誉外,也使新西兰的电影因此而受到世界的关注。当73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授予了新西兰裔演员罗素.克劳时,新西兰的总理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盛赞克劳取得的“突出的成就”。《战士奇兵》的导演李.塔玛霍利到好莱坞后拍摄了《CIA惊世大行动》,《1997?不?立》,和《全面追击令》,今年又授命拍摄第20集007影片,成为好莱坞的热门人物。当然,红透半边天的,在新西兰电影史上取得最高成就的还要属彼得.杰克逊,他80-90年代是新西兰电影界颇有声望的导演,他擅长拍恐怖喜剧《群尸玩过界》(1992)、《罪孽天使》
(1994)、(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6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恐怖幽灵》(1996)。1998年,彼得.杰克逊的大制作《指环王》三部曲开拍,这部魔幻风格的影片在景色纯美的新西兰拍摄,充分展现杰克逊以视觉见长的鬼才天分,凭他那大胆的幻想风格和敏锐感觉,并结合全新的电脑科技制作,将那个充满神秘幻想色彩的史前中土世界鲜活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拍出了影史从未有过的视觉奇观。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已经放映的第一部就拿下包括奥斯卡13项提名在!
内的20多项荣誉。这无疑是为处在良好发展势头的新西兰电影注入了一支强心针,激励更多的新西兰导演向世界电影进军。
新西兰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电影专业人员包括李.塔玛霍利、珍.康萍、彼得.杰克森、万桑.沃尔、萨姆.奈尔、罗杰.高纳森、戈尔夫、默菲等。这些导演凭借新西兰与国际电影工业间众多的合作机会,向世界展示了日渐崛起、蓬勃发展的新西兰电影,同时,他们因为良好的英语环境,又迅速吸收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将自己溶入世界化的潮流之中。
当我们欣喜的看到新西兰电影取得的成就时,也同时看到了新西兰电影在争取国际化认同中所走过的艰辛的路途,这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面临亟待发展的中国电影业所借鉴和学习。(薛宁)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