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太空遨游》
(2001:A Space Odyssey,1968)
串联该片剧情的是三块巨石,一块出现在远古时期,它启发了人类的祖先如何使用工具;第二块于2001年出现在月球上,第三块在影片结尾处出现在木星的行星轨道上。但这
不是一个宇宙探险的故事,它甚至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首富有哲理味的交响乐。导演库布里克和编剧亚瑟.克拉克一方面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了有关的科学证据,力图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内行的推敲,另一方面,他们淡化了电影的叙事功能,直接用视觉形象来揭示人类和宇宙的奥秘。
《骇客帝国》吸引了众多的男性影迷。
《骇客帝国》
(The Matrix,1999)
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史和美国电影史的观众,这无疑是一部开天辟地之作;其实,创新并不是它的长处,该片汇集了来自神话、宗教、传奇、文学等几十处“典故”,连那个尼欧躲子弹的静止旋转镜头也不是它首创,之前的电视广告中曾用过。但这无损它的成就。《骇客帝国》棒就棒在它把那些四处借来的灵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的内涵异常丰富。
该片不是创意的胜利,而是实施(execution)的胜利;能想得出来固然是好事,但能做出来才是真本事。多维化时间和空间的可能性早就有人探索过,但《骇客帝国》第一次表现得如此生动逼真。瓦乔夫斯基兄弟对于题材的满腔热情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银幕形象感染了观众。东方式武打动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2002)
比斯氏的其他科幻片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和科学性。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1982,导演版,1993)
该片探索的主题类似《AI》,但有点含糊不清。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退休警察应聘消灭揭竿而起的机器人,但他最后却改变了对机器人的看法。
影片的布景非常出色,导演雷德利.斯格特一如既往把重心放在形象上,塑造了一个对人类未来绝望的世界。
《星球大战第四集》
(Star Wars Episodes IV,1977)
开创新纪元的科幻影片,代表着科幻片的一座丰碑。影迷对该片的热爱已发展到宗教狂热的程度,曾有影迷团体试图注册为宗教组织。
《终结者Ⅱ》
(Terminator2—Judgement Day,1991)
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为该片的人物塑造插上了翅膀。虽然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值得推敲的地方,但影片中的那两个机器人(阿诺和T1000)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一部精彩的动作片,除了开拓性的电脑特效运用,潇洒的风格也使它占据同类型电影的前列。但不少美国影迷认为,1984年的第一集在科幻片历史上的地位更高。
《盖特加》
(Gattaca,1997)
当人类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消除任何缺陷时,世界上的人都会长得像伊森.霍克、乌玛.瑟曼和裘德.劳那样。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天似乎已经不远了。但它的副作用呢?
《人猿星球》
(Planet of the Apes,1968)
不是去年那部重拍的动作大片,原版虽然略显粗糙,但其思想性如同一把利剑,尤其是男主角意识到原来自己所在的地方是核武器毁灭后的地球,堪称影史最绝的结尾。
《沉睡者》
(Sleeper,1973)
伍迪.艾伦的搞笑喜剧,讲一个在1973年被冰冻起来的人两百年后醒过来,他所遭遇的稀奇古怪事情。这是艾伦对当时美国社会现状的嘲讽。影片没有昂贵的布景,更没有特效,有的只是编导那发达的幽默细胞,为有志于科幻片的独立影人作出了学习的榜样。
《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1996)
把库布里克的模式颠倒过来,把天平从思想性一侧移到娱乐性一侧,仍以一流的特技为号召,但非常重视组合式人物的塑造,得到的结果就是这部近乎完美的暑期大片。
《独立日》讲一个一点也不真实、但决不乏味的消遣故事,外星人被定位成坏人,地球人同仇敌忾,为了保卫家园而共同抵抗那八爪鱼式的敌人。该片似乎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源泉,真是既可爱又可笑。周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