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布什,肯定不会选在奥斯卡之前开战,让战争错过奥斯卡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人们要看战争,好莱坞有一堆战争片,各种型号的都有,而且看完之后不会血溅衣服,能干干净净地回家,而战争爆发呢,不但没得看,而且在亲身经历之后人们对于战争的记忆碎片还会让好莱坞在很长时间段里都得避讳似地对战争缄口不言。这也是由本届奥斯卡主持人斯蒂夫-马丁主演的《把房子闹翻》(Bringing Down the House)能连续两周成为票房冠军的原因。
但我不是布什,所以奥斯卡很有可能在宣布最佳影片的那刻被取消--人们的歌舞升平便成为了最终幻想。
不知道今年为奥斯卡开出的赔率里是否有“取消”这项,如果暂时我们还可以完全将悬念放在哪部影片获奖上,那预测还是要比开奖来得有趣--因为预测是我们自己控制,而开奖是别人控制。
最佳影片
《芝加哥》:5
《纽约黑帮》:4
《时时刻刻》:3
《钢琴师》:2
《魔戒2:双塔奇兵》:1
人人都说奥斯卡,其实愿意并有能力说的也不过是最佳影片。好玩的是本届奥斯卡在这一奖项上的提名完全可以按照阶梯顺序进行排列。
最容易被淘汰出局的显然是《指环王2-双塔》,虽然这部史诗是提名5部影片中最不容易让人睡着的电影,虽然它的宏伟壮丽和所展示的“爱人类、爱和平”好孩子主题也是奥斯卡所喜爱的,但新线公司毕竟不是米拉麦克斯。去年《指环王》第一集就在13项奥斯卡提名的虚假繁荣中最终只捞走了4个技术奖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提名最多,获奖最少的电影。没有米拉麦克斯对奥斯卡的超强控制力,并且在奥斯卡前夕很多赔率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旧处于劣势,所以无论你怎么喜欢《指环王2-双塔》,奥斯卡都不会就此依了你。
《钢琴师》什么时候可能获奖?美国被炸得比“911”还惨,美国人也被拉去集中营,失去养尊处优的优越,并且经过了几年时间的伤口愈合,那么《钢琴师》绝对可以成为更伟大的《辛德勒名单》。“911”后整个美国娱乐业都站到了白宫的一边,这再次明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娱乐附属于政治。奥斯卡的“大美国征服主义”和戛纳的“电影世界杯”从来都水火不容,但今年无论是金球奖还是奥斯卡都将去年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钢琴师》列入了最佳影片的提名。这是给戛纳所代表的欧洲的暗示,还是给曾经因为不堪回首纳粹阴影而放弃了《辛德勒的名单》的波兰斯基以勇气,亦或是表彰逆水行舟,从好莱坞向欧洲进军的艾德林恩-布洛迪?奥斯卡像美国一样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任何的煽情都是被有目的地吹捧出来的,只是现在的局势是,美国要打别人,不是别人打了美国。
《时时刻刻》和《纽约黑帮》的艰深不止郁闷了一两个人。前者出自非通俗读物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维多利亚气质浓郁的《时时刻刻》不吝啬的大段大段的伍尔夫语言,整部影片的高深不言而喻。就像约翰-列侬那句著名的“女人是世界的黑人”一样,男人和女人的矛盾与世界的矛盾摆在一起,总是能让人忘却阶级、种族和对立,女人是一种柔化武器。美国试图将“好莱坞女人”与“世界女人”的概念模糊化,这就像当年美国将“爱国”与“爱美国”同化一样。女人不再和男人对立,而是作为美国与世界概念同化的武器,而且这样委婉渐进的方式明显得到了尊重女性、温文尔雅的欧洲人的认同。
奥斯卡需要表彰女人还是需要表彰美国,这就是《时时刻刻》和《纽约黑帮》之间挑选的标准所在。站在电影内容的立场,《纽约黑帮》明显比《时时刻刻》刺激,而且马丁-西科塞斯关于美国的建立理论虽然为国人所不熟悉,但奥斯卡评委口袋里揣得却都是美国户口,他们对于美国的热爱绝对要强于对一个英国女人的热爱。站在电影之外的立场,奥斯卡毕竟是一个有游戏规则和允许作弊的奖项,投机远比硬拼来得实在。很简单,《纽约黑帮》是米拉麦克斯的亲生儿子,《时时刻刻》是跟派拉蒙公司一起生的,米拉麦克斯这个“奥斯卡杀手”的倾向路人皆知。
之所以在所有选项中都没有后路地将《芝加哥》放到最佳影片的宝座地位,是因为从5部提名影片来说,只有它才像得奖的样子。它不是用来疗伤的芬必得,也不是《音乐之声》里面唱唱跳跳做幸福状的儿童简谱,它将歌舞片形式和电影故事结合,其中对百老汇的谐趣反映、台词与歌词的双关“笑果”、演员卯足劲的表演,都让这部电影的获胜指数居高不下。13项提名在奥斯卡提名史上也仅仅比《泰坦尼克号》和《彗星美人》1项,与《乱世佳人》、《莎翁情史》、《阿甘正传》等影片并列第二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米拉麦克斯的压箱法宝,已经在金球奖等电影大奖上拿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奥斯卡不会在这个项目上与众人的意愿背道而驰。
最佳导演:
马丁-斯科西斯(《纽约黑帮》):4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师》):4
罗伯-马歇尔(《芝加哥》):3
斯蒂芬-戴德利(时时刻刻》):3
佩德罗-阿莫多瓦(《对她说》):3
如果这个奖项存在补偿机制,马丁-斯科西斯也许并不是最需要被补偿的人,虽然他对奥斯卡的叨念已经让他花白了头发,但罗曼-波兰斯基如果能在奥斯卡上领取奖杯,会比斯科塞斯哭得更凶。
一个在美国耍流氓——跑了,一个在美国“洛丽塔”——还没被抓,罗曼-波兰斯基和杰克-尼克尔森在奥斯卡的提名对其本人来说不过是家里又多了一座奖杯,而对于奥斯卡来说,这却是“少不足死”奥斯卡里程碑式的第二春——以才服人,而不是“以德服人”。当我们还在暗自偷笑如果波兰斯基如果得奖,还没有领到奖杯的时候就已经被美国警察给抓起来了的时候,斯科塞斯基本上是没有对手的。但波兰斯基当年强奸的小女孩已经表示原谅他当年的行为,并希望能看到他更好的电影,这样的“国际煽情主义”绝对比《钢琴师》效果更好。借用一尊奖杯的颁发给战争一个借口——美国的大门朝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敞开,美国人是不计前嫌的。一个奖杯对美国也许无足轻重,去年它可以宽容地把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都给了黑人,如果奥斯卡能在电影之外发挥作用,为什么不呢?而且米拉麦克斯的宣传攻势明显过了头。
虽然我很欣赏罗伯-马歇尔在初次正式执导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成熟与稳健,但他明显没有斯蒂芬-索德伯格的名气和手段,最佳导演是一个可以一本万利的奖项,所以让大多数孩子挨到就差一点丧失激情的时候,一个最佳导演奖的鼓励便像雪中送炭一样“泯恩仇”。
至于佩德罗-阿莫多瓦,他得的奖太多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离得太近了。
最佳男主角:
丹尼尔-戴-刘易斯(《纽约黑帮》):4
杰克-尼科尔森(《关于史密特》):4
迈克尔-凯恩(《沉静的美国人》):3
艾德林恩-布洛迪(《钢琴师》):2
尼古拉斯-凯奇(《改编剧本》):1
给别人机会也就是给自己机会。奥斯卡对于演员的过去十分计较,特别是有过“奥斯卡史”的人,关卡设置得十分严格。但本届奥斯卡却明显对历史百无禁忌。杰克-尼科尔森不用说,已经是两届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丹尼尔-戴-刘易斯也曾经凭借《离开拉斯维加斯》、《我的左脚》获得过影帝的头衔,迈克尔-凯恩也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座上客,只有艾德琳-布罗迪对它来说是个新鲜的陌生人。不光是男人,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也都是奥斯卡的常客。突然对演员多样性的满不在乎的确是一件奇怪的事。
本以为杰克-尼科尔森有无人可敌的胜算,《关于史密特》没有被最佳影片相中,天才导演亚历山大-佩内也无缘最佳导演的竞争,那么这部2002年的诚意之作如果不在这里得到补偿就说不过去了。杰克-尼科尔森在影片中的表现无可挑剔,他已经从当年愤怒的年轻人成功地开始变成了没人怜爱自找慰藉的老人。但也许荣誉的可能性来得太猛烈了,我们厌倦了评委们也厌倦了。另一个被我们所热爱的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声势明显有奋起直追之势。
首先是刘易斯的演技更令人惊喜,这个戏精演什么都能找到自己的黄金分割位,《纽约黑帮》中的表演让我们看得瑟瑟发抖。他的人缘好得让观众和媒体给了他更多的“悲情”,似乎奥斯卡每年不选他都是一种罪过。
迈克尔-凯恩和尼古拉斯-凯奇在这场争斗中多少有些鸡肋的嫌疑,他们不是演得不好,只是他们不会制造那么多的拥趸者,他们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也不会给浮躁多过理智的现代人以平静的欣赏,所以他们不过是奥斯卡美丽而无用的点缀。
最没可能获奖的便是奥斯卡的新人艾德琳-布罗迪,因为一个新人要在一群衣冠楚楚的前辈面前赢得头奖,需要比平常奥斯卡付出更多能力和手段,因为这次的奥斯卡摆明了要给历史一个交代——我选出来的人,多少年之后还是在发光。
最佳女主角
尼科尔-基德曼(《时时刻刻》):5
瑞妮-齐威格(《芝加哥》):4
朱丽安-摩尔(《远离天堂》:4
黛安-莲恩(《不忠》):3
塞尔玛-海耶克(《弗里达》):1奥斯卡女人一回头,吓死路边一头牛。就像人们玩笑中的理科女生,奥斯卡对于女人在相貌上的奇特要求一直为人所不理解。好好的漂亮女人非要去变性(《男孩不哭》中的希拉里-斯万克)、残疾(《钢琴课》中的霍莉-亨特)、邋遢(《永不妥协》中的朱丽娅-罗伯茨)、裸露(《死囚之舞》中的哈莉-贝瑞)才能赢得奥斯卡的承认。在一个号称自由公平的国家,对于女人在电影中的“走样”要求一直是奥斯卡挥之不去的爱好。
也许去年是姐姐妹妹站起来的一年,除了大量女性电影占据好莱坞外,在美国打拼的姐妹们也以群体作战的方式将好莱坞变成了女人的作乐园。《芝加哥》里的凯瑟琳-泽塔-琼斯、瑞妮-齐威格的漂亮姐妹连;《时时刻刻》里的尼科尔-基德曼、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一堆枚不胜数的现在美女和过时美女都可以用自己的脸蛋和单纯演技来获得奥斯卡的提名承认,除了尼科尔-基德曼装上了一个假鼻子,但她还是漂亮和大体安然无恙的。
尼科尔-基德曼不同,她其实与朱利亚-罗伯茨很相似。给漂亮的又能在屏幕前恰如其分地自毁形象的女人一个奖励,也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罗伯茨没有得奥斯卡影后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她已经是了。像杰克-尼科尔森、克里斯-库帕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他们的资历和演技已经不能让人对他们说“不”了。
瑞妮-齐威格的人缘好得让人惊讶。这个不漂亮又没有绯闻的女人却可以可以时时刻刻被人关注,在奥斯卡越来越近的时候,她的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各大娱乐杂志的封面上。也许正是一个看似低调和弱势的女人,才容易累积到更多的关注,就像《芝加哥》里她所扮演的角色一样。
黛安-莲恩在《不忠》的演出说新鲜算不上,说演技也不显眼,影片本身就是一部温吞的家庭教育题材,而好莱坞也因为一度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成批量地培养了这种家庭女演员,所以即使有新闻说她的呼声大有增长之势,我也不愿意相信奥斯卡会老到这个地步。
最佳外语片
《英雄》(中国):4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墨西哥):3
《没有过去的男人》(芬兰):3
《情陷非洲》(德国):2
《祖斯与佐》(荷兰):1
于情,猜《英雄》是最易讨好的;于理,面对明显就是给《英雄》铺路的提名名单,其中的蹊跷大家心知肚明。让我们设想一个即将煽情的片段:全中国人民可能守在电视机面前,等待奥斯卡颁奖嘉宾宣布最佳外语片是《英雄》的刹那,然后万众一心地高呼胜利。这是越来越有可能的事,据说央视因为《英雄》加盟,已经在跟拥有奥斯卡颁奖礼独家转播权的美国ABC公司秘密谈判准备直播15个小时的奥斯卡;《对她说》、《上帝之城》等的集体缺席,几乎将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变成给《英雄》铺路的废纸。每个人都告诉别人,为了“天下”,放下屠刀,只不过一人有一个“天下”。其实张艺谋1990年凭《菊豆》就曾获过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李安的《卧虎藏龙》已经代表国人夺得最佳外语片,我们耿耿于怀的最佳外语片情结,本质上不过是对奥斯卡的美国文化的又一次依恋。
但奥斯卡在最佳外语片上的传统便是出其不意,能在《黑暗中的舞者》和《天使艾米丽》受宠的2001年和2002年分别选择《卧虎藏龙》和《无主之地》,如果说奥斯卡还剩最后一匹黑马,那它一定诞生于最佳外语片。墨西哥影片《阿马罗神父的罪恶》的张扬更多是搭乘了《衰仔失乐园》的国籍顺风车,对于神父以及所代表的宗教的质疑,通过对外语片的表彰来进行肯定,不但保险而且能让自己不失深度。
只有芬兰的《没有过去的人》是用黑色幽默平和地调侃为压抑的社会所迫做出极端行为的不幸的小人物,而不是怀揣着仇恨和抱怨。仇恨常有而微笑不常有,《没有过去的人》也许是最不会让人睡着的外语片。(另注:以上影片评分的含义为,5:最佳面相、4:再迈一步、3:等待奇迹、2:命若游丝、1:来“卡”一游)新浪特约撰稿/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