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安 有诚意地去找钱
导演《惊蛰》进入今年柏林电影节“最优秀电影”评选单元
很早就计划把这部影片送到柏林参赛,但是投入200多万的资金太紧张,后期都没怎么做好,直接导致没能进入竞赛单元,太可惜了。但对于我这样的年轻导演来说,能到柏林
电影节,品质真的也就到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影片很有讨国外人喜欢的嫌疑,但它的的确确都是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我是带着诚意去表现中国的农民。参与柏林电影节这样的国际知名影展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先不说赚钱,找机会来表现自己,才能找到投资,才能把自己喜欢的电影继续拍下去。不然,年轻导演是很难有机会拍片,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巩俐 评委不能左右影片是否获奖
出任2000年柏林电影节评委,多次在柏林电影节获奖
作为评委本身真的对影片拿奖并没有什么影响,国外那么多A类电影节,每一个都有各自的特点。奥斯卡是美国人民的影片颁奖,威尼斯、戛纳比较注重文艺,而柏林电影节则是力图在商业和艺术上平衡。中国的影片能在国际上获奖当然是好事,至少都是在世界整体水平线上对中国电影的肯定。
李杨 获奖是个意外
导演《盲井》获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我很早就开始拍记录片,自己也演过影片,但是我一直的梦想就是一定要拍电影。影片送到柏林电影节的机会很偶然,一个朋友来看了样片就强烈建议应该去参赛,结果也出乎意料。刚开始在柏林没有任何人认识我们,我们不是名人,也没什么名气,他们都是通过影片才知道我,这是我特别自豪的地方。记得当时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评价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影片,他让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另一面,不同于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能让我们更立体地感受到中国。
娄烨 不是专门为拿奖拍片
《周末情人》《苏州河》《紫蝴蝶》等影片都在国际上参展、获奖
专门为拿奖拍片,你看像吗?我要为拿奖肯定得拍张艺谋那样的,拍一个得一个,这片可没有什么中国特色。获奖可能是运气,法国评论界喜欢《苏州河》、《紫蝴蝶》这样的片子,我挺高兴的,因为我不是特意拍给他们的,没怎么考虑民族的因素。而他们能这样喜欢,也许说明他们对中国电影的看法有所转变。其实在圈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导演需要到国际影展上找到投资,这些东西你不争取,会有其他人去争取,为什么不去拿来好好为自己拍片服务?
王小帅 学者自我夸奖
2001年2月,导演《十七岁的单车》获2001年第5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这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第一次入围柏林
人都有工作不顺,境遇不顺,不被人认可的时候,我都觉得无所谓。我的电影拍得牛不就完了呗!有些东西没法说。像我2001年的时候,从柏林回来,国内都不报道。我在柏林拿奖,喝香槟,回家了就喝一口冷茶。这些事,我都一笑而过了,再接着拍电影。有时候实在没办法了,就自己夸自己,没准到七老八十的时候,谁给我颁一个“终身奉献电影事业奖”呢。
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国获奖影片
2003年:《盲井》(导演:李杨)获得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赢得评审团银熊奖
《爱你爱我》导演:林正盛获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2000年:《我的父亲母亲》导演:张艺谋获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1996年:《太阳有耳》导演:严浩获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银熊奖
1995年:《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1993年:《香魂女》导演:谢飞、《喜宴》导演:李安同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90年:《本命年》导演:谢飞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杰出个人成就奖
1989年:《晚钟》导演:吴子牛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1988年:《红高粱》导演:张艺谋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外滩特约记者 李静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