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演艺圈》专题 >正文
解读桑丹斯与柏林电影节:只是一场游戏(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15:30 演艺圈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FILMS FESTIVAL

  每年全世界有几百个电影节,平均每天都有一两个在地球的某一角落里或热闹或寂寞地举办。影展不过就是在电影名义下的狂欢Party,这个冬天,桑丹斯、柏林以不同的形式聚敛人气,燃烧着激情。如果你熟稔了其中的规则,就会发现其实这只是一场游戏。

体验佳能,获佳能大奖! 首届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庆祝三星YEPP新品上市 LG寻宝 好运连连!

  桑丹斯

  你的独立时代

  年1月下旬,无数梦想一夜成名的电影人与希望逮到票房黑马的电影公司一道涌向美国西部的帕克市,冰天雪地的冷冽寒意一扫而光,代之以金钱、名利、欲望、理想与电影相混合所散发的灼人热力。

  帕克市是一座距离盐湖城45分钟车程的小山城,常住人口只有七千多人,但风光秀丽,拥有曾是2002年冬奥会赛场的优质滑雪场地,每年大雪纷飞的时节就迎来旅游旺季。1981年,罗伯特·雷德福把他为独立电影人创办的美国影展搬到这里,并于1991年正式更名为桑丹斯电影节,从此这座小城荣升为美国电影青年心中的圣地。

  桑丹斯既不垂青于艺术大师,也不讨好主流片商。它资助独立制片、剧作家、作曲家及另类的艺术团体,开设大型交易市场供电影人为自己的作品寻找买家。桑丹斯大概是最平民化的电影节,因为天气非常冷,明星也不可能穿“凉爽”的晚礼服,通常用羽绒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身休闲打扮轻松登场,显得十分亲切。桑丹斯很少有虚张声势的隆重仪式,制片人们甚至愿意就在大街上与年轻的电影发烧友聊天,影评人们则跑来与普通观众交流从中发现被人忽略的精品。

  走进酒吧,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怀抱电影理想的热血青年,喝着郁郁不得志的闷酒,做着平步青云的痴想。但或许,明天他的作品就被某位制片人以高价买下,人生的梦幻感在这里得到数倍强化。24岁的杰尔德·海斯,为了拍摄自己的处女作《拿破仑炸药》,向朋友的亲戚借来40万,结果影片被一家公司以5百万美元买走,并许诺将在1200家影院上映。他耸耸肩说:“你必须得冒险。”今年赢得最高奖的剧情长片《雷管》在获奖前鲜有人问津,根本没找到买家。

  桑丹斯的竞赛和展映单元专门对仍在苦苦奋斗中的新人敞开怀抱,即使是尚未摸着门道的菜鸟也不拒绝,所以你可以看到最粗糙但或许也是最有创意的古怪电影,所以它比戛纳更有朝气,比奥斯卡更有活力。在这里能欣赏到很多有趣、尖锐而并非匠气十足的电影,影迷最能收获的是大开眼界的惊喜。

  桑丹斯鼓励“DIY”精神,强调普通人的表达自由。每年放映的几百部影片中,大概有75%以上的作品都是年轻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很多电影往往是制作者东拼西凑了几千美元,借一台摄影机或DV,找几个亲朋好友就拍成了,一人身兼编、导、演、摄、剪乃至配乐等数职的现象屡见不鲜。《雷管》一片成本不足7千美元,什恩·卡鲁斯曾是一位工程师,他一手包办了导演、编剧和主演。

  也就是在那些简单的“手工”作品中,潜藏着未来的天才或大明星。在第一届桑丹斯电影节上获评审团大奖的科恩兄弟,已在好莱坞如日中天,当年他们获奖的处女作《血迷宫》就是制作粗陋但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典范。而90年代后桑丹斯更为美国影坛不断输送新鲜血液:1995年捧出的布莱恩·辛格走入好莱坞主流影业,连接执掌两集《X战警》;当然不可不提的是1999年那部让人跌破眼镜的《女巫布莱尔》,区区2万的成本换来了1.4亿的骇人票房。这是一个类似赌博的电影节,它并不保证每部影片都能成功,但这些成本低廉的影片却有可能带来中彩票般的幸运。

  也正是这一个个神话大大刺激了电影人的野心,今时今日的桑丹斯多少已经背离了初衷,而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千千万万无名小卒怀抱“美国梦”希望以它为跳板从此踏上坦荡星途,制片人和发行商则疯狂淘金,生怕错过了创造《女巫布莱尔》式的奇迹的机会。最糟糕的是二流明星或二流电影也看中它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纷纷跑来宣传叫卖。创办人罗伯特·雷德福早在2001年就表达了对桑丹斯逐渐丧失独立性、沦落为好莱坞附庸这一趋势的无奈,甚至缺席以示不满。今年一本名为《堕落与肮脏的电影:米拉麦克斯、桑丹斯与独立电影的兴起》的书出版,猛烈抨击桑丹斯,并把矛头直指雷德福的专制。尽管他亦进行了回击,但还是忧虑地承认目前的工业环境已经将艺术创作的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

  当阿什顿·库切和黛米·摩尔等明星成为观众和传媒追逐的焦点时,很明显桑丹斯已经“变味”了。由于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所以甚至连政客们也不失时机地赶来拉拢民心,戈尔是曝光率最高的,他出现在帕克市的大街上,几乎会见了从好莱坞来的每位名流。难怪媒体讥讽地调侃:“小甜甜布兰妮跑到这里来推销她的烂片也是迟早的事——她大概会扮演一名变性者,痛苦地挣扎在童年受虐的不堪记忆中,当然,一定要用DV拍成黑白片。”

  尽管如此,今年仍然是桑丹斯的丰收年:一天之内卖出了4万张门票,参加人数也高达4万,还不包括来滑雪的旅游观光客,整个帕克市几乎被挤得水泄不通。电影节总负责人将之归功于公众对于独立电影兴趣的日益增长,吃腻了好莱坞的大餐,是时候换换口味了。只是这种另类姿态,还能维持多久呢?也许,桑丹斯就是e世代的好莱坞。

  (文/西西)

  柏林:

  风雨中的美丽

  文/高寒

  年2月,当冰雪未消时,全世界影人影迷都注定将尽可能得将视线投射到这个跟政治打死也脱不开关系的城市——柏林,因为相对稍后在美国上演的奥斯卡颁奖礼,这里有更多的争议、更多的荷尔蒙、更多的激情、更多的话题。

  风雨飘摇中历经坎坷

  电影节于当地时间2月5日开幕的时候,大家都惊喜于天气的暖和(摄氏10度对于2月的柏林颇为难得),并期待今年的柏林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未想之后的十几天里老天一直在玩鬼脸把戏——如绵阴雨,漫天飞雪乃至豆大冰雹轮流开始不休不眠地作弄着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人。影展最初的喜庆气氛也很快被陆续放映的主题沉重的严肃影片与这该死的天气同时冲淡。此时的法国人还不忘以他们特有的精英姿态,对电影节组委会过分讨好美国电影小作揶揄:都是美国人的开幕片《冷山》闹的,上帝都觉得不公平了,电影节主席考思里克以后也该收敛一下了。

  事实上,本次柏林电影节的运作过程的确经历了少有的坎坷。首先是出师不利,开幕前夕以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为题材的《摩托日记》,临时放弃参加,转投戛纳电影节。虽然意外地被戴了“绿帽子”,柏林还只能把打落的牙往肚子里吞。这种强颜欢笑传达出的唯一信息是:它无奈地默认了自身与戛纳老大哥的差距。

  接着事先宣传要到场的妮可·基德曼等明星的缺席,更有如雪上加霜。红地毯上星光寥寥,缺乏镁光灯下的夺目星光与美艳花瓶。没有明星到场,邀请《冷山》这部水准实在平平的好莱坞电影作为开幕片似乎也失去了意义。于是因竞赛片《爱的妥协》而来的两位老牌明星杰克·尼克尔森和戴安·基顿成了失落的媒体记者们围堵的对象。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这次柏林被好莱坞放了鸽子,属于调情未遂。而最终受益者,当然是懂得经营算计的美国人。

  影片水准略有回升

  柏林电影节的商业化,入围影片水准的参差不齐,多年来一直为艺术影人诟病。为此,本届组委会在选片上狠下了一番工夫。早在去年9月威尼斯电影节落幕之后,组委会便比往年更早地撒开了选片大网。电影节官方选片人开始频繁与世界各国的重量级导演联系、会晤,以求争取到最新的作品。从现在的效果来看,收益甚丰。首先,一批已成名导演的新作.如来自法国的保守主义代表侯麦的《三重间谍》和帕特里斯·勒孔特《亲密的陌生人》,以及激进派的先锋凯瑟琳·布雷亚的《地狱解剖》乃至金基德的《撒马利亚》,传统与锋芒并存保证了影展水准的良好平衡。而开赛前,可以预见的惊喜来自多年未见新作的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罗斯的宏伟巨著《三部曲之哭泣的绿地》。放映后的舆论反应,这部并未被评委垂青的电影,或许会比金熊奖电影更能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尽管“美国军团”依然雄霸一隅,但影片水准却颇令人惊喜。尤其是独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继1995年以《日出之前》获银熊奖最佳导演后,带来由原班人马演绎的续集《日落之前》,具有好莱坞电影中罕见的简约清新之美,那种抵死的浪漫极其讨好观众,得到了今年柏林最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

  但是柏林的大部分影片都乏善可陈,既没有艺术创新,也不够省思深度,不少都是仗着取材的话题性才给人一点谈资。不知是不是受了去年移民题材的《尘世之间》获大奖的影响,今年一下子冒出一堆此类片,从肯·洛奇这样的成名导演到影坛新秀都一股脑地跑去“移民”,简直快让人觉得我们是否迎来了世界性移民潮。柏林这几年过分看重题材的选片倾向真的已经让它走到了死胡同里。甚至连最终评选结果,也是“政治正确”占了很大的因素——移民题材的《勇往直前》拔得头筹,若论质素只是平平,勉强合格而已,这样的结果实在够闷。

  相对主竞赛单元,选片标准为“独立电影人的专注、自主、原创和非传统审美的作品”国际新电影论坛,也是柏林电影节的最重要最具艺术原创性的单元.往年,当柏林电影节变质为优质电影秀场时,这里反而成为一些世界顶级影评人及制片商挖掘有才华的新作品的阵地.大家熟知的国内独立导演贾樟柯就是通过《小武》,就是从这走向世界的.今年论坛的影片水准依然很高,结果最佳影片又被一部美国影片摘走.而中国导演朱文的导演《云的南方》拿到了本届华语电影唯一的收获——一个鼓励性的最佳亚洲电影奖.

  电影节内外皆刮政治风

  戛纳依靠大师撑腰、威尼斯则极力推出新人,而柏林的特色就是关注政治、“与时俱进”。这种传统与曾经对近现代世界文明进程起到过强大推动的日尔曼民族气质一脉相通。本次电影节也早早地打出了政治牌,全力推荐一组涉及南非政治题材的影片——今年是南非消除种族隔离制度十周年纪念,包括英国导演约翰·波尔曼执导由朱丽叶·比诺什和萨缪尔·杰克逊主演的竞赛片《颅骨国度》,和新电影论坛单元里的10个系列主题纪录片成为电影节给记者们预设的话题,但收效却很不理想。约翰·波尔曼这位老导演手法毫无新意,俗套的爱情戏码,土得掉渣的主题设置,幼稚的煽情桥段,《颅骨国度》噱头实在大过品质,朱丽叶·比诺什匆匆赶来助阵只是让人徒增“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由于多数影片是为政治而政治,艺术水准欠佳,这股蓄势已久的政治风暴并未如预料般地横扫柏林的大小剧院。反倒是剧院外的政治风是一刻都没有停歇,从开幕一直刮到闭幕。

  电影节开幕走红地毯时,数百名柏林大学生就在附近示威游行,反对高额的学费负担,甚至和警察发生了摩擦。而在颁奖典礼上,一列裸体示威队伍冲入会场更引来一片惊呼。没过多久又有青年在会场里喊口号。这类小插曲几乎每年都有,借助电影节的东风确实能扩大“做秀”的影响力,这大概是那些示威者的“政治策略”吧。电影与现实总是形成这样一种发人深思的荒诞吊诡关系,让我们经常怀疑与反省电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电影节里的另一种中国痕迹

  那些跟电影节庞大放映活动相关的中国电影及影人的情况,想必大家已有所了解。其实,在国内主流媒体的视线之外还有一些中国电影印记,从某个角度来说比参赛拿奖更有意思。其中最值得介绍的是,柏林影展增设的新项目——“联合制片市场”单元(Co-Production Market)。这个单元旨在给来自世界各国的独立导演与制片商们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活动期间,电影节官方将为从来自全世界的200多个报名的电影计划中遴选出的32个优胜者,进而向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与吸引投资的机会。电影《林中路》是今年唯一入围的华语电影计划,该片导演盛志民已是第二次来到柏林。去年他曾携处女作《心心》参加新电影论坛单元的展映,而这次目的是为自己的电影找投资,找生命,在国内媒体的绝对焦点之外。

  另外,柏林也设有很大的欧洲市场展厅。欧洲各大片商在此摆摊设点宣传自己发行的影片,是电影节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柏林影展期间最盛大的Party也在这里举行。可惜的是,我国并没有任何国家机构或民营公司涉足此地。偶尔能看到的中国电影,是荷兰Fortissimo公司在宣传田壮壮的《小城之春》,法国Celluloid Dreams公司也理所当然的把其投资的《世界》纳入推广计划。相比之下,香港电影人要比内地影人活跃得多,即使没有参赛机会,他们也不放弃展示的平台,《无间道》的庆功宴就摆到了德国人的家门口。而为本次华语电影圈唯一竞赛片台湾电影《20,30,40》特意举办的酒会上,同在柏林的华语影人捧场者居然寥寥。由此看来,能否只凭入围影片数量就否定华语电影的整体水准虽还有待商榷,但华语影圈于国际影坛整体形象的日渐破碎与瓦解却是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事实。

  FLASH闪回

  恼羞成怒:

  “你们都被好莱坞搞坏了鉴赏力,没法欣赏真正的艺术!”

  ——《夜歌》导演罗穆阿德·卡马克反击记者对作品的讽刺

  不合时宜:

  “现实和文字远比画面更加有力。”

  ——丹麦女导演安尼特·奥勒森在《自主命运》

  记者会上发表感慨

  据理力争:

  “我不能忍受那些不是女人的人来保护女人。女人能够保护自己。去电影院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像电视是被动的,被胁迫的。如果我们想杀死电影,那就这么做吧。”

  ——法国女导演凯瑟琳·布雷亚谈自己那些极端大胆的情色电影遭到审查部门的删剪

  固执己见:

  “只要我还是主席一天,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题就不会跟政治分开,因为这就是电影节的传统,也是我所有努力的目标。”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思里克谈柏林的原则

  俗不可耐:

  “女主人公与朗斯顿的关系反映出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和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努力聚拢人心,重新获得爱。”

  ——《颅骨国度》导演约翰·布尔曼谈作品主题

  烦恼不已:

  “我烦透了这些问题,为什么两人一起演戏,就非要发展成那样的关系,你们中的有些人真是他妈的奇怪!”

  ——黛安·基顿面对记者追问她与杰克·尼科尔森的绯闻

  无可奈何:

  “整个好莱坞对女人就不公平,也许正因如此,大家也只有在你脱去外壳时,才关注到演技。”

  ——查理兹·塞隆谈美女“毁容”转型

  乐不可支:

  “我以我的肥屁股为荣。我甚至曾经建议干脆用这张剧照作为电影海报,我愿意贡献出珍藏的资产,帮电影宣传加分,可惜他们告诉我这是非法的。”

  ——杰克·尼科尔森接受记者对他在影片中露出的屁股的夸奖

  振振有词:

  “我现在正在拍一部电影,所以非常忙,能来柏林已经很不容易了。”

  ——裘德·洛解释迟到原因

  搞笑本色:

  “我是珍妮·杰克逊,大家晚上好。”

  ——罗宾·威廉姆斯参加新片记者会上台做自我介绍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