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摩尔在戛纳获奖后自信微笑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他是少有的顶着明星光环的记录片导演,他不仅缔造了全美纪录片卖座的票房神话,还在两年之内分别捧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嘎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纪录片作者之一。他的名字是迈克尔-摩尔!
弃笔从戎 纪录家乡衰败过程
迈克尔-摩尔,出生于美国北部密歇根州弗林特小镇的一个爱尔兰家庭。弗林特虽然不大,但在美国却非常有名。因为那里是对美国现代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世界闻名的超大型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小镇上大部分的居民都靠着给通用打工过活,他的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通用汽车厂的工人。在从事纪录片制作工作之前,摩尔已经是有名的笔杆子。他先后在美国中西部受好评的一份非主流刊物《密歇根之声》以及知名的左翼杂志《琼斯母亲》等担任编辑,期间已经开始撰写文章反映底层工人阶级生活的艰辛。后来,因为他自作主张用一名普通的通用汽车厂男工人的肖像做为旧金山某著名杂志的封面,被老板打发回了老家弗林特。
时值80年代中期,郁郁不得志的迈克尔-摩尔在家里呆着,恰逢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罗杰史密斯宣布关闭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工厂,造成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30000工人失业。于是,他毅然决定用解雇金来拍摄一部纪录片,反映身边发生的一切。影片前期拍摄历时三年之久,期间解雇金并不足以负担拍片的费用,摩尔不得不卖了家里的房子,并靠举办赌博游戏来筹集资金。片中,迈克尔-摩尔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与罗杰史密斯会晤,希望请他去弗林特看看那里不堪的破败状况。却被拒绝。但大量的跟踪纪录、采访、新闻资料,已充分反映了通用汽车公司无情的经营策略导致的他家乡弗林特经济的全面崩溃及大批民众的流离失所,抨击之余亦间接生动真实地纪录了80年代美国流行文化及普通市镇生活的生动状态。1989年,这部名为《罗杰和我》(Roger&Me)的处女作一经推出,就在北美地区引起巨大轰动。影片几乎获得了当年北美地区所有重要电影节及相关评选的最佳纪录片奖项,至今仍列于史上最佳纪录片评选中的第三位。而影片的商业成功,更进而坚定了他用摄影机揭露社会弊病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决心。三年之后,1992年,迈克尔又回到弗林特拍摄了《罗杰和我》的续集——23分钟的短片《宠物或肉:重返弗林特》里继续展示小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还有欲盖弥彰的衣锦还乡的得意。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影像
迈克尔摩尔可能是最让美国当局头疼的电影人。他善于也喜于以嬉笑怒骂的手法及带有极端直接的批判倾向的纪录片引起广泛争议。这种苗头其实在最初的《罗杰与我》已经初见端倪了。可怜的的通用汽车总裁罗杰史密斯作为其作品的主角之一,在影片上映后必然被搞得灰头土脸、焦头烂额了。而之后得几部纪录片,如《THE BIG ONE》《丑陋的事实》也都是在这个思路上得延续,他继续肆无忌惮地攻击无情的商业公司,右翼政治家以及其他各种存在问题的社会现象。
真正让迈克尔 摩尔成为明星级导演还是2002年的一部《科伦拜恩的保龄》。影片试图探讨了1999年4月20日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郊区的科伦拜恩(Columbine)高中,两名学生在举枪自尽前,造成1名老师和12名同学死亡的盲目枪杀事件的原因。家庭问题、愤怒情绪、电动玩具、好莱坞的恐怖或动作片、惊世骇俗的摇滚明星玛丽莲·曼森(Marilyn Manson)等表面诱因被一一否定之后,影片还组织了大量数据、资料,现场演示、访问来表明事件背后诸多现象的无稽与不合理:诸如在美国买枪和子弹之容易,私人持枪“只为自卫”这个理之荒诞等等,进而将批判矛头指向全美步枪协会与美国新闻媒体。该片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不仅在美国创造了1290万美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更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甚至被国际纪录片协会评选为史上最佳纪录片。
而刚刚在嘎纳电影节上捧得金棕榈大奖的《华氏911度》,则是《科伦拜恩的保龄》的一次升级演绎版。延续其02年的畅销书《愚蠢的白人》里对现任总统布什内政和外交能力及政策的辛辣批判, 此次更将对美国乃至全球造成极大恶劣影响的“9·11”事件的罪魁祸首锁定为可怜的总统总统布什先生。这部极具有杀伤力的作品,意图清晰尖锐,从2000年布什就职那天其乘坐的轿车上被扔鸡蛋;到布什在闻听“9·11”灾难发生时的不知所措;乃至布什家族与拉丹家族的长期地密切的政经关系的揭露……影像证据确凿地令人发指,用摩尔的话说,就是影片的主题就是“乔治·沃克·布什应该下台。”
《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度》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是迈克尔摩尔不敢拍和不敢做的,为了达到他要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我这个混蛋什么都干得出来”(迈克尔摩尔自语)。
政客?电影大师 ?传媒英雄 ?
这个操着典型美国话语方式的白人胖子,显然不会错过任何出境机会大放厥词,那副惟恐天下不乱的劲头,跟他的纪录片里所表现的并无二质。
今年已经50岁的家伙,言行为何还是一副“愤青”做派?这似乎得从他学生时代说起。 其实迈克尔-摩尔在高中时就对政治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18岁竞选校董事会,成为美国最年轻的竞选公职者。摩尔进入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弗林特分校后不久就退学了,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政治活动中。而从最初的杂志编辑,改而拿摄影机拍摄纪录片,其实只是避免杂志董事及管理者的干预,发出独立尖锐声音。摄影机对他来说就像枪,一种更自由更具杀伤力的武器。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如果当年仕途顺利,现在的他会是怎样?
摩尔自己掏腰包拍摄的纪录片《罗杰和我》所取得的商业和艺术的双嬴,使他成为舆论的焦点了!那之后,他一度曾不满足自己的纪录片影片只能在影展和非主流院线里放映的事实,于是试图拍摄剧情片,因为更多的上映覆盖面和观众将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名气还有其他……可惜的,1994年,摩尔导演的首部剧情片《反转加拿大》却并未取得期待中的成功。这部虚构的关于美国对加拿大发动冷战的讽刺喜剧,因为属独立制片小制作而依然被拒绝于主流院线之外。贸然入行的他为这次失败交足了学费。从那之后,迈克尔-摩尔便铁了心地认准了利用电视利用媒体的路子。
其实文字编辑的经历,为摩尔成为一个出色的纪录片“编剧”打下了良好基础。而其对争议话题的敏感嗅觉和惊人地挖掘与取证能力,更使之顺势成为一个优秀新闻节目策划者和编导。从1994年开始,他便把这些天赋运用在了一系列名为《TV Nation》的纪录片上。这是一个类似著名的“60分钟”的新闻杂志节目,谈论也尽是些主流品牌媒体避免触碰的题材,诸如商业公司的无情,罢工运动,人权问题,右翼政治家的软弱无能等。
他的作品作为电影可能不一定都能卖座,但作为电视节目播放时收视率却是高的惊人,摩尔借助电视媒体批判“多数媒体以“新闻”的名义编辑处理报道的不实”的同时,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誉满全球的媒体英雄,大家也真的开始称他为“hero”(英雄)。当然英雄也有走背字的时候,有次他就因为给著名乐队“愤怒反抗机器”拍摄MV而被捕。但霉运反过来亦能刺激其节目的收视率。这就是电视网络作为宣传媒介相较电影于当代环境里的巨大优势所在。
如今的迈克尔-摩尔已经太善于利用话语权和媒体了。他喜欢出其不意地以摄影机“偷袭”他的批判对象,并且经常针对一些缺乏还击力的人,例如身不由己的企业雇员。在他的拍摄中,摄影机的在场往往成为话语暴力的运作和利用,
摄影机和话筒就像枪一样,每每让迈克尔 摩尔跟面对权贵也不显气短。但这种以暴制暴的咄咄逼人姿态带有的强烈侵犯意味,实际有背纪录片创作的道德原则。但摩尔有自己的理由,正如他公司名字“Dog Eat Dog”(狗吃狗)所表明的。
而加盟福克斯新闻频道后,他也乔迁至纽约市一幢价值190万美元的新居。而其于奥斯卡颁奖晚会的现场上,激烈的反战及批评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言论,也使得《科伦拜恩的保龄》之后一周票房上扬了73%。而今年戛纳的故伎重演也的确推动了影片于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发行。
了解这些之后,你或许就能理解,他总是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对电影的不屑和大为不敬态度了。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的出色之处,往往在于新闻角度的“拍到了什么” (争议性和对多数观众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的题材选择,严谨周密的策划,灵活机制的爆料能力)甚至其特有的幽默感带来的娱乐功能;而非电影艺术范畴的“怎么拍”(他只是运用了一些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而早被现代电影制作淘汰的简单的蒙太奇剪辑手法)。摩尔曾声称他最喜欢的影片是瑞典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这话基本等效于外交辞令。于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才在戛纳的新闻发布会上亲口表示了对摩尔的蔑视。
可对迈克尔-摩尔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从不否认自己的功利,更欢迎所有的争议,他就是这个时代里最具有“时代感”的影像制造狂人。(张江南)
影视作品及获奖记录:
1989年,纪录片《罗杰和我》(《Roge r&Me》)
2002年,《哥伦拜恩的保龄球》(Bowling for Columbine)被国际纪录片协会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罗杰和我》(Roger & Me)位居第三。
2003年,《哥伦拜恩的保龄球》(《Bowling for Columbine》)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04年,《华氏911》(Fahrenheit 9/11)获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剧作《电视之国》和《可怕的真相》曾获艾美奖提名(1994年《电视之国》获艾美奖)。
纪录电影《大家伙》(The Big One)
电影《加拿大的培根》(Canadian Bacon)
电影《宠物还是食物》(Pets or Meat: The Return to Flint)
电视喜剧系列纪录片《黑枪文化第一、二季》(Michael Moore: Awful Truth Complete)
电视系列剧《电视之国》(TV Nation)
书籍作品:
《白人笨蛋》(Stupid White Men), 2002
《花花公子,我的国家在哪里》( Dude Where's My Country?),2003
《愚笨的白人音像书》(Stupid White Men Audio Book )
《电视之国的奇遇》(Adventures in a TV 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