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说到阿拉伯的电影了,那么荒蛮动荡的一块地方,却总能拍出那么好的电影,我感慨万千。众所周知的伊朗电影曾经让全世界的电影人和影迷为之侧目。2月14日,在柏林电影节的情人节这天,巴勒斯坦的参赛片《Paradise Now》披挂上阵,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有“杀伤力”的一部影片。
这是一部绝对与爱情无关的电影,放到情人节这天放映,真是南辕北辙。影片故事
很简单,两个好哥们儿,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某组织吸收为成员,完成去犹太占领区做人体炸弹的任务。可执行任务这天,发现已经被对方盯上,有人泄了密,组织就怀疑是其中一个哥们儿。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一部有关政治与战争的影片,一点都不是。影片就描述了这个被怀疑的青年在被怀疑后一天当中的精神之旅。他这一天的精神涵盖了人性所有的因素,像海湾一样幅员辽阔,甚至涉及了一点爱情。他对一个女人说,他不配说爱,因为他要去死,既然不能被平等对待地活,就平等的死,死对谁都是平等的。他倾诉的这个女人的父亲,也是人体炸弹中的一员。
这样的一个国家,战争与死亡是最最日常的生活,就象春来秋去一样符合自然规律,爱与温暖是不足挂齿的,是那样的轻佻与浮华。铸成这生活的根源已很难用正义与邪恶来探究了,仇恨就像血液一样遗传在每个人的血管当中,无可选择地成为日常的情绪,就像喜怒哀乐一样天赋于身。
当一个民族被剥夺了享乐平和的生活,或许严峻深刻的精神就忧患而生,这或许就是以伊朗为代表的阿拉伯电影强劲而生的原因吗?我似乎很理解《在撒旦的阳光下》这个名字。
走出影院,到一个快餐铺吃饭。许多人,和平地享受美味,还有一个人在临窗桌前喝咖啡,他手里拿着一朵玫瑰,可能在等他的情人。不一会儿,他的情人出现了,手里拿了一张彩色卡片,举到她的情人眼前看。他的情人问了句什么,她的情人用本国语言发着chang weigu。我仔细看她手里的卡片,是《孔雀》的宣传卡,她嘴里说的是影片的导演顾长卫。李樯发自柏林
注:本文作者为电影《孔雀》的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