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娱乐在线》方面跟我一说,我就答应来了,因为我对柏林电影节的这次转播有自己的想法。”昨天,曾凭借《十七岁的单车》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在沪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采访。
今日上午7:00到8:55,新闻娱乐频道将全国独家转播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受邀的王小帅将在上海的演播室为观众提供专业见解。
他从获悉消息到最终抵沪,只用了不到24个小时,这已充分表明了他的心情:“如果因为这次转播,能让更多人知道,除了商业大片那些‘大鱼大肉’之外,还有各类制作精良的‘小笼包’,我就没有白来这一趟。”
其实在采访之前,不少人对王小帅的这个“闪电举动”感到意外,在舆论看来,中国这些新锐影人的热情似乎已经在对“金熊”、“金棕榈”这些世界大奖的追逐中被消耗殆尽了。昨天,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小帅以平静的方式否认了这个“结论”:“柏林的标准和戛纳、威尼斯一样,就是选出一部好电影。如果一部电影得了奖,回到国内却没有市场,老百姓就会问‘为什么我们在影院看不到’,这样,这个奖就有机会刺激我们的观众、我们这些电影人、甚至整个国家去反思。这对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王小帅这番对于“拿奖”的详尽注解,不难看出这代影人对于“电影普及”的渴望之强烈。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他这次“光速到沪”的用心良苦。“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对这些大电影节充满景仰,但因为看不到转播,也没有国内媒体发自前方的报道,这些电影节常常给我们像读历史和旧照片那种发黄的感觉,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看现场转播真的是一件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好在今天,如他当年一样年轻的学子们以及更多的普通观众,显然要幸运得多,可以坐在电视机前轻松琢磨这一个个“金熊”、“银熊”的出炉过程。
至于身为演播室点评嘉宾的职责,他的回答也充分体现了其“扫盲”的强烈愿望:“其实谈不上为观众点拨看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大家对这个世界最大之一的电影节有更多的了解,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看到更多元化的电影。”以他的逻辑,通过这些国际电影节的电视转播,可以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商业大片之外的天空同样灿烂”。
王小帅最后表示:“这是中国电影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当观众知道了还有《我们俩》(内地新人马俪文执导,将角逐今年柏林儿童竞赛单元“水晶熊”奖)、《伊莎贝拉》(中国香港地区导演彭浩翔执导,将角逐今年柏林的“金熊奖”)、《光荣的愤怒》(2004年底开拍的我国首部云南方言电影)等这些好电影,就会意识到,相对于每年最抓眼球的那么一两部大片,我们给予这些电影的空间还不够,就会问‘为什么这些好电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就像吃多了大鱼大肉之后,会有人想起要尝一尝精巧的小笼包,这就是我们继续坚持拍这样的电影,或者像这次利用电视转播这样的平台普及电影的用意所在。”晨报记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