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辈的旗帜》封面 |
| 《父辈的旗帜》剧照 |
| 老戏骨伊斯特伍德 |
伊斯特伍德、斯皮尔伯格、金牌编剧保罗·哈吉斯联手打造的二战巨片
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大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百万美元宝贝》、《撞车》的金牌编剧保罗·哈吉斯,他们三人合作,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一谜底已然揭晓。由三人携手打造的二战巨片《父辈的旗帜》于10月在美国首映。该片成为冲击明年奥斯卡奖项的热门影片。
美国纽约华盛顿广场上,伫立着著名巨型雕像《国旗竖立在硫磺岛上》,那是美国精神的国家级标志,它承载着无数美国人精神上的敬仰和寄托,在枪林弹雨中,六个美国士兵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上了硫磺岛最高点,那是美国二战历史中最标志性的一刻。有人把它称为———《父辈的旗帜》。电影《父辈的旗帜》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
剧情:
影片根据小说家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小说《父辈的旗帜:硫磺岛上的英雄》改编。1945年2月,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在望,但太平洋战场的战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硫磺岛一战对整个战事有着决定性意义。五名海军及一名看护兵在硫磺岛折?山上共同举起美国国旗,战地记者适时摄下一帧照片,令这幅永留史册的经典照片流传开来,在美国它已成为胜利在望的标帜,饱受战争折磨的民众因此把6名战士当作战争英雄。其中三人于数天后战死,另外三名生还士兵返回美国后反思当日情形,觉得自己所为相较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士兵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背负着这份罪疚感度过余生。
摄影:
在摄影方面,伊斯特伍德坚持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影片最重要的元素,于是影片的造型和外观必须表现角色的情感内涵。在《父辈的旗帜》里,他和摄影TomStem一起调配影片的构色,尽可能降低影片的色彩饱和度,突出一种沉坠而有质感的黑色,以悲情壮烈的外观真实反映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经历。
服装:
要真实再现当年的血战形象,伊斯特伍德觉得还得在衣服上下功夫,为此戏服设计师DeborahHopper负责设计五十年代海军陆战队的军服,从主角到临时演员一共要设计500多套戏服,为了还原当年军服那种质朴、饱经烽火的感觉,DeborahHopper找到一批仅存的军用双织布料,亲自染色,打磨,制作出极为精细的陆战队军服。
特效:
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战争感和动作感,伊斯特伍德一般不告诉演员何时何地特效组会使用特效。演员赖恩·菲利浦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我们不断地受到爆炸和枪声的冲击,那种震撼感和恐惧是笔墨难以形容的,我们很赞同这种做法,因为当爆炸突然发生在我们附近时,那种完全没有先兆的感觉是怎样也模仿不来的,演员的反应在那时最真实。我记得在抢滩登陆那一幕,我旁边就有500多人开火,惨叫声和爆炸声不绝于耳,我的心跳加速,血脉贲张,完全投入战斗中,我想其他演员也会被环境所深深影响。”
伊斯特伍德:记住先辈做过的一切
问:你经常说你是凭个人感觉挑选电影主题,为什么这次选了二战题材?
答:硫磺岛战役是历史上最大型的海军陆战队攻击行动,也是海军陆战队历史上最激烈的战斗之一,本身已是一件经典事件。真正激起我兴趣的是该原著小说本身的内容。我总对很多关于当年士兵的亲戚为查明事实而奔波的事情感兴趣,我和很多当年的医疗组谈及这个连队及那个连队的事迹,最后发现最前线的连队有可能最低调,但却为历史性的一刻做了最重要事情,这些点滴本身已很富戏剧性。
问:有人说你拍摄这样一部二战影片是为了影射当下的战争,你是怎么看的?
答:我拍摄影片并不是为了影射当下的战争,当今的战争与二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今天的战争与之前的正义之战有所不同,不在前线的我们无法理解战场上的种种问题。而二战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同的时期,虽然它带给我们无限的伤痛,包括珍珠港事件、硫磺岛血战,但是事实上如果没有二战的话我们现在也许已经成为亡国奴,口里说的已经是另外一种语言,这就是二战以战止战的本质。但我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年轻人放弃理想、在战场上负起重担的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才是最值得我们去致敬的。
问:你希望通过影片向观众表达怎样一种意识?
答:我希望观众们能开始了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先辈是怎样的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深入洞察当时的时代背景,明白为何这些人愿意为国捐躯。要知道,当时我们的先辈被称为最伟大的一代,在相对和平富足的今天我们再次展示他们的风采具有特殊的意义。我认为现在的美国新一代或许都被宠坏了。我想通过这部影片提示观众:请记住我们先辈所做过的一切!(聂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