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是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作家之一。毛姆最新传记的作者杰弗里·迈耶斯计算了一下,毛姆共有48部作品被拍成电影,其中还没有算上成千上百的电视电影和非好莱坞电影。毛姆本人也曾勉强承认,电影比他的小说更出名。
导演自信拍得比前两部好
毛姆的许多作品曾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其中他享誉最高的长篇小说《人性枷锁》和短篇小说《雨》曾先后三次成为电影。而即将于本月29日在我国和美国同步上映的《面纱》(blog)也已经是好莱坞第三次改编毛姆这部并不为人熟知的作品(《华丽的面纱》)。之前的两次改编事实上并不成功,尤其是1957年定名为《第七宗罪》的那部,上映后如石沉大海,再无消息。而1934年的第一部尽管非常适合大明星嘉宝展现魅力,但拍摄模式老套,并且对原著进行了多处不合理的篡改。
这一次,片方请来了《费城》的编剧罗恩·奈斯瓦纳为《面纱》创作剧本,并请来好莱坞影星爱德华·诺顿、内奥米·沃茨和男友利维·施赖伯共同主演该片。诺顿和奈斯瓦纳都表示从没看过以前的版本。而导演约翰·柯伦和沃茨在中国拍摄该片时,都把老版本的拷贝带在了身边。“我打电话给内奥米逗她,‘你在看吗?’”柯伦近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回忆说,“她回答,‘没有,我只看了1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柯伦还补充说:“真的是看不下去———沉闷的老套路,全在摄影棚里面拍的。我记得我当时想,‘不管怎么样,我拍的肯定比这个好。’”
严肃、自炫博学、娱乐大众,毛姆一度更适合做一名剧作家,而不是小说作家。著名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曾经说过,1925年出版的《华丽的面纱》是二流小说中最好的。毛姆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对人物和社会关系的结构很感兴趣,但他也很着迷于刻画那些为了追求更好的东西而弃世的人。这个模式让他名利双收,但他同时也很圆滑,因此他的名字成了经典和优雅的象征。毛姆的个性很吸引好莱坞,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系列作品改编电影中,他曾亲自登场,懒洋洋地靠在沙发里,抽着烟介绍自己的作品。
电影对小说进行再想象
《面纱》讲述了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的故事。姬蒂出于绝望而不是真爱嫁给了细菌学家沃尔特。婚后,沃尔特被派到香港工作,跟随而来的姬蒂很快耐不住寂寞,与一名花言巧语的英国政府驻当地官员发生婚外情。沃尔特获悉后决心与姬蒂一同踏上自我毁灭之路:前往霍乱肆虐的某中国南方小镇。而在那里,姬蒂发现了自己生命中更大的意义。
《面纱》的情节比毛姆许多更著名的小说简单,但其中却蕴涵了最多适合拍成电影的元素。这个故事聪明、与众不同,故事发生在异国他乡(毛姆是第一批到中国旅行的当代英国作家之一)。小说一开头就是姬蒂和情人在床上的情景,结尾处也是同样的画面,但那时的姬蒂只是在自己的欲望和孤独面前低下了头。小说细腻描绘了众多精彩的人物,姬蒂野心勃勃的母亲以及沃丁顿这两个人物也很出彩,沃丁顿是一个温和的英国人,几乎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他有一个秘密的中国情人。
从一些地方来看,《面纱》这部小说存在缺陷。尽管故事发生在中国,但小说对霍乱的象征意义没有展开深入讨论,更关键的是,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这个大背景几乎没有介绍。故事只局限于沃尔特和姬蒂两人的头脑中。所有这些缺陷,在新版电影中都变成了机会,美国一些影评人指出,这部电影正是少数那些比小说更出色的好莱坞电影之一。“我认为我们并没有改动多少原著,我们只是让小说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诺顿表示,“我们只是把小说放到更大些的规模中进行想像,把小说的一些内涵外在化。”余奇/文
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