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电影:戴着艺术的光环实现商业梦想(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4日12:12  华夏时报

  “拍电影,就是写作”

  新浪潮可以说是年轻人制作新电影的代名词,而新浪潮所提出的电影美学或电影理论本质上是为了他们新的商业制作方式服务的。新浪潮的领袖们大都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的训练。他们对电影的认识和学习,是通过在法国电影资料馆里看片得来的。他们在还不懂得应该怎样拍片的时候,却从那些坏电影中懂得了不应该怎么拍片。特别是他们所反抗的那种“老旧的类型化电影”。所以“新浪潮”才提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戈达尔大声疾呼:“拍电影,就是写作。”特吕弗宣称:“应当以另一种精神来拍另一种事物,应当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应当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

  这些理论口号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是为了给自己的商业制作找到一个理论上的支撑。他们在摄制方法上革新,不反对商业性,主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注意娱乐,追求刺激感。当他们自己拿到摄影机之后,他们采取了与“传统的商业类型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靠很少的经费,靠选择非职业演员,靠以导演个人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地采用实景拍摄,靠非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片制作周期短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所以我们不应该片面地强调新浪潮的艺术创新,应该更多地看到这些艺术理论的根本来源是什么。

  艺术也是生产力

  似乎与商业和艺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样,新浪潮走向了电影创作的极端,过于强调艺术表现手段的独特、内容形式的实验性,而脱离了电影商业本性的轨迹。这种以产业变革为主要诉求的运动,在脱离产业现实的情况下,必然会失去它最强有力的支点,也必然会被商业的产业体系所抛弃。

  新浪潮迅速地辉煌也迅速地衰落下去。从1958年到1962年前后不过5年时间,新浪潮带来的狂热就消退了。那些新的艺术表现手段也逐渐显露出技术上或美学上的贫乏简陋。

  但是在当年这些年轻导演们所对抗的美国好莱坞,新浪潮和电影手册派所创建的新的表现手法却被很好地吸收和继承了下来,好莱坞也玩起了新浪潮,出现了麦克-尼科尔斯《毕业生》、马丁-斯科西斯《愤怒的公牛》这样的影片。而且人家还越玩越好,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新浪潮的影子。那些极具艺术张力的创作手段被好莱坞发扬光大了,美国人把艺术探索转化成了生产力。

  这就是新浪潮的另一面,被电影评论家和媒体大众所忽略的一面,而也许正是这商业的另一面才是电影继续发展的真正力量吧。刘誉 祝慧洁/文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