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的启示:中国动画需革新技术(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14:56  南方日报

  编剧革命从《花木兰》到《宝玉》

  今夏的美国院线深藏暗涌,《功夫熊猫》已经在上周被另一部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WALL·E》)打败,两部动画电影类型片同在暑假档期上映,似乎宣告梦工厂与迪斯尼的一次巅峰对决。上周末,迪斯尼《机器人总动员》在北美市场一举拿下6250万美元的最高票房,超越《功夫熊猫》,成为今年以来首映最卖座动画片。

  尽管这部耗费了五年时间、动用了皮克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动画制作的《机器人总动员》,99%可能不会在内地上映,但依旧在动画电影史上具有标杆性意义,因为这部动画电影除了技术之外,开始慢慢寻找到动画片的灵魂,就如《功夫熊猫》开始找到中国文化元素的包装一样:3D动画的胜利不只是技术的胜利。

  《机器人总动员》讲述的是一个孤独机器人的故事,满满的人情味,几乎完全应验了刚刚去世的最后一位迪斯尼“九元老”奥利·乔斯顿的一句话:“不要动画,要动感情。”《机器人总动员》的成功应验了几代好莱坞动画制作人得来的真谛:三维技术的优势是随心所欲地创作,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细节,但问题恰恰在于缺乏人情味,冰冷而套路陈旧。

  因此,《机器人总动员》选择比《变形金刚》更进一步,滋生出机器人更多的人类情感,编剧天才般地将叙事放到了地球堆满垃圾的一天,从地球上唯一幸存的清理垃圾的小机器人的孤独讲起,但你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宣传环保意识的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讲的是一段爱情,而且是一段机器人爱情。

  《功夫熊猫》仅仅凭3D技术成功?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功夫熊猫》的技术并不能说与之前的《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有天壤之别。纵然其故事剧情老套乏味,熊猫阿宝犹如动画版“阿甘”,邪不压正的套路处处透着“中为洋用”的痕迹,但它显然勾兑出了一杯中西方观众都买账的“调和酒”。

  10年前,在《花木兰》中,迪斯尼公司第一次将中国的古代民间故事成功改编成商业动画片;10年后,梦工厂以《功夫熊猫》再次品尝“文化嫁接”的甜头,但迪斯尼并未甘心。据了解,迪士尼将投资8000万美元开拍动画巨片《宝玉》,故事原型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预计2009年夏季在全球公映。 

  3D时代,美国动画电影编剧至少目前趟出了两条可取之路:其一,延续《花木兰》、《埃及王子》、《功夫熊猫》的路子,不断从异域文化因子中提取让东西方观众都能兴奋的动画电影剧情;其二,3D时代不能陷入唯技术论,在画面臻于完善的今天,必须为动画电影注入更多人类的情感,动画电影必须也能感人。

  中国动画能否崛起?

  当美国电影市场因为3D技术搅动起一个新的动画电影竞争时代时,亚洲的3D动画电影仍显得遥不可及。在中国,大张旗鼓宣传了一番的《葫芦兄弟》,不仅看起来不像2D动画,貌似还是15年前的剪纸片;而在日本,今年唯一能与好莱坞3D竞争的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新作:《悬崖上的金鱼姬》——仍是一部2D动画。

  单纯从绘画技术上讲,中国几乎有与美国、日本一样的实力,但在2D、3D的制作技术上,中国却远远落后。而3D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似乎进一步在拉大。

  去年8月,中国首部拥有“百分百自主版权”的全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blog)上映,但过于呆板、类似于动漫游戏中的空洞画面,基本上吊不起观众的胃口。尽管这部电影声称填补了该领域中国原创的空白,还曾经在《纽约时报》以《中国快速进军动画电影产业》为题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但且不说《魔比斯环》空洞乏味的故事,只需拿《魔比斯环》的粗糙画面与《功夫熊猫》一比,就令人发笑,尽管《魔比斯环》也打出“中国功夫”牌。

  即将于7月19日公映的《风云决》堪称国产动画电影最有希望的一仗,这部电影制作周期长达5年的动画电影,剧本修改逾9稿,使用了超过20万张画稿、3吨纸张,涉及香港和内地400多位工作人员。然而从预告片来看,这部电影的画面依然是2D与3D的混合,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画面颇有几分相似。而《风云决》的剧本也出奇“老套”,是已经数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的漫画《风云》,就连作者马荣成都说,对漫画《风云》最好的改编出现在电影里。“我觉得(动画电影《风云决》中)步惊云和聂风的样子和我想的不一样,都年轻了很多,所以我是不能看这个(《风云决》)的。”

  70MM宽的胶片,中国动画电影人能否玩出新意,看来仍有许多要向好莱坞学习。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李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