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的电影市场上,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一枝独秀,尽管在剧情方面存在诸多硬伤,但在国产片一片萧条之下,该片还是取得了3000万元的票房。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但将故事放到银幕上去讲述,必然要深化戏剧冲突,而片中存在的硬伤也因此显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电影又是做了怎样的改编?如果观众了解这些内容,便会更好地理解该片。
突出阿汤 忽视隆美尔
一部影片突出主角的地位再正常不过了,更何况要以阿汤哥作为影片的最大卖点。于是,全片成了阿汤哥扮演的史陶芬伯格的独角戏,他是刺杀希特勒行动的策划者与执行者,而该片对他为何斗胆“起义”却没有交代。而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纳粹核心隆美尔以及希姆莱的策反最为有力,史陶芬伯格的刺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当年,隆美尔被内定为“希特勒的接班人”,但他在后期曾流露出对希特勒不满的情绪,一份被捕策反分子的名单上出现了他的名字,史陶芬伯格的刺杀计划得到过他的认可。而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也曾被指与这次刺杀行动有染,二战后期希姆莱的野心膨胀,妄想取代希特勒成为第一元首。片中描写的“狼堡爆炸”后,希姆莱并未在第一时间开始阻止政变,而是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暧昧态度。如果影片加入这些情节,将会使整个故事的发展更为可信。
金蝉脱壳 希特勒提前退场
《行动目标希特勒》开篇就上演了发生在1943年的一次刺杀行动,陆军少校崔斯考夫把炸弹装进了酒盒中送给希特勒随从人员,希望希特勒在飞机上打开酒盒后发生爆炸,但希特勒在飞行过程中并没打开,暗杀就此失败。这个桥段中导演利用快速剪接的手法,配合人物的心理刻画,把握还算到位。而重头戏“狼堡爆炸”却没有说明失败原因,只是意会为“天不灭希”。而在史料中,针对希特勒的暗杀事件共有15起,平均一年两起的刺杀行动让希特勒变得老奸巨猾,生性多疑的他不仅有数个替身,而且身边拥有一支精干的保卫队。在“狼堡爆炸”中,史陶芬伯格的紧张情绪被保卫队觉察。为防万一,史陶芬伯格离场后,保卫队建议希特勒躲避,而当希特勒刚刚离开会议室,炸弹便因引爆厚重的橡木桌子降低了威力,让希特勒逃过了一劫。而影片为制造希特勒是否被炸死的悬念,进而展开以后的故事,将这一关键点删去了。
希特勒公开辟谣未被展现
影片中,史陶芬伯格确信希特勒已被炸死,冒险启动了“瓦尔基里”计划。最终,因为希特勒打来的一个关键电话而使局势逆转。这一桥段交代得比较含糊,缺乏说服力,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希特勒不在公开场合亮相辟谣,“瓦尔基里”计划不容动摇。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希特勒正是靠着一次在电视中的公开演讲扭转局势。1944年7月20日8:00,史陶芬伯格飞往“狼堡”实施暗杀行动,他在亲眼看到炸弹爆炸后,乘机返回柏林实施政变。而当晚18时,希特勒在电视中公开发表讲话,这使得他的死党确信刺杀失败,并剿灭了政变,但这段关键情节也被该片忽略了。新报记者 张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