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力量集体冲击金棕榈
欧洲电影节向来是华语导演成名立万的地方,戛纳当然也不例外:陈凯歌凭《霸王别姬》拿过金棕榈大奖、王家卫和杨德昌分别凭《春光乍泄》和《一一》拿过最佳导演、葛优和梁朝伟分别凭《活着》和《花样年华》摘得过影帝桂冠、张曼玉凭《清洁》得过影后。但今年的四位华人导演虽然之前都曾有作品入围戛纳,但从未获得金棕榈大奖,此次华语导演的电影占据竞赛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谓不大。
《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2009)-美国
导演:
李安 Ang Lee
演员:
迪米特利·马丁 Demetri Martin
埃米尔·赫斯基 Emile Hirsch
杰弗里·迪恩·摩根 Jeffrey Dean Morgan
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
丹·福勒 Dan Fogler
保罗·达诺 Paul Dano
尤金·列维 Eugene Levy
凯丽·加纳 Kelli Garner
伊梅尔达·斯汤顿 Imelda Staunton
麦米·古默 Mamie Gummer
斯盖拉·阿斯丁 Skylar Astin
凯瑟琳·沃特森 Katherine Waterston
加伯里艾尔·圣迪 Gabriel Sunday
乔纳森·格罗夫 Jonathan Groff
剧情:
影片根据埃利奥特·提波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改编,但李安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主人公利奥特·提波(迪米特利·马丁饰演),影片的大部分是提波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著名的纽约格林威治村石墙事件前后的所见所闻,身为同志作家兼设计师的他,创办了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而这两大事件对提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才有了作为电影蓝本的小说。
看点:
1、历史背景:
今年正值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四十周年之际(8月14日),和伍德斯托克一起被记住的还有纽约格林威治村石墙事件,而影片最初选定的在6月24日上映也是在打“纪念牌”:四十年前的6月24日,同性恋酒吧“石墙”里的顾客和警察发生了暴力冲突,随后引发了大规模抗议,被视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力斗争的序幕。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美国60年代嬉皮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产物,历史学家波特·菲尔德曼曾经这样评价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如同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演员阵容:
和当年的《冰风暴》招揽了多位今日明星一样,在这部《制造伍德斯托克》里,李安手里的阵容一样代表着好莱坞新生代的希望:埃米尔·赫斯基曾经和新晋奥斯卡影帝西恩·潘合作了《荒野求生》、保罗·达诺在《阳光小美女》中饰演的色盲神经质哥哥至今令人难忘,扮演埃利奥特·提波的迪米特利·马丁在电视界已经小有名气,而诺米·沃茨的丈夫列维·施瑞博尔刚刚在《金刚狼》中饰演了半正半邪的“剑齿虎”,说不定再过几年,好莱坞的一线明星都将从这部电影里走出来。
3、李安拿奖如切瓜,此次能如愿否?
李安导演曾经凭借《喜宴》《理智与情感》两度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又凭借《断背山》《色·戒》两度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但是却一直与戛纳金棕榈失之交臂。他编剧执导的《冰风暴》曾获得金棕榈提名但最终与该奖无缘,最终获得了最佳编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