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勒·阿弗尔》戛纳展映 让观者笑中带泪(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11:41  东方早报
《勒·阿弗尔》戛纳展映让观者笑中带泪(图)   《勒·阿弗尔》讲述了一个擦鞋匠帮助偷渡小男孩的故事。
《勒·阿弗尔》戛纳展映让观者笑中带泪(图)   导演阿基在开发布会时也叼着烟。CFP 图

  早报记者 蔡晓玮 发自法国戛纳

  戛纳电影节进入第7天,观众们渐渐体会到了大导两个字所蕴含着的实力。在达内兄弟和泰伦斯·马力克的新作皆被影评人评以高分之后,又一位国宝级导演登场——来自芬兰的阿基·考里斯马基带来了让观者笑中带泪、被感动浸染的参赛影片《勒·阿弗尔》。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阿基在谈及片名时说:“勒·阿弗尔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天堂。这里什么都有,但我们却到达不了。”

  幽默地讲述痛苦

  这部影片和阿基此前的作品一样,都带有一些梦幻的色彩。阿基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天堂般的所在,给痛苦的生活一个明亮温暖的结尾,“多年以来,我都想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但却没有找到拍摄地点。基本上,这个故事可以在除了梵蒂冈以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发生。”阿基关注的是移民问题,在这部影片中,一个从非洲偷渡到法国勒·阿弗尔的小男孩碰到了一个风趣、勇敢的擦鞋匠,把他最终送往了通往亲人所在地的船上。在阿基看来,对于欧洲泛滥的移民偷渡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仍然愿意用不那么现实的手法去看待这个问题”。在看片的过程中,观众们不时被影片中幽默的台词逗乐,但在内心深处却一直为主人公纠着心。这一笑中带泪的观影体验,在影片结束后爆发成热烈的掌声。

  给现实一个童话结尾

  《勒·阿弗尔》将观众带到一个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世界中。这是一个类似贫民区的破烂小社区,但是和所有其他的社区一样,这里有小酒馆、有杂货店。不同的是,这里所有的人衣衫褴褛但却心地善良。片中的男主人公即阿基1991年的作品《波希米亚生活》中的主要人物马赛尔·马克思,如今他来到勒·阿弗尔定居,以擦皮鞋为生。命运将一个偷渡至此的非洲孩子推到了他的面前,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因为重病需要卧床。

  这个故事所牵涉的一切话题都非常沉重和残酷——偷渡而来,不知道未来在何处、家人在何处的男孩;生活贫困,妻子病重的擦鞋匠。一切就像病重的妻子在医生对其病情报以安慰性的“总是会有奇迹”时的反应,她说:“但在我们的社区,从来没有奇迹。”

  然而,阿基并没有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处理这个故事。配合着一台1974年的摄影机所营造的独特的带着破旧感的温暖色调,故事的走向非常完美。生性乐观的马赛尔在热心的街坊邻居的帮助下,将小男孩藏在了自己的家中,并且在街坊们的帮助下,最终凑够了钱并在警察的眼皮底下将男孩送出了社区,送上了通往目的地的船。同时,妻子的病情也奇迹般好转。另一方面,演员们的表演也带有些许舞台表演的痕迹,一些动作和表情会显现出某种刻意的夸张。而这一切,都为该片增加了幻想色彩。

  移民问题

  反映欧洲道德危机

  在回答关于这部影片是不是一部童话时,阿基表示这确实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故事。“我始终对童话的形式抱有好感,在童话里,小红帽‘吃’了狼,而不是相反。但在真实的生活中,相对于华尔街那些苍白的脸孔,我更喜欢狼。”

  在阿基的阐述中,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如今的欧洲电影,“今天的欧洲电影并没有承认它正在越来被消耗,不论是因为经济原因、政治原因还是其他。但是,在这一切之上,道德的危机是我们无法解决长久存在的移民问题的重要原因。”

  对于阿基来说,一个有关一位非洲少年在欧洲寻找避难所的故事是他长久酝酿的主题。他最初想到的是西班牙、希腊或意大利的某座港口。为此,他走遍欧洲的西南部海岸,从意大利的热那亚直至荷兰,最终还是在法国的勒·阿弗尔找到了理想的拍摄地点,因为这里洋溢着“蓝调、灵魂乐和摇滚乐”。如同在阿基1989年的经典影片《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中展现的那样,摇滚乐是冒险的代名词。“勒·阿弗尔好比是法国的孟菲斯,Little Bob组合则是这个王国里的‘猫王’。”阿基如是说。

  而作为欧洲艺术电影的代表之一,阿基一直乐于将自己的电影发生的时代设置在1950年代,对此,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是一个迟钝的人,看现代建筑让我眼睛疼。但是现在对我来说,1970年代也开始看起来时髦了。但幸运的是,昨天到处都有。”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