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坚信“政治事关重大”的好莱坞电影人,却在影视作品中将政治描绘成不可告人的骗局或阴谋。为迎合普罗大众愤世嫉俗的情绪,带有黑色幽默、反映政治阴暗面的电影剧集开始层出不穷。“如果政治本身令人感到痛苦,那你就需要让它看起来轻松欢乐。”新片《政坛混战》导演杰伊·罗奇如此评论。
随着总统竞选渐入高潮,政治正逐渐成为好莱坞的前沿话题和关注焦点。作为奥巴马妻子米歇尔的头号拥趸,华纳兄弟主席巴里·迈耶近日为前者举办了一场入场费为 2500 美元的募捐会;著名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也刚刚为奥巴马筹得240 万美元,其募捐会入场费高达 35800 美元;5月,乔治·克鲁尼的筹款晚宴为奥巴马团队募得资金 1500 万美元;斯派克·李、《欢乐合唱团》创始人瑞恩·墨菲和其他好莱坞金主也举办了多场类似活动。
这些政治筹款活动如火如荼,说明演员、电影公司老板和制片人对于进步的理想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外界应当认真对待总统竞选——如果奥巴马能够当选,积极的变化方能发生。
他们的理由是,政治事关重大。今年早些时候,喜剧演员比尔·马赫为一个秉承自由优先的政治行动委员会(英文全称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美国政治组织,旨在筹募及分配竞选经费给角逐公职的候选人)慷慨捐出 100 万美元,他表示:“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打心眼里觉得奥巴马和罗姆尼领导下的美国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值 100 万美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下好莱坞的政治题材影视剧,也正是由上述这些大佬一手打造。在这些作品中,政治往往被描绘成不可告人的骗局或阴谋——在克林顿执政期间热播的《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最近,一部名为《政坛混战》(The Campaign)的喜剧在上映第一周就拿下 2740 万美元的票房,喜剧巨星威尔·法瑞尔与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在片中分别饰演两位有竞选总统野心的政客,随着选举日渐渐逼近,彼此激烈的竞争依然僵持不下,很快就变成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死敌。两人倾尽全力诋毁对方,甚至不惜使出种种阴招损招,上演一连串爆笑情节。比如,法瑞尔饰演的参议员在竞选广告中直言对手是“基地”恐怖分子,原因仅仅是加利费安纳基斯饰演的角色面部毛发比较浓郁。
从去年起,政治题材类电视剧集也层出不穷。《副总统》(Veep)是 HBO 收视率最高的剧目之一,这部政坛喜剧由朱丽娅·路易斯·德莱弗斯主演,剧中充斥着华府的野心、欲望与背地中伤。在USA有线电视台出品的《政坛野兽》(Political Animals)里,西格妮·韦弗饰演一名希拉里·克林顿式的国务卿,在一个善于调情的比尔·克林顿式前夫手下工作。别忘了还有《老板》(Boss),这部Starz有线台的政治剧主人公是一位芝加哥市长,他就像个黑帮大佬,使用各种恐吓和欺骗手段,滥用职权,为所欲为。
像《政坛混战》这类电影,往往把现代政治描绘成一群缺乏普世价值观的理想主义者,试图通过公共服务让国家变得更美好,剧中总少不了贪赃枉法、善于操纵、疯狂自恋的角色。每个人都在边缘徘徊,每个人都有把柄,每个人都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勃然大怒。在《副总统》中,路易斯·德莱弗斯的助手问一位参议员,如何看待副总统把一位石油公司的游说者任命为专案组成员,这位参议员冷冰冰地回应道:“你相不相信我会把你的脸撕下来,然后再把你的眼窝当性玩具?”
观众或许会想不通,为什么演艺圈和现实如此脱节?奥巴马和其他民主党候选人在现实生活中对情感、金钱和欲望的态度,似乎和银幕上庸俗、自私的野心家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毫无疑问,好莱坞对政治的态度向来充满矛盾。有的电影充满了来之不易的理想主义,从 1939 年的《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到 1976 年讲述“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有的电影则是渲染一种黑色幽默,透显一种尖酸嬉笑的悲观情绪,从 1949 年的《当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到 1997 年的《作大英雄》(Wag the Dog)、1998 年的《吹牛顾客》(Bulworth)。但最近这些年,充斥悲观情绪的政治电影似乎大行其道。
不过,《政坛混战》的导演杰伊·罗奇认为,大多数制片人和电视剧编剧其实根本不是愤世嫉俗之徒。“我更愿意把艾伦·索金、乔恩·斯图尔特甚至我这样的人,定义为失望的理想主义者。”罗奇说,他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总统班底》的海报,“我拍电影时总是在想,能不能拍得更好一点?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很少看书,你会希望电影能够像一盏明灯,带来一些改变。”
好莱坞显然是在迎合普罗大众愤世嫉俗的情绪。乔治·克鲁尼是奥巴马最著名的支持者,但他 2011 年自导自演的影片《总统杀局》(The Ides of March),则讲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寓言故事: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竞选活动中,一位政治人物不幸卷入一场阴暗的丑闻。
如今,政坛闹哄哄的分歧导致大团圆结局基本绝迹于银幕。“制片人只是针对当下政治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把政党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这一点。”历史学家、《好莱坞的左与右:电影明星如何塑造美国政治》一书作者史蒂芬·罗斯说。
“也许这看起来似乎是脱节的,但在好莱坞,政治归政治,生意归生意,”罗斯说,“你可以去募捐,也可以打电话给银行贷款,这是你私事。但在生意上,你的目标就是拍出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要想给观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你就不得不拿出大把的时间在影片中嘲讽每一个政客。”
对编剧来说,政治剧牵涉的不道德行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卑劣的竞选战术,其实并不难写。《政坛混战》的两位男演员法瑞尔和加利费安纳基斯,最初只是想演一对势不两立的选美教练,但这个最初方案很快遭到制片方否决。
一旦拍摄经费不够、主角行为变得没有道德原则时,最适合的题材无疑就是政治。“很难想出更好的处理方式来突出两个人物之间的反差,”导演罗奇说,“只要涉及到对立的概念,肮脏的政治就很难在影片中避免。”
除了《政坛混战》,罗奇还为HBO拍了两部政治历史剧,其中包括今年讲述麦凯恩和佩林竞选故事的《规则改变》(Game Change。)。“我最喜欢的比喻是职业摔跤,”他说,“竞选中充斥着欺骗性广告和抹黑战术,最后的赢家无疑是最高明的骗子或最无耻的损人艺术家。这就是摔跤和政治的共性。”
看《政坛混战》这样的电影无疑是痛苦的,它描绘了如今的政治——几乎没有任何夸张——就像五年级学生抢食物。但对于这类电影,我们的反应非笑即哭。“如果政治本身令人感到痛苦,那你就需要让它看起来轻松欢乐,”罗奇说,“这就是所谓的‘苦中作乐’。”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