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模式遭遇七年之痒

2013年08月19日10:13  沈阳日报

  暑期档向来是好莱坞大片的黄金档,但今年,工业流水线模式化产出的一众大制作却惨遭滑铁卢。8月18日,记者走访沈阳几家主流影院发现,近期上映的《环太平洋》《速度与激情6》《惊天危机》等几部影片均出现“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境况,“特效雷同、剧情幼稚”的诟病引发观众集体吐槽,甚至中途离场。走过百年的好莱坞大片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观众说

  特效加打斗的模式早看腻了

  有巨星撑场,有特效装扮,再穿上或科幻、或动作的外衣,好莱坞大片就可以在票房、口碑上无往不利吗?这个问题换做5年前,答案一定是“YES”,但如今,好莱坞大片的“杀手锏”正悄悄“失灵”。影迷张鑫看过《环太平洋》后这样评价:“这年头电影跟游戏一个路子了,全部整眼球效应。机器人打怪兽,水里打完陆地打,踩着高楼打,抡着火车打,两个小时的电影就是一通打。这就好比婚姻中的‘七年之痒’,早没了初见时的激情。看一眼开头就知道结尾,即便是以‘中国元素’做宣传噱头,也难掩影片本身的硬伤。”

  影院说

  “无脑大片”将成“一次性产品”

  记者从官方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全国电影产业数据”看到,过去的七个月,好莱坞大片陷入一片颓势,票房同比去年下跌21.4%。对于影院来说,好莱坞大片已经不是票房的“救命稻草”。新东北影城媒介经理杨小姐认为,狂轰滥炸式的好莱坞大片虽然视觉冲击力极强,有一定的市场,但故事性薄弱却是致命伤,“以前观众进影院看大片认为能值回票价,现在他们对大场面早已司空见惯,反而越发亲睐题材新颖、贴近生活的中小成本电影。随着电影类型、数量的逐渐增加,观众的可挑选余地更大了,这种形势下,好莱坞‘无脑大片’很可能沦为‘一次性消费品’。”

  专家说

  电影要吸引眼球终究靠“内核”

  好莱坞“大片模式”为何走向下坡路?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关键问题是影片的“价值真空”。一方面,目前的好莱坞电影都是大公司投资,用产品的眼光看待创作,拍出来的东西模式化。另一方面,续集或根据漫画改编的好莱坞大片,大量充斥着“粉丝电影”,这些“粉丝电影”为迎合特殊利益群体的需要而拍摄,只剩下了赚钱,自然没有想象力和远见。

  导演高群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电影还应该有‘社会性’,而不仅仅是‘爆米花’。中国观众的观影传统还是想从一部电影里看出‘东西’来,我也在尝试将好莱坞的风格同中国本土观影习惯相结合,拍出能打动人心的电影。”   

  本报记者 唐晓诗 实习记者 辛洋

(责编: 小万)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