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公民:知识分子和他献给故乡的挽歌

2016年09月05日 06:36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是这位知识分子和他回不去的荒蛮故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被名气和虚假所累丢掉本真的地方和群体。

《杰出公民》海报 《杰出公民》海报

  梵一/文

  新浪娱乐讯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几乎完整再现了5月份戛纳电影节的时刻:在事前皆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杰出公民》取得了和《托尼-厄德曼》一样的火爆逆袭。这两部片在风格上非常相似,现场观众时不时都会被逗笑。同时,它们似乎也存在共同的问题,摄影和美术被指廉价。

  纵然如此,《杰出公民》依旧凭借扎实的叙事和内涵打动了几乎所有人,在文化涵养和反射社会问题的责任上做得很精彩。题外话,男主角奥斯卡-马丁内兹参演过两年前大热的阿根廷影片《荒蛮故事》。

  第一问,电影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电影有个很讨知识分子喜欢的设定,讲述了一位在欧洲生活超三十年的诺奖作家因偶然机会回到儿时家乡探亲的遭遇。全程只有一条线贯穿始终,非常复杂,有着丰富的羽翼。

  故事从男主角获颁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开始,尖锐而简短的发言直接道出男主角高深的见识和智慧,他并不认为获得诺奖对作家来说是好事,相反对创作会是一种负担。带着这个负担,盛名、财富接踵而至,五年后,一次偶然机会,工作繁忙的他得到故乡的邀约,踏上回乡之路。

  然而,作家乡音未改,却在思维、生活、情感都已和故乡的人天壤之别,因此他经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他发现自己的故乡,俨然已经回不去了。他的名声早已改变了故乡一切,包括人心。故事最后又回归与镁光灯下的作家身上,这次回乡的经历被他写成了一本名叫《杰出公民》的书,他重拾起作为一名写作者的自尊。

  第二问,电影的看点在哪里?

  电影用幽默做情绪铺垫,在最后章节将矛盾激化,并给予一记厚而锐的结尾,完成得扎实而漂亮。我们在其中,既能看到一个戴反眼罩、不用手机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能看到诸如乡民让作家坐游行车、播放廉价的作家身份介绍的PPT等幽默桥段。

  首先,剧本处理得非常精致,编剧的文学功底深厚。对于观众来说,那些诙谐中带着一丝黑色意味的情节,尤其需要注意把味。不影响观看的举例:电影中,作家在去往故乡小镇的路上车坏了,他不得不和接他的司机在野外过夜,为了生火他撕掉了自己写的书的扉页,自嘲“不得不烧书求生存了”。清晨,刚睡醒司机却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撕下书的内页当作厕纸。

  通过这样一个让全场观众笑翻的情节,我们不仅能看到作家的涵养,还能抓住司机的心态:这个小镇虽然以作家为傲,然而,小镇的乡民并不会因此而去热爱这些作品,他们在意的只是作家给小镇带来的名气。

  其次,我们能看到一系列的配角群像。有选美小姐,有具备写作潜力的大堂服务男青年,有为父亲被作家写进小说而耿耿于怀欲邀请作家到家做客的胖子,还有娶到了作家少时喜欢的姑娘的童年玩伴……这些人物大多寥寥数笔,形象却异常鲜明。比如,朋友的女儿欲勾搭作家上床,目的不是仰慕他的才华,而是为了离开这个讨厌的小镇。意图败露后,她被赶出房间,出门前她指着作家大骂“fag”。

  甚至,我们不能错过电影的每一句台词。作家的演讲,作家的睡前故事以及对白无一不透出智慧。面对乡镇领导的虚假口号,他说,“文化不是需要支持、鼓励的,不是需要保护的,不管支不支持、政府鼓不鼓励,文化都是存在的……”;面对乡亲为他揭开的雕塑,他还说,“正像我一位拿到诺奖的朋友所说,拿到诺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把TA变成了一个雕塑”……如此佳句,不胜枚举。

  第三问,故事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信息量丰富,但这部电影从头至尾丝毫没有冗余信息。以上提到的,无论是精致而意味深远的情节设置,还是笼罩在诺奖作家生命阴影下的,那群表面以家乡为傲内心却想拼命逃离的乡民,抑或是振聋发聩的台词……全都围绕着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展开——用黑色喜剧的形式针砭时弊。

  在这个时长110分钟的影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的鲜明形象;是这位知识分子和他回不去的荒蛮故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被名气和虚假所累丢掉本真的地方和群体;是阿根廷现实社会问题在文艺作品上的折射。

  第四问,看这部电影时需注意什么?

  幽默、台词、人物无一不说明这部电影靠的是细节取胜,几乎全程无尿点。我们在观赏这部电影时,细节尤其不可忽视,倘若只沉浸在肤浅的笑声里,就会错过它最值得赏味的内质。虽然电影信息量不小,但浅显而易理解。不过还是强烈建议观看过程里尝试做一些笔记,在事后加以梳理,并像认真阅读一篇文章一样问自己两个问题:创作者为何这样设置?这样设置的意义是什么?

  是的,这是一部需要被严肃对待的电影。

  第五问,外媒的评价如何?

  外媒对《杰出公民》发布的评论不多,《好莱坞报道》并没有对它表达出太多喜爱,相反还表示,它的数字化摄影显得异常廉价,不具备银幕标准的品质,并用“Superficial”(肤浅)来形容它的故事。《Variety》亦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第六问,电影之外,它有哪些意义?

  除了电影本身,联系到近几年看到的南美电影,比如去年的金狮奖作品《来自远方》以及两年前的《荒蛮故事》,不得不感叹南美洲电影的强大势头:厚重而灵动的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取材,加上一大票优秀导演、演员走到国际,南美似乎成为正在世界电影的未来……至少,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把自己的触手伸向了那里,如饥似渴般争抢,并大胆地把主竞赛的入围、奖项的地位给予他们。这多少让我想到80、90年代欧洲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热忱。然而,除了一个贾樟柯,偶尔来个刁亦男之外,这片巨大的梦幻般的土地,再没有能扛鼎的后来人,令人唏嘘……(梵一/文)

(责编:kit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