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得主教你如何正确地沦落成流浪汉

2017年01月22日 23:58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真实的生活,就好像一出荒诞喜剧,却让人笑不出来。

  伯劳/文

  本文来自公众号“玩儿电影”(id:wan2movie)

  为什么要看《我是布莱克》?

  因为它是去年力压《她》《帕特森》等片的金棕榈奖得主。

  因为这部电影真实而且好看。倘若你想了解英国少见的社会群像,这是你的最好选择。而且你多半不会看到睡着,反而很有可能到最后泪流满面。

  因为当今影坛上,除了肯·洛奇,很少还有人能用这样真诚和平等的口吻,描述了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

  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我们需要简短地了解一下这位去年刚过了八十岁生日的英国导演,“肯·洛奇”。

  这是他第二次拿到金棕榈,上一次是2006年的《风吹麦浪》。

  这也意味着,他和科波拉,今村昌平,库斯图里卡,达内兄弟,哈内克等七人一起,组成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双金棕榈俱乐部”。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肯·洛奇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他就将关怀低下阶层作为自己的主题。可以说,他这一生所关注的,也都只是这一个话题。

  1969年拍摄的第二部电影《小孩与鹰》,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在影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英国电影学会选取的“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电影”中,排名第七。

  七、八十年代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严格的电检制度,和题材的敏感性,让他几乎没有电影可拍,只能转投电视剧及纪录片领域。

  而从九十年代重回影坛开始,肯老爷子就一直非常高产,保持至少一两年一部的速度,也一直是三大电影节的常客。

肯·洛奇去年拿到金棕榈肯·洛奇去年拿到金棕榈

  一个长得这么慈祥友好的肯老爷子。真的很难想象,他可以将电影拍得那么愤怒和有力。

  《我是布莱克》的男主角是一个59岁的木匠,由于心脏问题,医生建议他不要找工作,于是他生平第一次需要申请社会救济。

  电影用非常精准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踢皮球的困境——在申请就业援助津贴时,他明明是心脏有问题,评估的医生却非常机械化地问他一些“你能把手举到头顶吗”“你能站着走路之类”的可笑问题。

  申请因此被驳回后,他想要重新上诉,却被告知,你要先等一通通知电话,而这通电话迟迟不来。

  等待电话期间,他只能申请失业救济金,尽管他的身体状况根本没办法找工作。

  为了得到这份救济金,他必须不停地找工作。但是他明明已经非常努力地求职,却无法证明这一点。因为既没有没有收据,又不拍照,又没有打印简历,人家怎么知道你真的在找工作呢。

  他不会用电脑,也根本没有手机,他只有一支铅笔。

  真实的生活,就好像一出荒诞喜剧,却让人笑不出来。

  你以为这些政府机关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底层的贫穷人民,是为了给他们设立一张安全的保护网。但实际上,没有人关心你遇到怎样的困境,没人想帮助你解决问题,他们只想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完,然后下班回家。

  尤其是男主角打电话给社会救济中心的时候,电话那头不断地传来“请您耐心等待,我们的工作人员稍后就会和您联系”。他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才真的接到电话。

  但是等他回头跑到社会救济中心办公室的时候,保安却告诉他,你到我们这儿来也没用,要不就在网上申请,要不就只能打求助电话。

  这一幕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很有共鸣。几年前我在国内申请一个签证的时候,给大使馆的签证中心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全部都是占线。好不容易打进去,却被对方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说“我们这儿不管这个,你脑子放清楚点”。

  这是国内的行政人员。国外的会稍微温柔一点,就像电影中呈现的那样,如果你给签证中心、或是其他什么地方打电话,就会无休无止地等下去。电话那头欢快的铃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讽刺。

  然而我的签证最后是申到了,男主角的境况却似乎越来越糟糕。他不仅申请就业援助津贴被驳回,而且最后连失业救济金都领不到。

  更可怕的是,每一次坐在社会福利中心,都真的是一次可怕的煎熬。

  男主角已经59岁了,却被迫要坐在一群比他小至少一轮的工作人员面前,看他们像糊弄小朋友一样糊弄他。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一群人,他们明明不知道你的任何情况,却可以如此傲慢地对你评头论足;他们明明根本不关心你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却像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粗暴而冷漠地蔑视你,用一成不变的冷冰冰的回答来搪塞你的每一个问题。

  从一个年轻观众的角度来看,电影中呈现的这项英国福利制度,是不是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呢?

  比如说,你需要证明自己一直在找工作,才可以领失业救济金。那么我大可以一天花上半个小时,上街胡乱摆拍一些照片,剩下的时间只用都在家躺着,就可以拿到这份钱。

  比如说,你需要证明自己有病不能工作,才可以领就业援助津贴。那么我大可以找个好说话的医生,将一些小病写得格外严重。

  然而这些对男主角都行不通。他太诚实了,没有人欣赏他的诚实和正直,工作人员反而觉得他可笑、故意找茬、完全不配合工作。他的诚实让他成了最吃亏的那个人。

  刚极易折,非常适合用来形容男主角的性格。

  他一开场就表现得非常急躁和粗暴,对待工作人员大吼大叫,而这种做法完全于事无补。

  假如他说话稍微柔和一些,好好解释自己的情况,对社会救济中心的人不是那么无礼,说不定他早就拿到了自己的就业援助津贴,也就不会沦落到后面的种种境地。

  你也许会想,也许我在真正生活中遇到一个这么嘴硬又顽固的人,也不会喜欢他,也不会想和他多打交道。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越往后看,才会越觉得可怕。社会竟然就好像一把钝刀,无形之中磨平了他所有的锋芒。

  当你看到他用沉默、用苦笑来回答工作人员所有的粗暴无礼,而再也没有力气愤怒和咆哮时,只觉得内心好像也被狠狠地揪了起来。

  影片中还有另两位主要人物,一个带着两个孩子、年轻漂亮的单亲妈妈,和住在男主角隔壁的黑人小哥。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小哥居然干起了从中国进口原单旅游鞋的生意。

  这一幕同样是非常真实的。倘若你有过去欧洲、尤其是南欧旅游的经历,就会发现在最热闹的市区附近,确实都会有一些摆地摊的黑人小哥,在倒卖A货包包。这些包往往都没什么设计感,但上面一定印满了浮夸的巨大logo。

  每次我走过的时候,其实心里都在纳闷,真的有人会买吗?

  但是电影告诉我们,这或许就是黑人小哥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位他在广东工厂打工的朋友,他说一口香港口音浓重的英语,但是却可以和他们大大方方地讨论英国俱乐部足球,双方相谈甚欢。

  连《降临》《火星救援》这类极为优秀的好莱坞作品,在刻画“中国”的时候,都还会带着几分一厢情愿的、朝鲜式的妖魔化幻想。而在《我是布莱克》中,我终于看到了对中国最真实也最正面的呈现。

《降临》中的谜之General Shang《降临》中的谜之General Shang

  但另一方面,借由这种对比,导演也非常残忍地向我们指出了在当今时代,社会阶级的贫富差距是如何被拉得越来越大。

  会使用电脑和网络的人,例如黑人小哥,就可以靠跨国倒卖原单来赚自己的第一桶金,然后他的钱当然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而还固守着一支铅笔的男主角,虽然他有着几十年的手艺和经验,为人也是无可指摘的正直,但是却连上网交一张申请表都没办法做到,更不要说在网上求职了。

  于是他只能被时代的浪潮越打越远。

  如果要赚很多个一百万,那么你首先必须要有第一个一百万的启动资金。如果你已经有很多钱,那么你已有的钱就会给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你将赚更多的钱。

  而大多数的穷人,他们辛苦地工作一天,得到了今天的薪水,然后全部花在吃喝用度上,第二天继续辛苦工作。他们永远没有办法攒到积蓄,永远没有办法换工作,永远没有办法让自己的生活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们就好像地永远被囚禁到这个不见天日的泥潭里。

  其实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不难,但是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有幸得到一张邀请函。大多数人都被卡在这个准入门槛上。

  可是,坠入深渊却是很容易的。

  像男主角这样原本有着稳定收入、住在并不豪华但也十分体面的公寓里的普通工人,只需要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甚至不需要是癌症那种需要住院、化疗的大病,就可以瞬间将他的生活拖垮。

  让他从一个有尊严的白人变成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可怜老头。

  想想那些衣衫褴褛、流落街头的流浪汉,他们很可能本来也只是一个靠自己手艺吃饭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疾病、车祸、失业……任何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可以将他瞬间打进地狱。

  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怕也非常荒诞的事情。然而这种惨剧,确实就在我们身边上演。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这几个月接触了许多在澳大利亚的偏僻马场工作的农民。他们中间,有从小读过大学、现在还在读网课MBA,一门心思要跳到城市里去的年轻人;也有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讨厌一切城市的顽固老头。

  有人对我们很友好,竭尽所能地体谅和帮助我们;也有人非常粗暴,有意无意地歧视黄种人,歧视手无缚鸡之力的、在城市娇生惯养的人。

  但是这个看起来很遥远的群体,其实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一样会看《非诚勿扰》,会嘲笑川普,会关注最近上映的电影,会周五晚上找个小酒馆high整晚。

  我相信导演也正是带着这种心情在拍电影。

  大多数导演都热衷于两种题材,一种是他自己很熟悉的内容,一种是观众不熟悉、但他很希望观众熟悉的内容。因此很多人都会将镜头聚焦到少数派群体,代表他们发声。

  但是这些作品也有很多都沦为廉价而夸张的想象。

  比如张婉婷拍《北京乐和路》,香港导演讲述她完全不了解的北京摇滚青年。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耿乐真诚的表演和一个太过虚假浮夸的角色,是如何完全地割裂开来。

  比如保罗·范霍文拍《她》,朴赞郁拍《小姐》,同样有非常优秀的女演员,非常精巧的剧作,但抛开这一切,你会说导演真的是在为女性发声么?这背后真的没有他们的男权幻想,甚至于是恐惧吗?

  可是肯·洛奇绝不是这样。他的视角是非常平等的,他是真正地用心观察过这一群人,也真正试图理解和尊重这群人,所以才可以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传达出来。

  事实上,他拍电影一向都是以写实为第一标准。他喜欢按剧情先后次序拍摄,喜欢雇用业余但是与角色有相似经历的演员,还喜欢将演员放置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镜头面前呈现出真实的惊讶、喜悦和悲伤。

  在肯·洛奇诸多的作品,显然这并不是他最出彩的一部。

  但是你可以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一个身无长物、倔强、真实、质朴的小人物,在冷漠的国家机关面前,可能做出的所有反抗。

  你也可以看到同样是年迈老人的导演,对结构、节奏和情感有着如何高明的掌控。他是如何不动声色地将主人公的境况描述到极致,将一种愤怒而无力的情绪推动在最高点。

  这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果,不是戏剧性的堆砌,而仅仅只是一种真实可能的呈现。

  他把一群人的境况拍了出来,那是他的选择。

  如果你在这一刻感动落泪,这也只是你的选择。

扫码关注“玩儿电影”(id:wan2movie)扫码关注“玩儿电影”(id:wan2movie)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