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母亲!》的经历是独特的,这是本届首部放完时有零星掌声和嘘声并存的主竞赛电影。看的时候,我充分沉浸在扣人心弦的紧张之中,又不断地被一些细节打断出戏。同时,我对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产生深深的怀疑,多次试图构建自己的理解都以失败告终,观看的过程里内心充满矛盾。它注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事实上,观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电影都有类似的体验。《梦之安魂曲》奠定了他此后所有作品的基调,这部电影靠出神入化的蒙太奇抓住我的心脏,但最终并未传达给我它的意旨,我也只感受到了它的压抑。但是《母亲!》与《梦之安魂曲》相差很大,它更像另外一部同样充斥着压抑气氛的《黑天鹅》,二者都是大女主戏,给予女演员巨大的发挥空间,甚至在某种哲学构建及一些悬念、悬疑元素营造上,使用了相同的手法。
不过,《母亲!》传达给我的情绪不是压抑,而是愤怒。创作者像灭世者,妄图把一切一把火烧掉,就像片中女主角烧掉他们的房子一样。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发布会上说,这个剧本创作就是基于他的愤怒,在5天的时间里写完,是完全由心发出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他展现出了扎实而高超的导演能力。他十分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使得这部电影在镜头调度、声光运用,以及悬疑营造、多重隐喻等方面有着无可挑剔的品质。在他的镜头空间里,意识可以具象化成一座房子、一只蛤蟆,也可以抽象化成一片混沌。他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架宏伟的哲学桥梁。
作为一个意识流故事,轮回结构的构建使这部电影的解读层次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基于詹妮弗-劳伦斯和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男女主角建立多个维度的解读:1、女主角过度的给予和男主角过度的索取,指涉了婚姻中的男女关系;2、基于片名以及女主孕育过程,探讨孕育中女性潜意识的心理变化;3、基于男主的作家身份,讨论作家夫人如何在作家和作家笔下人物的关系中自处,讨论作家作品的构思过程;4、基于大量陌生人涌入女主角的房子,男主欢迎而女主抵触带来的矛盾,来建立当前难民语境下美国现状的影射……
这些解读基本上都有迹可循,达伦的想法是宏大而复杂的,涉及性别、心理、社会、哲学等多重领域。
最值得说道的解读,依旧是与当下美国现状的照应。导演在发布会上说道,只要翻开《圣经》里的第六日就可以明白电影的内涵是什么。这一章写道:
mother‘s prayer
our mother who art underfoot,
hallowed be thy names,
thy seasons come, thy will be done,
within us as around us,
thank you for our daily bread, our water, our air, and our lives and so much beauty;
lead us not into selfish craving and the destructions that are the hungers of the glutted,
but deliver us from wanton consumption
of thy vast but finite bounty,
for thine is the only sphere of life we know,
an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forever and ever,
amen
于是影片还有着一层厚厚的宗教意味。女主角亲自装修房子,是想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海报上,詹妮弗-劳伦斯45度上扬的面孔,像极了圣母玛利亚,而孕育的孩子,似乎就可以被看作圣婴。片名由“mother”加上“!”构成,则将其含义指向了愤怒的祈祷。也难怪最初的片名叫《第六日》。
导演解释称,他的愤怒不是没有理由的。人类拥有一个这么美好的世界,就像被女主角精心装修的房子一般。然而我们却不懂得珍惜,肆意的破坏着它。当下社会出现了这么多状况,民族有气无力,文化和语言伤痕累累……这一切都被导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但是,如果基于美国和难民当下的境况解读,给导演戴上“对现实中白左观点批判”的帽子则又显得无知。达伦并没有明确地说出他的态度,他并不仅仅单纯支持或者反对。他所愤怒的只是结果,是他看到的被毁掉的一切。至于为什么毁掉,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男主角身上则有着非常明显的答案:自私,自我,好面子,爱慕虚荣,毫无原则。
不过,难道因为这么多花里胡哨的隐喻,让我们这些自作聪明的观众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让我们发现自己居然还拥有会运转的大脑,就该给这部电影高分吗?我认为不妥。
倘若通过对刚才提到的任何一个维度进行文本梳理,我们就会发现,每一种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都有残损,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毕竟这是个在5天之中写出来的剧本,它就像一首强烈的情绪驱动创作的诗歌,存在大量可以删改的空间。
文艺是有基本规律的,比如过满则溢,中国人称之为留白。就像梵高的画,不需要再多任何其他颜色的杂质。而一部好小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多余的段落。一部电影,当建立某个叙述体系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与之无关或相悖的情节和镜头。因为艺术家必须不能将观众带入歧途,有任何把观众带入歧途的——即便是有倾向的——情节,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们用任何一个维度去解释这部电影,都会有产生大量废笔,都有诸多情节变得不可解释。甚至,它的多元隐喻,仍要靠威尼斯电影节官网影片资料库里的一段《圣经》来统御。
还有,必须严肃指出的是,艺术创作是自律的,艺术家不是横冲直撞的不理智的热血青年,尽管他们都曾年轻过冲动过。然而一个艺术家成熟代表作的诞生,往往需要年龄和阅历的积累。艺术家也不能在作品里对内容过度解释,让它变得肤浅,更不必要在戏外解释太多去绑架观众的思维。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这部电影里是失控的,他在愤怒情绪驱使下,给影片加入了过量的冲突,过量的悬疑元素,这都冲淡了它的艺术价值,让它变成了廉价的Drama。诸多Drama的细节又会时不时让观众出戏,让电影美术上苦心营造的悬疑感破功。而故事开始和结尾叙述视角的转变,更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知所措,让我的思考变得游移不定。
所以只能说,这是一部精彩和遗憾并存的电影。(尤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