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约翰·卡兰(右一)指挥着当地群众演员的队伍
导演(左一)在对男女主演说戏
《面纱》(blog)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以及演绎的舞台几乎全部都在中国,故事的原作者毛姆于1874年出生在巴黎,后来在英格兰长大,曾学过几年医科,最终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电影编剧尼斯旺尔很钦佩作者撰写这部小说的独特方式,他把一个关于报复的故事
变成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他说:“表面上,这个故事很直接,也充满着戏剧性:一个伤心男人想要惩罚他出轨的妻子。这对错配夫妇的旅程充满了性和心理上的压力。然而故事出人意料地发生转折,两个都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自己以及对方,精神折磨变成了心灵之旅。”
改编结局更感人
《面纱》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原著小说。在小说中,刚结婚的男女主角踏上中国的旅程,首先定居的地点是当时已经沦陷为殖民地的香港,女主人公因耐不住生活的寂寞而与英国政府驻当地的官员发生婚外情,男主角获悉后的愤怒使他决心与出轨的妻子一同踏上自我毁灭之路:前往霍乱肆虐的中国南方小镇梅谭府救助病人。而在小说中的结尾处,女主角凯蒂没有断然拒绝旧情人,反而再次被其花言巧语所迷惑。
电影版的《面纱》中,虽然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但发生地却移到了上海。而在整个故事的结尾处,对女主角处理与旧情人关系的描绘也完全不同。在电影《面纱》中,娜奥米·沃茨扮演的凯蒂在若干年后重返英国,当偶然遇到昔日出轨的旧情人时,她断然用“再见”的答复拒绝了对方传来的蜜意。这样的改动更让人感到凯蒂与沃特爱情的升华,催人泪下。
好莱坞镜头里的中国
影片一开始就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田野,远处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再熟悉不过的自然风光里,一对外国男女置身其中,让中国人眼里再平凡不过的景物也沾染上异域风情。《面纱》号称“好莱坞电影史上第一部全景在中国境内完成的影片”,该片取景北京、上海、广西等地,主要场景更是集中在风景优美的长江三峡和当时的“十里洋场”———上海。剧组为了还原旧上海的原貌,专门按当时的样式打造了洋楼景观、英国领事馆,甚至连黄包车、家具等都与原样一般无二。虽然全景在中国拍摄,但两个主要外景地的巨大反差还是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小镇上的石板路、昏暗的小竹楼、一双双无助的眼睛,都与当时上海的时尚、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小镇梅谭府上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国王与安娜》;女主人公偷情一幕,则让人不禁想起法国电影《情人》的片断。也许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窥见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小链接
首映日当晚9时,主演之一黄秋生将会亲临广州,在华纳金逸国际影城与影迷见面。而在电影上映期间,凡在华纳金逸国际影城或天河电影城购买两张《面纱》电影票,均可获赠一本《面纱》小说。同时,凡在广州购书中心购买小说《面纱》的读者,将特别赠送电影票优惠券一张,凭此券在珠江院线旗下的岗顶天河电影城和华纳金逸国际影城购买《面纱》电影票即可优惠10元。新快报(blog)记者朱静
海外媒体短评
《面纱》在好莱坞电影网站上的总体评价得分为B。
●大卫·泽曼(《美联社》):沃茨和诺顿塑造了他们最成功的一对银幕角色。他们的精彩演出让电影极有张力,一对年轻的已婚夫妇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或许爱情的成分不多,但是最后却赢得了彼此的尊重。
●亚历克斯·马克森(《E!Online》):看《面纱》的前半部分,就是为了后半部分的精彩,男、女主角的出色演出让电影升华。
●鲍伯(《洛杉矶日报》):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主角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成长。
●可克(《好莱坞报道》):沃茨和诺顿精确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错位的夫妇,一开始他们寻找的是彼此身上没有的特质。完美的演出。
●彼得·崔夫斯(《滚石》杂志):(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永恒的爱。
●詹姆士(《电影》杂志):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和优秀的剧本,这部电影让观众有了双重享受。(王佳莹)
《面纱》提名及获奖情况
●2007年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提名———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
●2007年独立精神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爱德华·诺顿;最佳电影剧本———罗恩·内斯万尼尔
●2006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原创配乐”得主———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
●2006年美国影评协会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罗恩·内斯万尼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