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互联网上的火热,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音乐人——雪村。日前,在京文唱片公司,记者与已成为其旗下歌手的雪村进行了一番畅谈。能写出这么一首“怪歌”,用音乐加评书的形式讲故事的雪村,人也是狂放不羁,出言不逊。
一见面,大家都以“翠花,上酸菜”做了问候语。这句话俨然成了网络流行语,没想到说起互联网,雪村却皱起了眉头,冒出一句:“我恨互联网,那是美国的文化侵略。”可是,恰恰是这让雪村痛恨的网络,才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得以流传,对此,雪村愤恨地说:“这不是我设计的,只能说我活该。”不过,虽然不喜欢网络,雪村对网友评论他音乐的帖子还是很熟悉的,能一字不落地背给大家听。雪村不喜欢网络,大概是缘于对美国文化的不屑,雪村不客气地把麦当娜、杰克逊称为“那些地痞流氓”,并声称:“我比杰克逊唱得好多了,小伙子就是舞跳得还行,不过太俗。”此言一出,当场令记者绝倒。
随后,雪村谈起自己的音乐,原来一直搞创作的他走到台前自己唱这首“活雷锋”的原因是对别人不放心:“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演绎这部作品。”关于艺术,雪村认为:“艺术就是政治和教育。”并以自己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例,“我的歌里谈到了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就是一种教育。”请雪村概括自己音乐的内核时,他弹了弹烟灰,放慢了语速,缓缓道来:“体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断层。”原来如此,果然与众不同,不过似乎有点抢占了文学的作用。问起雪村其作品的娱乐性和他所说的社会意义是否矛盾时,雪村言道:“这不矛盾。作品形式上有娱乐性,不能排除商业因素,否则就不能传播。但它也有相当的艺术内涵。”不但如此,雪村对自己的作品极为自信:“自从1995年写出了这首歌,我就预料到了这种结果,只是不知道导火索在哪儿。”问起如此笃定的原因,雪村掐了烟,说道:“因为我穷,跟门口卖菜的没什么两样。”不过,问起卖菜的小贩能否买得起他的CD时,雪村说:“我不能强迫别人买我的东西。”
言谈中,雪村一直把自己的“平民性”引以为豪。在他的语言里,用得最多的话语便是:“为人民服务”,雪村为自己的定位是“人民艺术家”。出版完《音乐评书》之后,雪村希望有一天他的名字能和他的偶像们王朔、马季、马三立、冯小刚等人排在一起。实习记者侯柠柠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