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于丹 音乐电视存在三个问题摄影/本报记者 卢北峰 10年来,随着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音乐电视(MV)”这一始创于欧美的新型影像产品样式已经在我国蔚然成风。但随着硬件技术以及人们欣赏口味的提高,我国音乐电视的若干软肋渐渐暴露出来。时值央视第7届音乐电视大赛举办期间,中国音乐电视研讨会于上周末在京举行,研讨会集合了著名学者和活跃在MV创作一线的著名导演、音乐人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系主任于丹博士的发言引起较大反响,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音乐电视现存的三大问题。
于丹总结我国MV存在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第一,过于局限的主题预设。“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在编导层还是在哪个层面上完成的。这种过于明确的主题预设,实际上是契合了我们长期以来的文化心态,凡事要问一个结论。过去我们所习惯的电视节目都呈现于一个封闭的格局,认为闭合的结构才是最完美的,因为它给你的指向相对是明确的。我们可以在一个明确的一元论中得到一种是与非、黑与白、此与彼的界定。而音乐电视是不是应该以此为它的终端诉求呢?我记得我们小时上音乐课的时候,就已经习惯于音乐老师对我们的一种思维引导,比如说小时候欣赏交响乐,老师说‘听!命运在敲门’,而下面每一个小节都会给我们进行这样的引导和读解,所以音乐课变成了思想教育,从音乐中我们能够听出一位聋子和命运的抗争,他心中的愤懑和不平,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贝多芬和各个国家的音乐老师
都交流过。有的时候音乐电视把自己弄得太沉重了,把观众带得太沉重了。”
第二,是现代音乐中往往有过多的意向,而没有意境。“我借用中国古典的概念,意向其实是以前文学中有的,而意境是在唐代才真正生成的。很多音乐都在沿袭着古代的意境,李商隐的诗在今天也能被流行音乐演绎,但是说到民族化,我们难道借鉴的仅仅是一个意向吗?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优秀的诗人会有一个最高的境界,叫做浑然天成难以句摘,认为能够摘出好句子的是有句无篇,只是二类诗人,好诗人是摘不出句子的。”
第三,是影像的节奏不能很深刻地贴合音乐的规律。“尤其是我们的剪接点往往和音乐之间缺乏一种深刻的配合。实际上影像和音乐共同生成的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视听思维,这种视听思维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反逻辑思维的,创意应该在纯粹的视觉奇观中激发大家对不确定性的联想。如果音乐电视都像新闻一样,仅仅提供确定性的价值,我们的视听产品是不是太贫乏了?我们的娱乐生活不是太悲哀了吗?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音乐电视,由于在音乐和影像创意中缺乏过多的反差,而过于小心翼翼,去贴合,去做一种互相的阐释,所以让我们少了很多想象的空间。”12
1 2
作者:郑叶
|
|
|
|